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潼川豆豉作為四川省傳統的名特佐餐調味佳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1930年《三臺縣志》記載: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前后,邱正順的前五輩祖先,從江西遷徒至潼川府(今三臺縣),在南門生產水豆豉做零賣生意,他根據三臺的氣候和水質,不斷改進技術,采用毛霉制曲生產工藝,釀造出色鮮唯味的豆豉,因產地潼川而定名“潼川”豆豉。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6年),潼川知府進京為孝莊太皇太后祝壽,呈現潼川豆豉,孝莊太皇太后嘗后贊不絕口,當即下旨將潼川豆豉定位宮廷御用珍品,潼川府年年進獻,潼川豆豉由此名震京師,盛傳全國。
潼川豆豉從邱正順開“正順”號醬園至今已有200多年的規模化生產歷史。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城內盧富順、馮樸齋兩家先后從邱家聘出技師在東街開“德裕豐”醬園,老西街開“長發紅”醬園,與邱家競爭生產,使得“潼川”豆豉的工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臺縣志》記載:“城中已大資本開設醬園者數10家,每年造豆豉極為殷盛,挑販絡繹不絕。”早有“潼川豆豉保寧醋,榮隆二昌出夏布……”,“出門三五里,忽聞異香飄。借問是何物?豆豉一大包”等民間歌謠傳唱。到民國39年城中生產潼川豆豉者已達45家。解放后實行公私合營,各家醬園聯合成立公私合營公司,從此潼川豆豉走上了規范化發展道路。
近年來,在四川三臺縣潼川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搶救性的恢復生產下,使得始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毛霉制曲、常溫發酵”豆豉成產技藝得以走出“深閨”,重新煥發青春。潼川豆豉是目前我國唯一采用手工毛霉制曲生產豆豉的傳統工藝流程,2008年3月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新的生產基地被列入“省級非遺生產性示范基地”。今年“7.11”特大洪水,“潼川豆豉”生產基地被完全破壞,目前,三臺縣潼川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潼川豆豉制作技藝傳承人楊靜和工作人員正在對其進行恢復性搶救。(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鄭金容 文/圖)
慶安村屯大喇叭傳遞脫貧正能量
雨山區安民街道萬達工作組表彰風雪中的小小志愿者
為了百姓出行更暢通——中心城區暢通“微循環”土地房屋征收“百日攻堅”行動紀實
兩男子“演雙簧”實施詐騙“演技”雖好卻難逃法網
5月天津首宗宅地出讓 樓面價創漢沽地價新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潼川豆豉制作技藝
為留學人員搭平臺
我市奮力沖刺GDP千億目標 劉鐵出席會議并講話
2018荊州馬拉松獲獎選手:荊州,是我們的福地!
象山首批金槍魚延繩釣船 完成試水
三亞“警保聯控”真給力!警方抓獲一名盜竊手機嫌疑人
泉州市新增6個財政部PPP示范項目
煙臺港芝罘灣港區三期碼頭 門機專家登高60米檢查
《走進寧波老字號》 宣傳片今天開機
鳳臺縣牢筑食品安全“民生防線”
我市舉辦體育教練員、體育教師培訓班
濟南將發揮醫療資源優勢 在打造醫療康養名城上實現新突破
受熱帶低壓影響 清源山景區、市區八大公園暫時關閉
《快遞暫行條例》實施 快遞公司:快遞員投遞不能擅作主張
“一湖一環”燈光亮化工程還在進行中 想看大明湖新夜景還要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