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行政中心設立民政服務窗口,所有鄉鎮全部建立民政專門辦事機構:民政和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各個村(居)都設立為民服務站或者便民服務中心——我市針對基層民政服務力量薄弱的現狀,通過健全機制、整合人員、搭建平臺,在全市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民政服務機制,打通民政服務“最后一公里”。
經過幾個月的建設,我市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實現了縣有機制(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鄉有平臺(“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平臺,建立統計臺賬)、村有專干(專人辦理民政事務,建花名冊)、戶有證卡(社會保障、低保、特困等證卡)的目標,使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多項民政服務。
積極破解基層民政服務能力難題
民政工作的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重心在基層,政策落實在基層,工作成效體現在基層,基層民政能力的強弱關系到民政服務對象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民政事業的長遠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
近兩年,民政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新增了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保障、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保障以及“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等多項職能,這些新增的職能最終要靠基層民政工作人員去落實,靠基層民政服務能力的提升去落實。
同時,我市保障對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由鄉鎮(街道)和村(居)委會服務的民政對象達到了164萬人,其中65歲以上建立養老信息檔案的116萬人,城鄉低保對象16.5萬人,優撫對象7.8萬人,特困供養人員1.8萬人,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六類老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1.7萬人,另外每年還有不確定人數的冬春救助對象,以及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的殘疾人、臨時救助對象和醫療救助對象等數萬人。如此數量龐大的服務群體,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公開公示、資格申報、初步審查、動態管理、統計報表、待遇落實等具體的工作都要靠基層來完成,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然而,我市的基層民政工作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據市民政局統計,在此之前全市共有鄉鎮民政助理員611名,人均負責服務對象2684 名;有農村民政協理員4103名,平均每人服務民政服務對象400人,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同時,兼職現象突出。全市611名鄉鎮民政干部中,專職人員僅340名,其他鄉鎮民政干部大多還兼職計劃生育、維穩防控、森林防火等任務,兼職人員占到了44%,工作力量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鄉鎮民政機構辦公經費不足和辦公條件簡陋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村民政協理員沒有工作補貼,工作積極性不高,嚴重制約著基層民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此,我市從今年9月份開始,著力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切實將其作為彌補民政事業發展短板、解決民政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迅速部署,加快推進,全面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成效。市政府先后召開兩次全市性的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市民政局成立專門機構全面推進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工作,研究制定了《石家莊市民政局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工作督導方案》,從組織領導、督導制度和督導要求三個方面對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督導工作做了明確細致的規定,由局領導班子成員為領隊、處長為組長的六個督導組,分別對所負責的縣(市)、區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工作實施包干督導。
“民政助理員、協理員”解決人員短缺
“居民辦理政府購買服務卡需要向居委會提出申請,符合條件的一個月后就能拿到服務卡了。”12月14日下午,橋西區休門街道辦事處民政助理員姜娜正在電話里回答著轄區居民的提問。
據了解,在休門街道有4位像姜娜這樣的民政助理員。在休門街道轄區有5個社區,每個社區還都有兩位民政協理員。橋西區民政局副局長李秀菊認為,加強民政基層服務能力建設,從人員配套、制度完善、設施齊備等方面,為居民服務搭建了更好的平臺,更方便對群眾的服務與救助。
近年來,隨著民政部門職責任務不斷拓展和服務對象日益增多,基層民政機構承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明顯加大,但機構編制、人員配備等基礎性支撐條件卻沒有相應增強。基層民政任務重、人員少的矛盾,成為制約惠民政策落地的瓶頸。
在不增加現有人員編制的基礎上,人從哪里來?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市各縣(市)區通過“整合”,建起一支基層民政工作專兼職隊伍。
全市各縣(市)區各鄉鎮(街道)民政和社會事務工作機構人員配備,都由原來的一人增加到3至5人。人員的增加有的是通過整合原有的其他崗位來實現的:高邑縣明確將鄉鎮原有的兩名計生工作人員整體轉化為專職民政工作人員;趙縣則整合鄉鎮計生勞動保障等力量,通過內部調劑等方式,在原有的一名民政助理員的基礎上,再配備兩名專職人員;而裕華區、贊皇縣則是通過公開招聘社會工作人員來實現的。我市大多數縣(市)區采用了通過購買公益崗位或選聘的方式來確保鄉鎮民政專干人員全部到位。
“在村級層面,按照戶籍人口數的不同,各村選聘1至3名民政協理員。”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村級層面,截至目前,我市23個縣(市)區中,99%的村居都設立了為民服務站或便民服務中心。23個縣(市)區在原有每村一名民政協理員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民政協理員的比例配備:趙縣明確戶籍在3000人以下的每村兩名、3000人以上的村每村三名;靈壽縣明確戶籍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每村兩名、2000人以上的村每村三名。據介紹,這些民政協理員中有一名是村兩委班子成員專職主管民政工作,其他1至2名是選聘的熱心民政事業村民,負責協助村內民政工作。
同時,各縣(市)區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民政工作。高邑縣要求以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和社工、義工(志愿者)“兩工協作”為核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社會社工服務機構,實施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充實為民服務力量。高邑縣、趙縣明確了組建民生志愿者隊伍的措施,動員企業家、社會愛心人士對困難群眾開展幫扶活動,發揮鄉賢、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的作用,協助做好為民服務工作。
