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
世俗化和簡單化的儺戲
假設您是一個宋朝人,一覺睡到大年初一,早晨起來出門上街。在您打開您家的大門之前,筆者建議您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免被嚇昏過去。
開個門而已,怎么會嚇昏呢?原因很簡單,當您剛剛打開那扇門的時候,門口很可能突然冒出來幾個青面獠牙的惡鬼,尖叫著向您猛撲過來!
這時候您千萬不要怕,您最好從腰包里摸出一把銅錢,朝那些惡鬼撒過去。常言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您只要掏錢,鬼就會撤;您如果不掏錢,鬼會一直纏著您,堵在您的家門口,不讓您離開。
這世上當然沒有鬼,現在沒有,宋朝也沒有。既然沒有鬼,堵在門口找您要錢的這些鬼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他們都是趕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門挨戶討錢的乞丐。
宋朝的職業乞丐,身上都有絕活兒,有的會翻跟頭、有的會拉胡琴、有的會唱蓮花落、有的會戴上面具扮鬼嚇人。平日里靠扮鬼嚇人討錢,只能挨一頓打,可是到了大年初一,卻能為街坊討吉利——街坊出錢讓他們離開,就等于是真正的惡鬼被趕走了,就可以平平安安過大年了。從民俗學角度講,這是儺戲的世俗化和簡單化。
宋朝有正規的儺戲。
大年初一頭天晚上,民間小兒女正在守歲的時候,從皇宮里浩浩蕩蕩開出來一隊神神鬼鬼。這批神鬼由御林軍士兵和教坊司藝人裝扮,比大年初一早晨扮鬼討錢的那些乞丐專業多了。他們除了戴面具,化了彩妝,身上穿著戲服,手里還拿著兵器和彩旗,有扮天兵的、有扮天將的、有扮判官的、有扮閻羅的、有扮灶君的、有扮土地的、有扮鐘馗的、有扮小鬼的,臉上五顏六色,旗幟五彩繽紛,仿佛百神聚會,又像群魔亂舞。
在一陣鼓吹聲中,這隊人馬出了皇宮,繞城游行。假如我們在除夕夜來到宋朝京城,看見迎面走來無數神鬼,真有可能以為選錯了時間,沒趕上春節,卻趕上了“萬圣節”。
無論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乞丐扮鬼,還是除夕夜里的神鬼游行,其實都是上古儺戲的遺風。什么是儺戲?就是用人扮鬼,演一場驅鬼的鬧劇,以此來恐嚇真正的鬼。
新年賭戲
地方官給皇帝寄賀卡
現代中國既有舊歷的新年,也有新歷的新年(元旦)。按舊歷計算,大年初一應該拜年;按新歷計算,元旦也應該拜年,所以咱們現代人每年都要在朋友圈里拜兩回年。
宋朝只有舊歷,沒有新歷,只有農歷,沒有公歷(雖然宋朝人有時會將新正稱為“元旦”,但彼時的元旦絕非現在的公歷元旦)。可是即便如此,宋朝官員每年仍然要向皇帝拜兩回年:冬至拜一次,大年初一再拜一次。
冬至那天一大早,所有六品以上的京官都要進宮給皇帝拜年,時稱“排冬仗”。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所有七品以上的京官都要進宮給皇帝拜年,時稱“排正仗”。
按照宋朝慣例,地方官除非任期已滿或者奉有特詔,不能離開任職所在地一步,所以到了冬至和大年初一,他們沒辦法親自進宮,但是卻要給皇帝寫賀卡,并將賀卡提前半月寄到京城。換句話說,宋朝地方官是通過寄賀卡的方式為皇帝拜年的。
賀卡有固定格式,全是用四六駢文寫成的猛拍皇帝馬屁的吉祥話,讀起來非常肉麻。比如說宋哲宗元祐四年,蘇東坡在杭州知府任上為皇帝寫的冬至賀卡是這樣的:
東方發律,氣迎萬物之新。南面受圖,禮勤三朝之始。惟圣時憲,自天降康,恭惟皇帝陛下文武生知,圣神天縱。舊邦新命,既光啟于前人;大德小心,以昭事于上帝。臣久塵從橐,外領藩符,敢傾葵藿之心,仰獻松椿之壽。
宋哲宗年少氣盛,剛愎自用,將國家搞得一團糟,蘇東坡卻要夸他“文武生知”“圣神天縱”,文武雙全,聰明絕頂,一生下來就英明睿智、天縱英明。
一個月后,大年初一將近,蘇東坡又給宋哲宗寫了一張賀卡:
月臨天統,首冠于三正;氣應黃鐘,復來于七日。君道浸長,陽德光亨。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仁孝遍物。垂衣南面,天何言而四時成;問孝西清,日將旦而群陰伏。蠻夷奔走,年谷順成。豈惟四海之歡心,自識三靈之陰贊。臣祗應詔命,恪守郡符,身雖在江湖,顏不忘于咫尺。敢同率土,惟祝后天。
在這張賀卡中,他夸哲宗皇帝“清明在躬”“仁孝遍物”“蠻夷奔走”“年谷順成”,既英明神武,又仁厚慈愛,自從登基以來,將西邊的西夏跟北邊的大遼收拾得服服帖帖,國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食多得吃不完。
寫這些賀卡的時候,蘇東坡未必是出于真心,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過分虛偽、過分肉麻,可是他還不能不寫,因為每一個地方官都要寫,不寫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
京官進宮大拜年
