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恢復重建后的國道318線
2013年4月20日,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
在強震中,我市各項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交通中斷,房屋受損,公共設施損壞、經濟發展遭受打擊……雅州大地滿目瘡痍。
如今,五年過去了,雅安涅槃重生。
一條條公路建成,雅安路網日趨完善,抗災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公路路網為我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保障;
一個個公園建成,人居環境全面提升,環境優美的公園綠地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一項項公共基礎設施提升,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就醫、就學、就業條件更好;
一個個產業蓬勃發展,讓群眾致富增收,群眾不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掙錢……
交通人看變化
打贏災后重建硬仗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4·20”災后恢復重建交通重大項目之一的國道318線雅安段災后重建工程,肩負著完善全市路網結構、提升路網安全性和區域抗震救災能力、助推社會經濟發展等多重使命。
可是誰也無法想象,在災后重建的現場,建設者們面臨著怎樣的困難;項目完成后,重回故地的建設者們的內心又是何種感慨。
“接手國道318線雅安至天全段災后恢復重建工程,是在2015年3月。當時由于‘4·20’蘆山強烈地震,邊坡滑坡對路面寬度等造成很大影響,對道路的通行保障和重建施工非常不利。”項目負責人何平介紹,“爛、堵”是他對于當時國道318線的最大感受。
為了將國道318線重建工程建成抗災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公路,國道318線災后恢復重建工程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新設計了兩座隧道,以避開地質災害點。“這些都是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解決以往地質災害對車輛造成的安全隱患問題。”何平說。
“車流量非常大,日均3萬輛次車輛要在此處通過,每天不僅要保工程進度,還要保車輛通行。”何平回憶說,“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工程建設采取半幅施工的措施推進,同時增大設備的投入量,現場工人采取輪班制開展施工……終于,2016年5月項目完成施工。
2017年年底,來雅安辦事的何平開車駛上了這條他們重建的國道318線。“太舒服了!行駛起來很舒適。而且很多路段的路面相比以前擴寬了不少,行車更順暢、更安全。”車輛前行在蜿蜒于山間的公路上,何平感慨地說。
另一方面,依靠著國道318線的優勢,沿線的村民搞起了生態旅游,好日子越過越紅火。交通順暢了,產業發展也有了支撐。
4月17日,天全縣南天新鎮的一家客棧里,李江夫婦正在為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進行準備。自2015年底,這對年輕夫婦被分到重建城房南天新鎮,依托緊鄰國道318線的區位優勢,他們經營起客棧,如今游人如織。
現在的生活,李江夫婦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國道318線還沒改建的時候,想過搞運輸,但被家里人否定了,就是因為路不好走。”李江說。在他印象中,通往雅安的道路非常難走,而經過災后恢復重建,出行時間和經濟成本都顯著降低了,來往的人多了,李江便抓住商機搞起旅游接待。“交通便捷,來旅游和歇腳的人越來越多了。”李江對未來充滿信心。
農村群眾看變化
產業發展興旺
村民掙錢容易
授粉、疏花、疏果、綁枝、除草……近段時間以來,位于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境內的獼猴桃產業基地里,駱國東正帶領30多名當地村民忙碌著。
說起返鄉的理由,駱國東直言:“在家門口能掙到與外面一樣多的錢,肯定選擇回鄉,既能照顧老小,又能掙到錢,安逸。”
46歲的駱國東是青龍場村人。1999年,他就到江蘇常州、南通等地電子企業務工。他不僅吃苦耐勞,還勤鉆業務,技術好,沒幾年就從打工者升至管理者。
災后重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地震災區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個個產業集中園規模大……企業不斷增加,農民增收渠道越來越多,面對現實,2014年9月,駱國東放棄江蘇一家企業的管理工作,返回老家,進入當地一家農業有限公司,成為該公司獼猴桃基地龍門片區的管理者,每月工資三、四千元。而他更看好的是,公司以后要走“大農莊、小業主”發展模式,以二三十畝或近百畝為一個單元,把上千畝獼猴桃承包給有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戶,讓農戶當“老板”,駱國東的目標是:承包50畝至100畝獼猴桃。
隨著企業的入駐,農業產業基地的發展,不僅改變了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模式,更拓寬了當地人增加收入的渠道。
駱國東說,龍門獼猴桃產業基地從2014年底進場至今,種植面積達到1480畝,95%以上的務工人員來自當地村民。隨農事季節的不同,用工數也不同,少則幾十人,多則一兩百人。駱國東簡單算了一下,獼猴桃產業基地平均每年發放民工工資100萬元左右。
古城村40多歲的村民武紅瓊,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管孩子。以前,家庭開支全靠丈夫寄錢回家。家鄉建起獼猴桃產業基地后,她每年在基地務工收入達2萬元左右,除滿足家庭開支,還有節余。
青龍場村55歲的袁方萍,子女在外務工,她在家除帶孫子外,還要照顧老人。平時,袁方萍忙里偷閑,一有空就到獼猴桃產業基地務工,每年也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基本能滿足家庭開支。
蘆山縣龍門鎮黨委書記陳剛介紹,災后重建,龍門鎮黨委政府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能增收致富為目標,新修或拓寬鄉、村、組以及入戶道路和產業道路數百公里。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與提升,吸引了企業前來發展,也激活了當地村民發展致富項目的熱情。產業的培植,農旅融合發展,有效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龍門鎮引進各類企業21家,同駱國東一樣返鄉的村民有不少,當地人依托特色民居,開起大小農家樂106家。2017年,龍門古鎮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全鎮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2380元,與震前收入相比,增加接近1倍。
醫務人員看變化
醫療衛生水平提檔升級
群眾就醫更快捷更方便
