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淅川縣城南下,沿著一條寬闊平坦的環庫公路穿群山、過丹江,40分鐘后,便是淅川縣倉房鎮,曾經的窮山惡水,如今青山秀水。
脫貧攻堅中,省檢察院對口幫扶淅川縣建設丹江口環庫生態與水質保護綠色公路,環庫公路修通后,隔絕外界的天然屏障被打破,打開了淅川縣塵封已久的旅游富礦。旅游成為倉房鎮貧困群眾持續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也為淅川縣做大做強旅游長線產業提供了樣本。
截至目前,淅川縣短中線扶貧產業實現了四個全覆蓋:發展小龍蝦2.5萬畝,實現貧困戶戶均1畝蝦;發展中藥材3萬畝,實現貧困戶戶均1畝中藥材;發展光伏產業和生態助力貸,兩項兜底產業保障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發展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大櫻桃等林果業30余萬畝,全縣貧困戶戶均1畝林果。貧困群眾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就地打工“掙現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
然而,在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看來,淅川的扶貧產業要朝著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恒業”方向持續發展。他說:“抓短‘吹糠見米’、抓中‘保證持續’,抓長打造‘恒業’,只有按照‘快見效、可持續’的要求,謀劃、選擇、發展產業,實現‘短中長’最佳優化,才能真正發揮產業扶貧的核心作用。”
政策扶持
讓企業和貧困戶吃上“定心丸”
8月6日,在厚坡鎮后街的一處扶貧車間里,大寨村的貧困戶焦延霞正仔細查看著生產線上每一道工序,37歲的她沒想到自己不僅能在家門口每月掙上2000元左右的工資,還當上了小組長。
這樣的工作機會源于鎮上建設的扶貧車間,一家來自溫州的制鞋企業,而打動企業的是鎮上拳拳的誠意。當地政府幫助企業代辦注冊手續,協調廠房并幫助其在2個月內完成了廠房的修建,員工的招聘,讓企業免去了諸多后顧之憂。
采訪中,像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為確保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淅川縣采取多項措施予以支持。先后研究出臺了《關于推進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支持生態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明確了種植、加工、銷售和企業上市等一條龍獎勵辦法,讓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吃下了定心丸。
通過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創新“黨群扶貧+”小額信貸、金融扶貧產業助力貸、落實扶貧到戶增收補貼和縣定獎補措施,有效保障了扶貧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支持帶貧企業借助“綠色通道”上市,在主板成功上市的一次性落實500萬元獎金,在省級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獎勵30萬元。支持帶貧企業購買農業保險,在突遇天災人禍時獲得補償減少損失。通過上述支持,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帶貧企業后顧之憂,激發了帶貧積極性。僅2017年全縣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1.55億元。
與此同時,在縣林業局、農業局分別成立林果、食用菌產業辦公室,建立“縣、鄉、村、戶”四級技術明白人隊伍,把“技術明白人”培養成致富帶頭人,達到培養一人帶動一戶、培育一戶帶動一組、發展一組引領一村的效果。
黨建引領
激活干事創業的熱情
盛灣鎮土地嶺村位于伏牛山腹地,位置偏遠,交通閉塞。駐村第一書記萬叢到來以后,和村干部通過多方努力,爭取項目資金近百萬元,打通村部到5個村民小組的硬化路面,并從根本上解決了7個村民小組吃水問題。與此同時,引導村民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50余戶貧困戶發展軟籽石榴和大葉蒲公英150多畝。
像萬叢一樣奮戰在淅川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還有很多。
“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作出巨大貢獻的淅川縣從來不缺干事的拼勁兒和韌勁兒,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在脫貧攻堅中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群體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表彰,成了淅川又一燙金的名片。”淅川縣政協主席徐虎告訴記者。
淅川縣選優配強,先后共選派182名第一書記,抽調557名干部組成182支扶貧工作隊,選派4850名公職人員作為幫扶責任人,使12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90個深度貧困村、50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2個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實現了全覆蓋,他們將務實為民的情懷留在了所到的村莊,讓扶貧產業在各個貧困村生根落地。
“扶貧干部一走,撂下產業沒人管了,咋辦?”這樣的質疑在貧困戶中并不鮮見。對此淅川縣委、縣政府給出這樣的回答:能帶走的是幫扶的隊伍,帶不走的是干事創業的熱情。