地方官只寫賀卡,屬于隔空拜年,京官還要親自進宮,在極其復雜的禮儀下向皇帝面對面地磕頭。
《宋會要輯稿》禮志第八章第二節《正旦賀朝儀》詳細記載了宋朝京官進宮拜年的禮節:
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宋朝最大的宮殿大慶殿外,殿南的空地上站滿了文武百官。
在贊禮官的引導下,宰相、副相、樞密使邁著方步進入大殿,走到丹墀之下,然后排成一排,躬身站立,宰相居中,副相和樞密使分列左右。
緊接著,皇太子走進大殿,他走到宰相、副相和樞密使的前面,選一個靠近御座的位置,躬身站好。
大殿外面,其余官員接受點名,然后按照品級魚貫入殿。
所有官員入殿之后,贊禮官走到丹墀之下,向空無一人的御座高聲通報:“警畢!”然后就有一個大太監雙手捧著一面金牌跑入后宮,向皇帝通報人已到齊。這時候,皇帝才穿著蟒袍緩緩出來,走到御座前坐下。隨侍太監甩一下響鞭,“啪”的一聲,整個大殿寂靜下來,連咳嗽聲都聽不到。
贊禮官走到御座前面,給皇帝磕4個頭,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然后退到一旁,躬身站立。
皇太子帶頭,宰相、副相、樞密使、文武百官一起躬身,齊呼“萬歲”。贊禮官朝他們喊道:“起居!”他們就一起跪下為皇帝磕頭。
贊禮官又喊道:“再拜!”皇太子及百官再次磕頭。
如此這般反復磕頭,直到磕完9次,皇帝會微微點一下頭。這時候,贊禮官喊道:“奉旨放仗!”太子及百官集體謝恩,躬身卻步退出大慶殿,為皇帝拜年的大禮宣告完成。
拜完年,天已大亮,百官是不是可以回家了呢?不是,因為他們還要接受皇帝的賜宴,還要陪皇帝觀看教坊司藝人的演出。
皇帝賜宴的禮儀是非常繁瑣的。按《宋史》第113卷記載,皇帝賜百官飲宴的時候,他要坐在正殿,面南背北,單人單席,坐龍椅,用黃綾當桌布;太子、親王、宰相、副相、樞密使、樞密副使、各部尚書以及進京述職的高級將領和高級地方官也坐在正殿上,不過不再是單人單席,而是聚餐制,每4人或者6人共用一個餐桌,每人坐一個繡墩,用紅綾當桌布。這些餐桌分成東西兩排,太子、親王和勛貴們坐東邊那排,宰相、副相、樞密使和各部尚書坐西邊那排。
級別稍微低一些的文官武將沒有資格在正殿吃飯,只能去偏殿,偏殿里的餐桌比正殿里的餐桌矮一些,座位也比正殿矮一些。當從莊嚴肅穆的正殿來到觥籌交錯的偏殿以后,你會發現偏殿里的吃貨整體上比正殿里的吃貨矮一頭,這當然不是身高的原因,而是坐具偏低的緣故。
級別最低的文官武將連在偏殿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得去外面走廊里就座。他們的餐桌最矮,坐具也最矮——每張餐桌旁邊鋪4條氈席,大家只能跪坐在餐桌旁邊吃喝,好像穿越到了流行跪坐的兩漢魏晉南北朝。
饋歲
民間怎樣拜年
民間拜年當然沒有這么麻煩。
據司馬光《居家雜儀》:“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兒孫在家要經常向長輩請安,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磕4個頭,到了冬至和農歷大年初一磕6個頭。
磕頭的時候,不能光磕頭不說話,還要“唱喏”。 什么是唱喏?就是有禮貌地打招呼。
打個比方說,告狀的民女見了縣太爺,趴在地上磕頭,邊磕邊喊:“民婦給大老爺磕頭了!”屬于唱喏,電影里的太監見了慈禧,扯著公鴨嗓高喊一聲“老佛爺吉祥”,同樣是唱喏。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里的小學生在放學的時候跟私塾先生告別:“教授早早將息。”意思是老師您早點兒休息,還是唱喏。
拜年的唱喏還可以細分。
按問候的重復次數分,有“唱單喏”“唱雙喏”和“唱三個喏”之別。譬如學生向老師問候“老師過年好”,只問候一句,叫唱單喏;連喊兩聲,是唱雙喏;如果像復讀機一樣連喊三聲“老師過年好”,就是唱三個喏。宋朝人認為,把同一句問候語說的遍數越多,越表示尊重,所以唱三個喏要比唱單喏禮敬得多。
按問候的內容和語氣分,又能分成“唱喏”“唱大喏”和“唱肥喏”。現代人拜年,普普通通一句“happy new year”,只有客氣的意思,沒有敬重的意思,屬于“唱喏”;如果誠心誠意祝福某個小孩“食甜甜乎你快大漢”,不光客氣,而且發自肺腑,那就叫“唱大喏”;假如見了多年不見的親友,情不自禁撲過去擁抱,邊擁抱邊說“我想死你了”,那就相當于宋朝人“唱肥喏”的層次和意境了。
磕頭唱喏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的規矩,如果是平輩之間互相拜年,就不必磕頭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
