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既是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擺脫貧困,一直是寧德人民最為迫切的愿望。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帶領寧德人民擺脫貧困,翻開了扶貧開發、綠色發展的新篇章。“挪窮窩”“拔窮根”,一場扶貧接力,正由此開始——
擺脫貧困 鳳凰涅槃
編者按:
福建省寧德市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主政過的地方,過去30多年來,當地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因地制宜厘清發展思路,選定突破口精準發力,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特色發展新路子。久久為功,滴水穿石,如今的寧德,已成功實現弱鳥先飛、后發趕超,徹底改變了曾經作為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落后歷史,崛起成為海西東北翼的新興增長極。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爭先進位大趕超—— 聚焦寧德大發展”專欄,全方位宣傳、解讀寧德趕超發展的經驗和啟示,進一步在全市上下掀起學習趕超熱潮,集中精力加快發展,實現爭先進位大趕超。
村頭花海公園中的一塊景觀石上,“中國扶貧第一村”幾個金色的大字格外顯眼。一旁,密密麻麻地豎立著農夫山莊、峽谷運動樂園、七彩農場、畬族民俗館、健康產業園等游覽點的指示牌。
再走幾步,便是村里漂流景區的售票處入口。放眼望去,道路寬闊、樓宇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眼前這個閩東大山深處的村莊,名叫赤溪,距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僅20分鐘車程。九鯉溪和下山溪繞村而過,溪瀑景觀奇特、溪水清洌透澈,使這里成為一個山環水繞、風景如畫的小康村。
“去年,到咱村旅游的游客足足有23萬人次!”說起村里這些年來發生的巨變,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充滿了自豪感。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貧困戶數也從當年的352戶,減少到如今的0戶……一串串數字,從這個身高一米八的農家漢子的嘴里不斷蹦出來,顯得底氣十足。
誰會想到,30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偏僻小山村。房子是破爛的茅草房,村民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紛紛背井離鄉討生活。如今,這里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路子。這里學校、文化中心、公園、衛生所等一座座嶄新設施拔地而起,生活服務功能日臻完善,村民們真正過上了美好生活。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赤溪村鄉親們祝賀擺脫貧困,并叮囑他們要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總書記的關懷,深深地鼓舞著鄉親們。
從“輸血”,到“換血”,再到“造血”,赤溪村是寧德人艱苦奮斗、擺脫貧困、建設全面小康的一個生動縮影。一件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落到實處,一個個發展強勁、勢頭十足的綠色項目落地生根,讓他們擺脫貧困,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讓當地群眾真正在綠水青山間捧起“金飯碗”,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一
山高路遠海深闊,九山半水半分田。福建省寧德市,俗稱閩東,“老、少、邊、島、貧”一度是它的標簽。
下山溪是赤溪村的一個自然村,曾經是一個幾乎“掛”在高山上的畬族聚居村落。據村民們回憶,當時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吃的是地瓜飯,配的是野菜、鹽湯,還有婆媳同穿一條褲子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一封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反映了下山溪自然村畬民窮困潦倒的生活狀況,同時還配發了一篇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激起了全國各地的強烈反響,貧困地區由此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黨中央、國務院還專門出臺政策,在全國大規模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一場波瀾壯闊的扶貧戰役由此打響,赤溪村也因此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文章見報后,當地黨委政府派出扶貧工作組前往下山溪,無償提供樹苗、羊羔等,希望給村民找到致富路。但由于自然條件太差,苗木成活率很低。種下的莊稼也常常被野豬拱掉,羊羔還沒長大就被山里的狼吃掉,這樣的“輸血”式扶貧,并沒有讓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改善。
窮山惡水,讓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1995年,下山溪盼來了脫貧的新“出路”。這一年,當地實施“造福工程”,下山溪22戶88位畬族群眾整村搬遷到山下的赤溪行政村。
“當時下山建房就像做夢一樣,從地基到房梁,一戶只出80根木頭,其他材料都是政府出錢。”村民李先如回憶說,搬家時他父子倆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
在隨后的20年間,散落在大山褶皺里的12個自然村的350多戶800多名村民,陸續通過“造福工程”,從數百米高山整村搬遷到了赤溪村,徹底告別了窮山惡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赤溪村山環水抱,白茶聞名遐邇,與著名景區太姥山、楊家溪連成一體,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一批批干部心系百姓,特別是把低收入群眾放在心上,依托當地優勢和特色,想方設法幫助困難群眾尋找致富路子。
從2004年起,村里開始推出竹排旅游項目,打開了深山里的水上致富路。2012年,村里又引進旅游公司聯合開啟“景區+村莊”的建設模式。
村直屬黨支部書記鐘而釗欣喜地說,如今,村里已開發了竹筏漂流、蝴蝶園、峽谷運動樂園、真人cs野戰基地、景觀索橋、露營野趣等旅游休閑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旅游,也帶動了村民就業,光撐竹筏的村民一年最多就有近三萬元的收入。村道兩旁三四層的特色民居從街頭延伸至街尾,畬家茶葉店、餐館、民宿等鱗次櫛比,游人絡繹不絕,讓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不少。
經過多年的發展,赤溪村現有1500多畝白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看中茶葉的廣闊前景,去年下半年,在上海開大理石加工廠的吳金國返鄉開起了白茶加工廠,從村民手中收購茶青,再制作加工銷售出去,半年下來就入賬了20多萬元。
吳金國興奮地說:“今年,白茶行情很好,僅僅25天時間,每畝就有七八千元的收益。茶農們白天忙著采茶,晚上在被窩里也會偷著樂呢!茶葉真成了黃金葉!”