19日一大早,蘆山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里,外科主任任洪波在辦公室內查看病歷,和另外一位外科醫生商量著兩個新病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5年前的那個早晨,任洪波和醫院醫務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救援工作,“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對當地傷員進行救治、轉移等。”任洪波依然清晰記得,在救援部隊趕到前,他和同事們不眠不休地搶救著傷者,在他的腦子里只有一個信念: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從地震傷員的恢復治療,到受災群眾的康復理療及心理干預,此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和同事們走遍了蘆山的每個角落。
隨著災后醫療衛生重建工作的開展,任洪波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5年來,蘆山縣無一例與地震及次生災害相關的病例,無一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一起重大醫療糾紛,無一起重大醫療安全事故;病人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衛生災后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順利實現,全縣衛生系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總體上超過地震前。
“從前,蘆山老百姓病了,縣醫院醫不了的病得去雅安或者成都。”任洪波說,5年來,蘆山縣人民醫院實現了跨越發展。全數字dr拍片機、ct機、可升降的病床……在震前的蘆山,許多先進的醫療設備曾是“稀罕物”,現在都是醫院的常用品。
如今,蘆山縣醫療機構硬件設施和醫療技術普遍超過震前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區域醫療衛生龍頭為中心,輻射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更完善、功能更齊全的城市衛生、農村衛生、公共衛生“三位一體”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成為災后重建中一道風景線。
“衛生系統的災后重建要根據老百姓服務需求變化、社會發展統籌規劃,既要滿足功能,還要適度超前。醫療機構不再像過去僅是治病救人,還要進行健康教育,預防疾病發生。”任洪波說。
今天,不光是蘆山縣,走進雅安的每個鄉鎮,都能看到美觀實用的衛生院。這些衛生院基本配齊了影像、康復、理療等設備,醫療衛生水平實現了提檔升級。
看著家鄉的老百姓已經擺脫地震的陰影,過上比地震前更幸福快樂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感,讓任洪波感到很欣慰。用任洪波的話說,5年來,他從群眾滿意的話語中、欣慰的笑臉上,從醫護工作者辛勤的背影里、揮灑的汗水中,不僅能感受到蘆山醫療衛生重建的變遷、群眾滿意度的提升和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也能感受到蘆山醫療衛生事業的騰飛和服務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張家山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城市居民看變化
基礎設施大變樣
處處惠及老百姓
17日清晨,家住張家山附近的市民蘇玉琳來到張家山公園鍛煉身體。
今年是她退休后的第11年,來張家山晨練,已經成為蘇玉琳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這里變化太大了。綠化、道路、基礎設施、休閑場所等等。”說到自己常常鍛煉的地方,蘇玉琳甚是了解,在以前,由于道路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全是泥濘路,根本沒辦法下腳,一到下雨天健身運動就得放棄。“雅安又經常下雨,讓人苦惱。”她說。
如今,路修好了,綠化更美了,天氣晴朗,山花爛漫時,張家山公園更是游人如織。
在張家山公園,每天來鍛煉的人不乏少數,他們聚集在一起活動筋骨,強身健體,好不熱鬧。“這里空氣清新,設施齊全,讓我們老有所樂。”市民劉大爺也是來張家山公園健身的愛好者之一。他說,不僅是這里,在市區河邊,也提供了休閑和鍛煉的場所。有時,他還會到市體育館去打打乒乓球。“這些在以前是沒辦法實現的。”
隨著雅安城市建設不斷變化,惠及了越來越多像蘇玉琳這樣的市民,他們欣喜地看著家鄉的變化,也在其中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在張家山公園里,一處近現代建筑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市目前存世不多的近現代經典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在災后重建中,按照我市和雨城區兩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這處建筑被改建成為四川雅安西康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濃濃的歷史氣息迎面撲來,在鍛煉之后,蘇玉琳有時會來到這里,看看陳列在館內的物品,了解雅安的歷史,追憶往事。“看到這些老照片,就想起了以前的日子。”蘇玉琳說,在館內,有難得一見的雅安老照片,有眾多名家真跡作品,還有在市區范圍內出土的各個朝代的珍貴文物,同時,博物館運用現代聲音、影像技術等手段,讓歷史更加鮮活地呈現在市民眼中。
時代在變遷,雅安在變化,特別是近幾年,雅安發生了日異月新的變化,城鎮化建設得到發展,民生工程不斷推進,文化惠民演出層出不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著變化帶來的福祉。
雅安日報/雅安新聞網記者 周昆 彭加權 石雨川 鄭旸 吳丹
張家山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潁上縣堅持開放發展 打造合作共贏新高地
農融到桂平市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劉同國:愛琢磨的“車工大王”
第53期大同市民大講堂專題講座舉行
首屆游泳公開賽舉行
這5年家鄉更美了 人民生活更幸福了
科博會所有場館搭建結束,參展商進館布展接近尾聲
[高新區]現場調研600余次 成都高新區企業“大調研”第一階段近尾聲
2018年度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青年科學獎揭曉 我市束祖飛以得票第一獲獎
試鳴防空警報公告
5月21日各縣(市、區)和開發區空氣質量排名情況
臨沂歡慶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千位代表參加
從“荒地”到“福地” 李慶蘭的生活甜如蜜
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議和市學生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副市長、安居區委書記雷云主持召開防汛減災會商調度會
板芙鎮形成“藍箭”行動高壓態勢,以強拆促自拆
瀏陽市開展省級兒童資源工作中心項目培訓會
市公安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擴大)學習會
上虞培育數字化制造新動能
總投資約1.2億元 西華路沿街立面將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