“工作補助”“服務中心”解決運轉難題
為保證基層民政工作正常運轉,我市各縣(市)區還建立起民政事業保障機制。
我市各縣(市)區高度重視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截至目前,23個縣(市)區全部出臺了縣級關于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意見。各縣(市)區出臺的實施意見都明確將鄉鎮(居委會)和村(居)保障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所需的工作經費、人員經費列入了年度預算計劃,由財政解決。
目前,全市4671個村居都配有民政協理員,及時掌握民政服務對象情況,協助做好農村低保、五保、優撫等工作。通過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各村居民政協理員每月都可以得到100到200元不同程度的補償,這也極大地調動了民政協理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村居層面民政工作進一步開展。市內幾區有的則按照社區兼職干部每人發放1650元生活補貼。
有了辦事的“人”,還要為基層民政服務力量安“家”。
為需要幫助的轄區居民答疑解惑,講解相應的民政政策,只是休門街道民政助理員姜娜工作任務中的一項。姜娜辦公座位的背后掛著“休門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的銅牌,上面“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幾個字非常醒目。據休門街道辦事處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剛淑嫻介紹,目前“休門社會救助服務中心”不僅受理轄區群眾有關民政工作方面的服務,而且關于住房、供暖、計生等事項都要辦理。“群眾可以來到這里辦理咨詢所有事項,我們再負責轉給別的部門。我們努力做到只要群眾來到民政科,什么事情都能問清楚。”
據了解,早在2015年我市就在全市287個鄉鎮、居委會建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窗口,實現了所有鄉鎮、居委會全覆蓋。近年特別是開展加強民政基層服務能力建設以來,我市各縣(市)區進一步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民政服務機制:縣鄉兩級實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設置民政及其他為民服務事項辦理窗口;各村設立為民服務站,開展“一站式”服務。基層民政服務機構普遍建立工作臺賬、規范工作流程、建立小額救助鄉鎮直接審批等制度,確保基層困難群眾,受助及時。與此同時,全市23個縣(市)區均成立了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小組的協調作用,強化資源統籌、部門協作,及時研究跨部門問題,推進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工作的有效銜接。
“登記表”“走訪制度”提供精準服務
在橋西區休門街道辦事處有一本厚厚的“社會救助窗口受理事項登記表”,里面逐條記錄著轄區居民前來咨詢、尋求幫助的事由。主管民政工作的辦事處副主任剛淑嫻翻看著記錄,想起了前一陣來這里辦理取暖補貼的一位轄區居民。她按照登記的電話打了過去:“你家的暖氣熱了嗎?暖氣費交了嗎?還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就來電話啊!”剛淑嫻說,他們要詳細記錄群眾反映的問題及處理措施。對于本子里登記的每一件事兒,他們都要跟蹤落實。
群眾遇到的困難各式各樣,基層民政工作一旦缺少相應的服務方式和解決辦法,便會讓求助者“求助無門”,進而影響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為此,我市各縣(市)區在推進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過程中也普遍建立了走訪制度。
劉大媽是新休門社區的居民,患有癌癥、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難。社區的民政協理員經常到家里詢問劉大媽的生活情況,及時幫助解決他們一家的生活困難。“以前辦事兒還需要找這兒找那兒,現在很多事兒給居委會打個電話就能幫著辦好了,他們還經常來家里看看!我們很方便,再也不用跑腿了!”劉大媽說。
“社會救助窗口受理事項登記表”、走訪制度都是我市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的舉措之一。全市各縣(市)區民政局都對鄉鎮、街道民政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和村居為民服務站原有管理制度、服務事項清單、政策法規、申報材料要求、審批工作流程、辦事指南服務、承諾等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要求,在原有的制度流程上進一步細化、完善、規范,制度上墻,印發工作流程圖、辦事指南“政策明白卡”等,提高辦事透明度和政策知曉率。并且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公益廣播、大喇叭、電視廣播、公共顯示屏等渠道,廣泛宣傳民政政策,增加信息公開度。
全市各縣(市)區結合民政基層服務能力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趙縣各鄉鎮統一建立“民政和社會事務辦公室”,實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各村設立為民服務站,縣、鄉兩級民政網絡服務平臺已開通,社會事務、社會保障多項工作已上線運行。高邑縣為了延伸社會救助觸角,充分利用村(居)委會、駐村干部、志愿者等貼近群眾、熟悉民情的特點,在各村村委會設立了為民服務站,并明確了民政協理員,協助鄉鎮及時受理、核實轄區居民救助事項,主動幫助智障、殘疾等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代辦提出救助申請并協助落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真正做到救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
為了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腿”,我市加強民政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完成了省、市、區三級優撫社會救助業務網絡平臺的建設和使用工作,街道、村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登錄,進行網上事項的申請、審核和審批工作。橋西區、元氏縣、高邑縣、無極縣為鄉鎮、街道辦事處配備了一批電腦、掃描儀等辦公設備,為后期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實現村居級和群眾直接網上辦理提供了硬件支持。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對各縣(市)區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工作中的人員配備、經費落實、制度建設、機構完善等情況進行督導抽查,確保全市保質保量完成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工作,推動我市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市政府黨組召開“講嚴立”警示教育暨巡視整改專題民主生活會
小轎車違規改裝上路被查
十堰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彩虹行動”啟動
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首診在基層”服務模式
優化營商環境 沈陽國稅有“招法”
我市全力提升民政基層服務能力建設
市消防部門積極引導群眾關注消防參與消防
東安縣財政局:“四轉型”壓實廉政主體責任
好日子 “繡”出來(新春走基層)
新區視覺丨水清岸綠 鳥兒翩躚
【代表委員之聲】為教育強國提供技術支撐
宜豐警方通報一起墜樓身亡事件
南雅中學校長王旭:新挑戰將至 我們更需有定力
一般工商業用電每度0.8251元
望牛墩:這才是打開春天的正確方式 義務植樹添新綠
【預告】“文明創建進行時”主題訪談第三期今日錄播
我市優化招商引資獎勵政策
138家市直黨政機關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鳳一小慰問支教教師 慰問溫暖人心
椒江精心打磨首推“標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