淅川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成立黨工委,在全縣生態產業基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產業車間建立216個黨組織,完成50個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全面整頓,實現了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在扶貧攻堅一線全覆蓋。
為激發幫扶干部的創業熱情,淅川縣明確規定,對短線產業實現全覆蓋、當年收益好的貧困村,經組織部門考核,村支書任期內享受副科級工資待遇,駐村第一書記破格提拔;對貧困村中線產業實現全覆蓋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和分管扶貧副職優先提拔重用。現已提拔使用扶貧干部130多名。鍛煉出一支精神佳、狀態好、作風硬、敢擔當的青年干部隊伍,發揮領頭雁的帶動效應。
“我們自產業扶貧規劃之初,就確立了堅持貧困戶脫貧與奔小康一體部署、扶貧產業與生態主導產業一體規劃、扶貧工作與其他重點工作一體考核、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一體考慮‘四位一體’的發展之路,旨在將其發展成為持續為淅川經濟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淅川縣政府黨組成員羅建偉說,產業扶貧,淅川希望實現的不僅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更是縣域經濟的轉型跨越發展。
在淅川干部群眾合力攻堅下,創下了自2015年至去年年底,累計脫貧26317人;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年底的10.66%減少至7.03%,下降3.63個百分點的成績。
采訪札記
淅川縣“短中長”三業并舉發展綠色扶貧產業,短時間內全縣各種產業異軍突起,遍地開花,以下四點能給人以啟示:
1.長短結合是核心
扶貧產業發展,既不能只顧眼前重短輕長,也不能光謀長遠舍短求長。只有按照“快見效、可持續”的要求,謀劃產業、選擇產業、發展產業,實現“短中長”最佳優化,眼前和長遠兩手抓,短線和長線產業同步走,才能真正發揮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核心作用。淅川縣確定的“短中長”發展模式,既考慮眼前增收,發展菌、蔬、藥產業,保證貧困群眾當期能夠脫貧,又著眼長遠,大規模地發展高效林果產業,快速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很好地解決了貧困戶穩定增收、持續增收問題。這對于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提高脫貧攻堅的質量,意義重大。
2.實現雙贏是關鍵
淅川縣立足自身實際,探索出了三權分置、保底分紅、資產收益、返租倒包等模式,在帶貧主體和貧困戶兩者之間建立了緊密“管用”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把帶貧主體做大產業和帶貧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挖掘出來,而且充分運用市場杠桿、利益杠桿這個最具吸引力的手段,使貧困群眾自覺把“土地”這個最大的可利用資源拿出來,去參與產業發展、獲得更大收益,實現了帶貧主體與貧困戶利益上的“雙贏”,確保了產業發展有活力、可持續,真正打造出脫貧致富的“恒業”。
3.激發動能是根本
無論發展什么產業,想辦法,多研究一些能夠提高貧困戶產業發展參與度的模式,盡可能把貧困戶吸附在產業鏈上,使貧困戶在參與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參與生產、管理和銷售等,無形中學到了技術,積累了經驗,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脫貧本領,最終靠“參與度”激發出自己的內生動力,達到“想發展、敢發展、能發展”的目的。
4.防控風險是保障
有效防控風險直接關系扶貧產業的健康發展問題。淅川縣為確保產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投入大、力度大,而且抓住了“風險防控”這個事關產業成敗的牛鼻子,綜合施策,多點用力,重點通過引入農業保險、鼓勵帶貧主體上市、研究靈活的融資機制、上冷鏈倉儲反季節銷售等有效辦法,把帶貧主體和參與產業貧困戶的風險控制到最低,讓產業能夠“乘風破浪”,持續健康發展下去。
周霽在中央、省屬在宜企業迎新春座談會上指出 攜手打造政企合作典范
單身網民留言盼相親會 街道團工委年后策劃活動當紅娘
市工商局積極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工作
南陽市臥龍區開展二手車市場專項檢查 未備案登記 要限期整改
武功國慶節期間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
淅川縣:把扶貧產業做成強縣富民的“恒業”
光山:糍粑年味濃又甜
經開地稅加強信息化 促進辦稅服務規范
上半年我市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采摘游”霸屏朋友圈 有愛心團專程去余姚東山摘櫻桃
檔案見證改革開放——從泥沙公路到立體交通
世界矚目!中國式脫貧減貧創造全球奇跡
[成華區]劉光強調研列五中學高中部、雙園巷、新華公園、王琦攝影工作室
儀隴縣梳理公布第一批 “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
市人社局第三支部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
陸豐西南鎮志愿者團隊清理該鎮主要道路兩旁垃圾
楚雄州旅游重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我市提前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年培育任務
固鎮縣供銷社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 探索為農服務新舉措
聊城這次降雪,看看哪個地方下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