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菜以假亂真的案例讓不少消費者揪心。花高價買有機菜,本來圖的是原生態、安全放心,沒想到商家玩貓膩,貼著有機標簽,卻檢出多種禁用的農藥殘留,這樣的有機菜咋能讓人放心?
伴隨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開始追求吃好。購買農產品時,更在意營養如何、是否安全。市場“指揮棒”引領,各地紛紛上馬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全國“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到12.2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快速發展背后也潛藏風險。有的基地取得有機認證后“一勞永逸”,放松生產標準;有的商家虛假標注、不實宣傳,買個標簽一貼,就堂皇上市。假冒偽劣不絕,消費者真假難辨,在信息傳播快速的今天,往往一個個案就可能引發信任危機,讓整個產業蒙塵。
有機產品為何問題纏身?一是門檻高,技術難。一位基層農技員坦言,與普通菜比,有機蔬菜要貴上幾倍甚至十多倍,利潤不小,但不是誰都能干得了。同樣是畜禽糞便,在農民眼中是勁頭十足的有機肥,在專家看來卻可能存在污染隱患。前些年某縣大戶用養殖場的雞糞種出的有機菜,被檢出重金屬超標,教訓不淺。二是重認證,輕監管。有機食品需要從田頭到市場再到餐桌全流程監管,涉及多個部門,有的機構發證后,每年最多去企業檢查一兩次,監管難到位;有的機構把“認證”變成了“賣證”,監管成了空話。
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字當頭,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推動農業發展從量到質轉型升級。
放心農產品是“產”出來的。有機農業離不開標準化生產,從目前來看,組織化程度低仍是重要制約因素。把住有機產品生產安全關,要更加注重把農民組織起來,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嚴格控肥、控藥,避免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生產,通過土地有償流轉、入股分紅等形式,讓小農戶加入到合作社等規模生產主體,提高小農戶標準化生產的覆蓋面。
放心農產品是“管”出來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量大面廣,“有機”標簽不可一貼了事,要創新管理、凝聚合力,堅持零容忍、嚴監管、全覆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堅決對假劣產品下猛藥、出狠招,不管是產地還是銷售地,哪個環節、哪個部門出問題就嚴格追責,織就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羅地網。扎緊扎牢制度籬笆,1%的問題要用100%的努力去解決,消費者信心才能越來越足。
放心農產品是市場中“長”出來的。目前,有機產品優質優價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原因在于百姓認知度不夠、生產經營主體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品質還沒有真正到位等。有機產品是優質綠色生態的主導產品,要在實現產品品牌效益上發揮示范作用,塑造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了好產品,靠信譽、靠質量、靠貨真,才能獲得老百姓的口碑。
為有機產品營造清清朗朗的市場環境,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放心,千家萬戶的農民才能種得安心。 (人民日報)
數據多跑跑 群眾少跑腿
聽革命故事傳紅色基因
肇東法院開展涉民生案件集中執行行動
史奎伍:“老字輩”的寵物醫生
阜陽二中到六安一中考察交流
衡水市科協:“有機”標簽不可一貼了事
《昆明市機動車停車場管理規定(修訂)》聽證 合法停車位將進行數字編號管理
小龍蝦巔峰對決!宜城蝦王爭霸賽引來滿堂客
懷遠縣總工會走訪慰問優撫對象、雙女戶、老黨員
“通俄門”調查節外生枝 特朗普出手反制難
堅定不移把握政協事業新定位堅持不懈扛起履職盡責新使命
查獲2宗涉酒駕駛違法行為
我市政府部門涉企信息歸集公示工作步入常態化軌道
災害面前顯擔當——市交通運輸局搶修水毀公路工作紀實
全力保障今冬明春供熱季百姓住在暖屋子哈爾濱市住建委夯實熱源項目基礎,持續優化供熱服務
開展節前大檢查,確保全市燃氣行業安全穩定
朝天區“三辦”機制全面保障農民工權益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太原市向九種亂象“開刀”
縉云首個主導制定國家標準獲批發布
寧強推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縱深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