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椒江洪家街道經一路以東、王橋涇以北的一處20畝土地在浙江省土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進行掛牌出讓,與之附帶的還有“標準地”用地履約協議等相關配套文件。這是椒江區歷時40多天,經過精細化打磨推出的首宗工業項目“標準地”。
椒江區作為臺州市的主城區,土地要素制約尤為突出,讓有效的土地資源釋放最大的效益,成為該區工業項目“標準地”的設計導向。今年4月,椒江區發改部門在借鑒省“標準地”試點縣德清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高標準制訂了工業項目“標準地”實施方案。
面向“三千三百”產業集群
“我們‘標準地’的出讓重點面向醫藥健康、縫制設備、智能馬桶三個千億產業和電子信息、汽車零配件、農用機械三個百億產業組成的‘三千三百’產業集群,重點支持優質企業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助推椒江高質量發展。”椒江區發改局局長陳建國說。
參照浙江省相關文件,椒江區突出地塊控制性指標中“畝產效益”“單位指標”導向,制定了規劃條件、固定資產投資強度、能耗標準、環境標準、土地產出、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和r&d支出比等9個主要指標,構建起更具椒江特色的“1+9”指標體系。
椒江區還明確出讓地塊9個主要控制性指標均不僅要高于該區同行業同期平均水平,甚至要超過“省標”。
以專用設備制造業為例,浙江省的標準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低于270萬元/畝、畝均稅收不低于19.2萬元/畝、畝均增加值不低于110.5萬元畝。椒江“標準地”的標準為固定資產強度不低于450元/畝,是全省的1.6倍;畝均稅收不低于45萬元/畝,是全省的2.3倍,畝均增加值不低于150萬元/畝,是全省的1.3倍。
“這樣的標準,目前在全市來說,應該是走在前列的。”陳建國說。
30天內完成項目審批
事前區域評價,事中做承諾,審批時間再壓縮20%,30天內就可完成項目審批。椒江積極探索以區域評價降低區域內投資項目審批規格的模式,在集聚分區、特色小鎮等供地主體全面推行“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區域環評+環境標準”等評價模式,提前開展區域能評、區域環評、水土保持、地質勘察、水資源論證等相關區域評價,為加快投資項目審批和開工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
在“標準地”出讓地塊確定后,由相關主管部門通過政府采購方式,委托中介機構開展地塊能評、環評、水保、地質勘探等前期工作,主要幾個相關部門投資項目事項的審批時間再壓縮20%以上。
項目備案時,由區發改局實行政府代辦“一窗服務”,確保投資項目30天內完成審批,可開工建設。業主單位通過臺州市工業項目出讓“標準地”子系統提交所有經辦材料,各審批部門全程共享材料,項目審批環節、審批進度一目了然。
建立全周期履約監管機制
“我們重點在后期監管,通過建立全周期履約監管機制,真正達到土地集約高效使用。”椒江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
按照要求,拿地企業要與區國土局簽訂土地出讓合同,與街道(鎮)、集聚分區、特色小鎮等開發主體簽訂“標準地”用地履約協議,并按土地成交價10%的標準繳納履約保證金。履約保證金將根據雙方約定的期限和條件,分步返還拿地企業。同時,在項目開工后,區相關部門將對項目進行定時督查,保證項目規范、順利施工。
項目竣工后,由區發改牽頭,會同住建、規劃、國土、經信、環保、科技、水利、消防、人防、行政執法、氣象等部門,對照“企業承諾清單”開展項目綜合驗收。綜合驗收合格的,辦理不動產權房地一體的首次登記;未通過綜合驗收的,限期整改。
項目投產后,在約定期限內,由經信部門牽頭,會同國土、環保、科技、財政等部門,進行達產復核。通過復核的,辦理不動產權變更登記;未通過復核的,限期整改。對未通過綜合驗收或達產復核且在規定期限內整改不到位的,嚴格按照合同,追究企業違約責任。
同時如企業存在“未按設定的行業要求生產的、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達標的、畝均稅收不達標的”等三類情形之一的,出讓土地將被收回。
望牛墩:這才是打開春天的正確方式 義務植樹添新綠
【預告】“文明創建進行時”主題訪談第三期今日錄播
我市優化招商引資獎勵政策
138家市直黨政機關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鳳一小慰問支教教師 慰問溫暖人心
椒江精心打磨首推“標準地”
怡和·星國際小區門前綠化帶內無主井有人管了
市強戒所組織開展診斷評估實操培訓會
烏當區衛計系統舉辦“關愛干部身心健康,共建美好貴州”健康中國行公益講座
鄭建新主持召開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主任會議
合江縣橋凼社區結對幫扶黃溪村貧困戶
蘇州一男子雇“老婆”來簽字辦貸款無力還貸
魯西集團年產2萬噸中量元素水溶肥料項目通過審核
心系學生成長,關注學校發展――南靖縣龍山鎮組織縣人大代表蒞臨龍山中心視察指導工作
旺蒼縣實施“234”工程培養“四有”好老師
交警依法糾違遭毆傷住院 龍灣一男子暴力抗法被逮捕
雪后出行公交給力 宿遷公交投入60輛加班車
蚌埠市交通質監局多舉措做好工程材料價格信息管理工作
沙灣區:市殘聯理事長蔣敏慰問沙灣區貧困殘疾人
新規護航 快遞包裝開啟綠色“瘦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