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地”到“福地” 從蝸居到安居
李慶蘭告訴你,今天的生活甜如蜜
李慶蘭一家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留影。記者 劉 博 攝
李慶蘭(右一)和朋友在棚戶區留影。記者 劉 博 攝
(記者 劉博)劉山街道盛地社區,偏居我市城區西南一隅,走進密布的樓宇間,一切都整潔有序,花壇里種滿了或紅或黃的鮮花,幾個年長的老人坐在樹下拉著家常。區別于現代化的封閉小區,更多了一分生活的氣息。
這里曾經還有一個名字:“荒地”,是我市居住、生活條件最差的棚戶區。直到2007年,棚戶區改造工程竣工,“荒地”成為歷史,38棟齊刷刷的樓房,組成了今天的“盛地”,開始講述新的故事。
李慶蘭的家,就在這兒。從20平方米的平房搬進寬敞樓房,這家人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棚戶區的興衰,再到棚改新區的誕生……
8口人同睡一炕
李慶蘭今年73歲,依然精神矍鑠,很難從外觀看出她的年齡,甚至很難找出一根白頭發。去年10月,老伴兒意外離世,如今獨自一人居住,兩個兒子時常來看望她。
1957年,李慶蘭的父母從遼陽調入勝利礦,同年荒地棚戶區正式落成,他們一家人住了進來。
那是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曾經它是李慶蘭的驕傲,是光榮的煤礦工人的福利。可往后的生活中,它成了李慶蘭最犯愁的事兒。
在這里,她結婚生子,1970年,他的第一個兒子降生了,四年后,第二個兒子也來到人世。“過去,我還沒覺得平房住著有什么問題,可從那之后,人越來越多,環境就越來越惡劣了。”
最難熬的是冬天,入冬前需要準備3噸的煤泥,制作成煤坯,支持一家人度過寒冬。公共旱廁也是一個難題,冬季凍住的排泄物堆滿了,李慶蘭和鄰居們不得不定期用鎬頭清理。度過了寒冷,酷暑也并不好過。只要下雨,每家每戶都得專門有一個人從灶坑里往出舀水,要不,全家人就得餓著。李慶蘭說,灶坑里如果有水,一家人這一天就得餓肚子。平時,用劈柴生火做一頓飯也得兩個小時。
變化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荒地地區周邊開始出現了樓房,其中有四棟模仿前蘇聯建筑的紅磚樓,成了這里居民最向往的生活方式。李慶蘭的朋友就住在那里,那時起,她開始羨慕起住樓房的人。“也只是羨慕吧,我和老伴兒都不敢想這輩子能住進樓房。”
上世紀90年代,兩個兒子都結婚生子,孫子、孫女的降臨是這個家天大的事兒,但這20平方米昏暗的小屋,已經無法滿足這個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每天晚上,8口人睡在一鋪炕上,恨不得翻個身都得喊‘1、2’一起翻!”李慶蘭開玩笑地說。
從那時候起,她有了一個奇怪的喜好,喜歡爬樓梯。她解釋說,覺得爬樓梯特幸福,代表住進了樓房。
幸福來得太突然
李慶蘭(中)和朋友一起看老照片回憶棚戶區的生活。記者 劉 博 攝
李慶蘭的新家是一間45平方米的套間,屋子收拾得整潔有序,墻角處老式的縫紉機講述著屋主經歷的時代。
屋子最顯眼處的墻上掛著一個木制相框,里面有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2006年國家領導人來荒地視察棚戶區時留下的影像,李慶蘭在照片的右下角,露出樂開了花兒的側臉。
照片是李慶蘭讓兒子用相機對著自家黑白電視機從新聞聯播里抓拍下來的,每當看到這張照片,她都十分激動。盛地社區書記賈麗認為,這張照片記錄了荒地地區命運的轉折點,李慶蘭的笑臉也代表了全體居民的心聲。
2007年初,荒地棚戶區開始整體拆遷,李慶蘭用自家原有的20平方米的小平房,加上不到兩萬元錢,就擁有了現在的房子。同年,嶄新的樓房就建好了,實現了當年拆遷當年入住的諾言。
她依然記得配戶那天的場面,敲鑼打鼓,放鞭放炮。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這是從前不曾見過的。在她的記憶里,荒地人的臉色是灰暗的,從那天起,一種生命的神采注入了印象中那些灰暗的臉色里。
住進樓房的第一晚,她讓老伴兒掐了掐自己,試試是不是在做夢。僅僅一年的時間,就離開了那個低矮昏暗的平房,住進了樓房。
當夢想實現得太突然,的確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李慶蘭對新房子格外的愛惜,每天收拾得一塵不染,兒子兒媳忙里忙外購置了冰箱電視等電器。“過去是不敢想住樓房,現在是不敢回想過去。做一頓飯得倆小時,現在半個小時連做帶吃都完事兒了。”
從那年之后,生活越來越好,兩個兒子通過努力都獨自在市內買了房子。
她帶著記者來到樓下,“你看這花壇,都是鄰居們自發種的花,大家對這來之不易的環境,真的很珍惜……”
2017年年底,老伴兒病重,臨終之際對李慶蘭說:“知足了,年輕時沒給你好條件,現在我們也住上了樓房……”
荒地新生
曾經的“荒地”代表著落后,這不僅是地區的標簽,也是貼在李慶蘭身上的標簽。“那時,這里最盛產的就是‘光棍’,女孩子想離開這里,男孩很難找到對象。”她說。最艱難的時候,生活的瑣事和惡劣的生活環境折磨著李慶蘭,對生活是麻木的,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也沒有條件讓孩子讀書。“8口人擠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怎么讀書?”
