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著改革開放的強音,40年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血壓計、體溫表、聽診器“老三件”到高科技大型診療儀;從看病遠、看病難到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從看病貴、看不起病,到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從破舊低矮的老建筑到寬敞明亮的診療大樓;從排著長隊掛號就診、繳費、取報告,到手機預約,繳費、取報告不排隊……雅安醫療衛生事業的巨變,增進了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更有獲得感。
村醫眼中的變化
家門口就能看病
群眾健康有保障
天全縣新華鄉孝廉村村醫王云清從事醫療工作近30年,他也見證了我市村一級醫療條件的可喜變化。
“過去農村的醫療條件很差,診療手段僅有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傳統三大件,雅安村一級衛生室設施簡陋,病床寥寥無幾,除了赤腳醫生與少許藥品外,其他幾乎一無所有。”
過去,村民看病遠、看病難,由于村里醫療條件差,有時小病就醫還得翻山越嶺進縣城,折騰半天才看上病;現在的醫療條件好了,村民家門口就能看病,小病不出村,還有家庭簽約醫生定期上門服務。
王云清當村醫時,起初村衛生室連固定場所都沒有,就診場地就設在自家不足4平方米的土坯房中,室內設置也不合理;后來,自家重建房屋,搬進了新建的磚瓦房,就診條件有所改變,但還是只有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及一些常用的零散藥片,這就是村衛生室全部家當。
說起現在的村衛生室,王云清喜上眉梢。現在的村衛生室早已建成了獨棟樓房,就診大廳、藥房、治療室、病房一應俱全,儼然一個“五臟俱全”的“微型醫院”。與此同時,我市各縣(區),鄉(鎮)、村一級還配備了醫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對口為基層群眾服務。
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道路上取得了長足進步,有力地提高了基層群眾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在基層群眾看病就醫方面,補齊了農村醫療資源空白的“短板”,健全了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讓貧困山區的醫療條件全面提檔升級,群眾的看病就醫條件大變樣。
市民眼中的變化
“互聯網+醫療”時代
看病就醫更加便捷
10月15日下午3點,市民張華強陪妻子到市人民醫院就診。走進寬敞明亮的門診大廳,張華強沒有到掛號窗口排隊掛號,而是帶著妻子直奔就診室。
“我是通過‘大象就醫’手機app直接網上掛的號,預約的是產科專家號。”張華強說,“預約掛號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只要將醫保身份信息注冊,掛號還能直接享受報銷后優惠價,最暖心的是,到診室就診也不用排隊,手機上就可以先預約時間,提前10分鐘趕到就行,前后就診誤差也不過三五分鐘,很方便!”
“打開‘大象就醫’app,不僅可以完成預約掛號,能夠查詢體檢結果、醫療費用,還能進行滿意度調查。”體會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利的張華強對此贊不絕口,“來醫院有時要做好幾項檢查,有的當天就能拿結果,有的要過幾天才能拿,如果是以往,拿檢驗報告就得跑好幾趟,現在這些問題在手機app上就能輕松搞定,太棒了!”
市人民醫院職工李進介紹,過去傳統的就醫模式,就診市民只能擠在門診大廳里排隊掛號等待就診,過程復雜、等待時間長,為了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近年來,醫院不斷優化門診就醫流程,推出了多種預約掛號方式,讓市民就診更輕松便捷。
如今,“互聯網+醫療”時代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醫療服務,現在用手機預約專家成為現實,遠程會診系統早已開通,微創手術也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
改革開放40年來,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雅安醫療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醫療”在醫療服務領域的推廣,更是讓老百姓成為了受益者。
雅安日報/雅安新聞網記者 高菲菲
【廣州創新英雄】治早期肺癌 快過治感冒
認識家鄉南湖菱
四平市秋季植樹工作已全面啟動
介休市第二幼兒園開展防拐騙安全教育活動
寧波“熱氣貨”海鮮增多 品質好價格不便宜
醫療條件越來越好 看病不再愁和難
孩子腳受傷無法行走 民警抱他進校園
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常州慈善助孤標準提高至2000元/人
外地人可在龍江辦港澳臺團隊旅游簽注 下月執行
國網芷江供電公司新建(新店坪)供電所業務用房正式啟用
查看排水情況
廣州路提升改造工程即將完工
10億元重大項目落戶市開發區
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隊來青
唐山限行提示:9月29日、30日不限行
大學生演話劇《社區好人老湯》 講述社區好人故事
社區服刑人員張愿平:愛心助學風格高
優質服務暖人心,危房鑒定送上門
我市召開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