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的大拇指,將左手大拇指翹起來,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伸向左下方。兩只手如此抱攏,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跟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要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跟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該禮節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百姓見官員要磕頭,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的身份和輩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于客氣和尊重。
當然,叉手的時候也要唱喏。比如說宋朝兩個平輩論交的年輕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們會停住腳,隔著兩三尺的距離相向而立,互相跟對方叉手,邊叉手邊說“過年好”。
鬧元宵
宋朝的壓歲錢
中國的老規矩,小孩給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發給小孩紅包,也就是壓歲錢。
壓歲錢在宋朝不叫壓歲錢,它叫“隨年錢”。
“隨年”有兩種含義:第一,在過年的時候發放;第二,根據對方的年齡發放。
宋朝人給小孩發壓歲錢,主要是按小孩的年齡來發的。例如小明今年虛歲10歲,發給他一個10元的紅包;小芳今年虛歲11歲,發給她一個11元的紅包。
北宋高僧道原編寫的禪宗燈史《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則典故:
昔有施主婦人入院,行眾僧隨年錢。僧曰:“圣僧前著一份。”婦人曰:“圣僧年多少?”僧無對。
過年的時候有一位女居士進廟拜香,為眾僧發放壓歲錢。一個和尚大言不慚地說:“女施主,我是圣僧,你要多發給我一份!”女居士問他:“您這位圣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
和尚為什么要張口結舌呢?因為當時的壓歲錢是按年齡來發的,即便是圣僧也不能例外,他想讓人家多給他一份壓歲錢,人家自然要問他的年齡是不是要比別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齡上撒謊,所以只好默默無言了。
這則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年齡決定了壓歲錢的多少,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將壓歲錢稱為“隨年錢”的關鍵原因。
不過宋朝還有一種壓歲錢是跟年齡無關的,那就是宋朝后妃為皇子掛在床頭上以鎮壓邪祟的那一串壓歲錢。據《武林舊事》描述,這串壓歲錢乃“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將一百二十枚金幣串在一起,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壽綿長,整整活到120歲。
今日閩南也有此風俗,俗稱“吃百二”,不過現在“吃百二”已經不是皇子獨享的福利了,每個小孩子都有可能享受得到。
邵士官到滕州經濟開發區調研
廣元市召開2018年上半年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
汪偉調研遠安夷陵區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
全市老干部會議強調加強黨的建設
青春不老雄心在 夕陽無限花正紅--鼎城區雙橋坪鎮中學舉行退休教師座談會
回到宋朝大拜年
曾祥文調研指導雙泉村脫貧攻堅工作
寧波公交地鐵全線實現銀聯閃付全覆蓋
羊山新區錦江、泰巖黨支部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教育活動
手機號、QQ號、微信能不能繼承?法律方面尚屬空白
東坑鎮舉行基層安全生產業務培訓班
公證員值班日
豬肉價格向上盤整 蔬菜價格小幅回升
北海市教育局關于印發《北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 教學技能與提升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
鶴城100余勞保專干接受現場培訓
又到桑葚成熟時!常吃桑葚有什么好處?給你說明白
嶺東區哈洽會簽約8.8億元
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延長《關于促進本市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有效期的通知
夫利爺爺(呂乃華)
延慶艾蒿主題園開園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