▲廈門市第三醫院icu團隊與患者合影。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陳莼通訊員彭月薌)廈門市第三醫院icu成功應用ecmo救治一例栽倒在泥漿池中誤吸泥漿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人生結局只有兩種:插管和不插管的》一度刷爆朋友圈,人工肺(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走進大眾視野。近期,第三醫院icu成功應用ecmo救治一例栽倒在泥漿池中誤吸泥漿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讓生命重新綻放。
ecmo是目前針對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也被譽為重癥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是一項頂尖的生命支持技術。可以說,ecmo是代表一個醫院、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危重癥急救水平的一門技術。
為了提高救治水平,廈門市第三醫院領導給予icu極大支持,一方面,斥資150萬元為icu配備了全套ecmo設備;另一方面,支持科室派出醫護骨干至北京安貞醫院,進修學習ecmo理論及臨床應用,其余人員則采取短期培訓,參加ecmo培訓班的模式學習,同時通過這些骨干對其余人員進行傳幫帶,每個月都進行ecmo上機的預演練,一直為開展ecmo做準備。
爭分奪秒
栽倒泥漿池陷昏迷“綠色通道”直開入icu
今年2月24日中午12時許,春節后剛剛開工第一天,40歲的吳某正在工廠的攪拌機前工作,突然一陣眩暈,一頭栽進了泥漿池內。工友們發現后,立即叫來救護車將他送至就近的第三醫院。此時,吳某已陷入深度昏迷,全身上下被大量泥漿包裹著,呼吸困難,口唇發紺。
急診科迅速識別危重狀態,第一時間開啟“綠色通道”,將吳某送入icu重癥醫學科。時間就是生命,icu主任醫師吳彬帶領團隊立即為吳某進行氣管插管,試圖將100%純氧送入體內。不曾想到,吳某肺部的大氣道全被泥漿堵塞,呼吸機難以送氣,只能通過氣囊手動通氣。同時,另一名醫生使用吸痰器反復吸引,清除大氣道內的泥漿。
待氧飽和度初步改善后,立即實施了床邊經皮氣管切開。“這得益于我科早期的培訓工作,現在值班的icu醫生都可以熟練地完成氣管切開這一動作。不必請五官科醫生前來,極大地節省了救治時間。”吳彬主任說,這一系列搶救動作僅用了半小時,為之后的氣管鏡肺泡灌洗節省了大量時間。
全員待命
清理出500ml黏稠泥漿“戰斗”卻只是剛剛開始
當天下午1時左右,吳某肺部大氣道內的泥漿基本清理干凈,呼吸科張先鋒副主任醫師立即為他進行了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由于肺部每個葉、段支氣管的開口都被泥漿堵塞,且支氣管窄小,為了保證吳某的氧飽和度保持在基本平穩狀態,張先鋒副主任只能來回多次進行清洗,眼看著一瓶瓶純凈的生理鹽水變成灰黑色。
“就這樣,氣管鏡從他的氣管切開導管處進進出出,不停地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清理出的黏稠泥漿至少有500毫升。”吳彬主任說,大約1個多小時后,吳某的葉、段支氣管開口被全部打通,氧飽和度有所改善,“吸入氧濃度降到80%,氧飽和度上升到85%-92%,心率下降到120次/分。”
但是,吳某并沒有脫離危險期!“這才剛剛開始!”吳彬主任說,雖然堵塞的大氣道和支氣管都被打通,但小氣道內的泥漿仍然存在,小氣道阻塞影響氣體交換,且泥漿具有一定的腐蝕性,會造成氣道粘膜損傷,水腫、肺水腫,泥漿中可能存在細菌、真菌造成嚴重的肺部和全身感染,醫務人員絲毫不敢怠慢。吳彬主任未雨綢繆,立即報告院領導。葉惠龍院長馬上到達現場,坐鎮指揮,成立多學科協作的搶救小組,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分析,制定周密的治療方案。“當下就通知了醫院的ecmo小組成員待命,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同時,他們也為吳某使用了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預防感染、激素,減輕肺組織及氣道炎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團隊合作
病情惡化呼吸窘迫迅速“請來”人工肺
