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如今正值盛夏,耳邊不時傳來蟬的叫聲,讓悶熱的天氣更加煩躁,令人如坐針氈。不過,這小小的蟬,鳴叫了可不止一天兩天了,而是整整幾千年的歷史。與我們對蟬的態度不同,古人對蟬卻是特別的喜愛,并且大費心思,用珍貴的玉材塑造和崇拜。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超凡脫世?!妒酚?middot;屈原賈生列傳》中說:“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認為蟬在最后脫殼成為成蟲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從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成語中稱作“蟬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復活。還把玉蟬佩于身上表示高潔。因此,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如今在漢代以來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蟬形玉含,即使在現代的玉石中,也常能發現這類玉石。
今人討厭蟬鳴,而古人卻喜聽蟬鳴,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從蟬的不同鳴叫聲中,理解出了不同的意境。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段關于鳴蟬的文字:“三伏鳴者,聲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涼,鳴則凄短,如曰秋涼、秋涼。取者以膠首竿承焉,驚而飛也,鳴則攸然;其粘也,鳴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鳴悲有求,如曰施施。”
唐代詩人虞世南從這種蟬鳴中聽出了一個人名聲的重要,他的《蟬》詩云:“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包含了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唐太宗曾多次稱賞過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而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也帶些自我性情的抒發吧。
李商隱則聽出了惺惺相惜,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之無人同情聯想自己同樣也是無同道相知,所以他在《蟬》中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宋代詞人王沂孫則聽出了悲傷,他的《齊天樂·蟬》詞稱:“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而柳永更是借寒蟬道盡了離愁別緒,他在《雨霖鈴》中稱:“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古人的詠蟬詩,最著名的當屬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人從鳴蟬噪聲中感受出了夏之靜美,升華到了“禪境”,此時的“蟬”與“禪”達到了殊途同歸之妙。當然,古人并不都認為蟬是品德高尚的化身,唐代詩人陸龜蒙便認為蟬趨炎附勢,其《蟬》詩稱:“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古人緣何獨愛蟬?大多數古人是在顧影自憐,以蟬自詡。在他們心中,蟬高潔得不食人間煙火,生命凄涼短暫,卻照樣奏響生命的樂章。這的確很像一些古人生命的自畫像。這恐怕也是古人愛蟬的原因吧。
當代中國畫名家迎春小品邀請展在鄭州舉辦
市作協組織“茂名作家看茂名”采風活動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開封四位傳承人入選
沈陽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婦幼健康服務進社區
高中梅:古人緣何獨愛蟬
消費者重復支付工商幫忙挽回損失
砂石船牽引繩斷裂 男子被困7小時獲救
濟陽入選全省建筑業10強縣
市特校創新項目入選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德陽錦繡天府國際健康谷 規劃發布暨投資推介會舉行
社區暑期活動多 免除家長“后顧之憂”
我市茶葉深加工實現零突破
張灣一民房失火燒毀兩間房屋 十堰消防員全力排險滅火
長春公交駕駛員宣傳端午出行注意事項
綿陽開展2018年軟件正版化工作專題培
南京六合多個辦事窗口將搬遷至市民中心 26日新址辦公
火漆封印、3D設計 高校錄取通知書比拼“顏值”
夢幻雪鄉
恩施市春節期間森林火災“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