直到2007年,住進樓房的那一刻,李慶蘭撕掉了身上的“荒地”標簽。
“滴滴”她的手機響了,她已經熟練掌握了使用微信,每天都在鄰居群里轉發一些有趣兒的事兒,信息來自群主,張羅大伙去扭秧歌。
如今,她不需要花兩個小時去做一頓飯,也不需要下雨時去掏滿是煙灰的灶坑,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前幾天他還去水上樂園玩了一圈。
說起40年來的改變,李慶蘭覺得棚戶區改造讓我們住上樓房,這是看得見的改變,還有看不見的。她的兩個兒子,從小在棚戶區長大,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去。“過去,煤礦工人的孩子,就得去接班,繼續做煤礦工人。”后來,他們哥倆因為喜歡開車,先后考取駕照,現在都在駕校做教練,每月都有不錯的收入,各自在市內買了房,日子過得紅火。
最讓李慶蘭驕傲的還是孫女和孫子,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和視頻給記者看。“這是我大孫女,沈陽體育學院畢業了!”照片中,一個身材高挑、扎著馬尾的姑娘,身上透著運動員獨有的活潑氣質。“現在在南方,當教練,教小孩體操……”另一張照片是他的正在讀高中的孫子,書生氣質。“過年就要高考了,他想考美術專業院校,我看他行。”李慶蘭說起這些神采奕奕。
住房條件好了,這里的居民就有了更高的生活要求,學生們有了獨自學習、不被打擾的空間,升學率逐年升高。今年,盛地社區又有近20名考生考上了大學,是歷史之最,這對于居民老齡化且考生數量本就不多的地區來說,是個令人欣喜的數字。
李慶蘭要去扭秧歌了,他執意要送記者,在樓下我們道別,她轉身往家走,爬上幸福的臺階,一直往上……
鳳臺小學召開暑假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濮陽市國土資源局到范縣督導調研“金土17條”貫徹落實情況
市食藥監局公布4大類食品監督抽檢情況,10批次產品不合格被查處
5月21日各縣(市、區)和開發區空氣質量排名情況
臨沂歡慶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千位代表參加
從“荒地”到“福地” 李慶蘭的生活甜如蜜
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議和市學生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副市長、安居區委書記雷云主持召開防汛減災會商調度會
板芙鎮形成“藍箭”行動高壓態勢,以強拆促自拆
瀏陽市開展省級兒童資源工作中心項目培訓會
【民宗】懷遠縣舉辦宗教活動場所財務人員提升班
福州市實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三年計劃
高校否認學生釣魚式舉報食堂阿姨 責成食堂加強管理
徐涇:“會展之城”揚帆起航
椒江區農林局開展機關黨建共同體活動丨走在新時代的春天里
上百市民投稿 分享健康故事
七里河區排查作風頑疾 提升作風形象 改善發展環境---向作風問題“六種病”精準“動手術”
蘆淞區組織抗旱服務隊積極開展護渠保水工作
【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發展全域旅游 濟寧將打造七大文化旅游目的地
“豪車女”高速公路攔車“借錢” 被河北警方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