果然,正如icu團隊預料的那樣,患者病情持續惡化,逐漸出現了呼吸困難、呼吸窘迫、氧飽和度逐漸下降的情況。“呼吸機支持力度增加到最高點,翻身、拍背、反復使用吸痰器充分吸引、氣管鏡灌洗,但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最低降到50%-65%左右,無法上升。”吳彬主任說,經過一系列檢查、搶救,患者仍未好轉,且出現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搶救小組討論后認為,有必要應用ecmo替代肺部功能,改善氧合,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說干就干,搶救小組立即與患者家屬溝通,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后,全部ecmo小組成員到位,準備導管、套包、預沖管路。為充分保證患者安全,院方還請來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張民偉教授及其團隊給予現場指導。
當晚8時許,開始頸內靜脈和股靜脈穿刺操作,置入粗大的引血和回血導管。當晚9時,ecmo正式運行治療。吳彬主任說,機子啟動后,引出的股靜脈血經過硅膠膜肺氧合后由黑變紅,再經過右頸內靜脈回輸到病人體內,吳某的氧飽和度立即上升至正常狀態,“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起來。”
精心監護
24小時值班輪崗5天后成功脫離ecmo
據介紹,ecmo的全稱是體外膜氧合,國外亦稱體外生命支持,是一種利用體外技術對病人的血液進行氧合并排出co2的治療技術,其原理是將體內的靜脈血引出體外,經過特殊材質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動脈或靜脈系統,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維持人體臟器組織氧合血供。可用于呼吸支持和心臟支持,臨床上用于挽救極危重的心肺衰竭病例。
操作時醫生用一根筷子粗細的導管將血液從股靜脈引出,經過ecmo機器的氧合作用,將靜脈血轉換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重新注入循環系統,每分鐘血流量相當于人體血容量總和;這么大量的血液在體外既要保持不凝,又要預防出血,醫生們需要在這兩個“矛盾體”之間走鋼絲般地尋找平衡。
為確保患者安全,進行ecmo期間,ecmo團隊的6名核心人員實行輪班制,實時守護著吳某,“兩名醫生24小時值班輪崗,4名護士三班倒不停。”吳彬主任說,監護期間不僅僅是查看相關生命體征,還必須每兩小時檢查一次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 of whole blood——活化的全血凝固時間,是監測肝素抗凝的效果的一項指標)。同時,每隔一段時間要為患者翻身、拍背,“這不比普通的翻身,必須保證身上的導管不移位、不脫離。一旦出了一點點偏差,都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在ecmo團隊的精心監護下,積極治療了5天,同時配合反復肺泡灌洗,吳某成功脫離ecmo,并于3月19日轉出icu重癥病房。
萬分感激
“感謝三院,還我一個完整的家”
雖然,患者后期還并發了嚴重的細菌和真菌感染、譫妄等并發癥,但在細菌室、藥學部、呼吸科等科室的積極配合下,迅速對癥下藥,已逐步好轉。現在,吳某已轉入呼吸一科普通病房進一步康復治療。
4月20日中午11時30分,記者見到吳某時,他正在病房內用餐,此時他的精神狀態良好,也能在病房內自己行走,交談自如。他告訴記者,自己已記不清事發當天的情形,就連對icu內的搶救過程的印象也是模糊的,只知道“如果沒有三院醫療團隊的救治,我已經不在人世了。”
吳某的太太熊女士也感激地說:“感謝三院、感謝醫生,還我一個完整的家!”
無人機巡河員、機器人查漏員全出動……想不到,桐鄉人治水竟用這些“武器”!
市領導赴掛鉤縣區督查科學跨越發展考核工作
長沙縣召開協議醫療機構醫保工作約談會議
城市騎行減碳榜出爐 深圳位居全球前十
市政府駐外辦事處內控體系建設暨財務培訓交流會成功舉辦
男子一頭栽進泥漿造成呼吸衰竭 “人工肺”助他起死回生
縣政協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常委會召開
金湖縣社會矛盾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成效初顯
新寧縣崀山舉行迎新年拔河比賽
朔城、平魯交警大隊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月”宣傳活動
“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活動受熱捧 專家解析兩岸文緣揭秘摩崖石刻
省臺辦組織臺商到我市考察
【關注】大型山西說唱劇《解放》將在我市上演
鶴北營林局培育紅松林苗木突破10萬株
龔文密人民日報撰文:增進民生福祉 將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滁州征兵體檢工作全面啟動
貸款八千要還五萬 南充警方破獲一套路貸案件
上饒火車站國慶期間日均開行列車310趟
景德鎮市監管局應對加強汛期藥品安全監管
市人社局62項公共服務事項上線“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