歲月變遷,時代更迭,“赤溪”已不再是貧困的代名詞。杜家住信心滿滿地說:“到2020年,我們村要努力實現‘135’目標,即村財收入1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萬元,游客數量50萬人次的目標。”
二
“海藍藍,閃金光,大海大海真寬廣。海風吹,掀海浪,大海大海變化忙……”村干部在黑板報上抄寫歌詞,村里的小孩簇擁而上,歡聲笑語不斷。
上世紀50年代,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還是一片“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荒灘,漁民長期漂泊在海上,過著“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擠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的生活。
“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可以住進這么漂亮的洋房!”村民劉德仁與大海打了半輩子交道,以前一家10口人,生活起居都在10個平方不到的木船上,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如今,一家人住進了三層半洋房,他已是兒孫滿堂,家里還辦了養殖場,真正是安居又樂業。
劉德仁說,“連家船民”過去的日子可以用“凄苦”來形容,不僅吃喝拉撒睡全在船上解決,連頭疼腦熱想找個醫生看看都難,孩子的上學問題就更不用提了。在那些年,上岸定居成為每一個“連家船民”的夙愿。
改變,同樣是因為“造福工程”。當地由此拉開了“連家船民”大規模搬遷上岸的序幕,溪邳村便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迎來了新生。1998年12月,福建省委在福安召開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至2013年,8個自然村共632戶2698人全部上岸,圓了“安居夢”。
上岸定居后,村民們仍然面臨著生活困難、村內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如何避免村民重回海上漂泊,當地干部可謂煞費苦心。
溪邳村擁有海域面積5000畝、灘涂面積3000畝、村級集體池塘420畝,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是村民的“金娃娃”,要善用這些資源,還需要漁民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此,村兩委決定將養殖技術培訓班引進村里,先后聘請寧德、福安的水產養殖專家前來授課,還邀請了省船舶管理站技術員為村民開設科技培訓班,使得適齡群眾都能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
2006年,溪邳村被福安市列入首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2009年又被寧德市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抓住這兩個機遇,溪邳村兩委推出了一系列民生工程,使得村容村貌每年都有新變化,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新跨越。
通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海上養殖業已成為溪邳村的規模支柱產業之一,全村現有網箱養魚3380箱、掛養牡蠣3350畝、龍須菜養殖1500畝、村集體養殖塘400畝等。曾經的“海上漂”,已華麗轉變為“海角明珠”。
三
上岸下山,落地安家。“造福工程”是寧德在推進扶貧開發中率先福建全省實施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德從實際出發,對生存條件極端惡劣的偏僻高山村和海上“連家船民”實施“造福工程”,整村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重新安置,既“輸血”又“造血”,既扶貧,又扶志。30多萬貧困山民和“連家船民”,從窮山惡水中來到了生活條件更為適宜的地區,從茅草屋、破漁船搬進了磚瓦房,從根本上告別了貧困現象。
近30年來,寧德人積極踐行“滴水穿石”精神,不斷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開創了產業扶貧、整村扶貧、到戶扶貧等多種扶貧開發模式,通過精準扶貧、整體推進、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脫貧攻堅,產業為基。山海兼備的寧德如何脫貧?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契合當地、形式各樣的扶貧模式盡顯效益。
寬闊的河流繞村而過,粉飾一新的傳統民居古樸典雅……如今,漫步在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聞到的是清新沁人的茶香,感受到的是脫貧致富的幸福喜悅。
多云霧的亞熱帶山地氣候,讓下黨村種植的深山生態茶有著別樣韻味。然而,受交通、銷路等因素制約,優質的茶青只能低價賣給外來茶販。
為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從2015年開始,在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下黨村策劃實施了“下鄉的味道”定制茶園,植入“消費扶貧”理念,將原來一家一戶零散的茶園進行整合,推出600畝的扶貧定制茶園,以“每畝茶園每年租金2萬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每年可獲得50公斤生態茶葉回報。目前,已有120余戶茶農加入該扶貧定制項目,每畝茶園收入從原來的2400元提高到現在的6000多元。
寧德還把抓產業促增收作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重中之重,深入開展“一戶一增收”行動。在立足產業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打造山區綠色產業帶、沿海藍色產業帶和城郊高優農業示范區,統籌推進產業扶貧工程,使全市1.7萬戶貧困戶都有一項穩定的產業增收來源。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血液”。為更好地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各地紛紛成立了小額信貸促進會,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資金池”,為貧困戶解決發展生產缺資金、貸款難的問題。其中,屏南縣創新“五個融合、三級聯動、三項增收”的金融扶貧機制,被農業部確認為改革試驗政策成果轉化項目;福安、霞浦實施“農戶自立工程”開展放貸工作,項目覆蓋23個鄉鎮365個建制村。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新時代給出的新考題。出真招用實策,扶貧開發碩果累累。截至2017年底,寧德市核定2017年度建檔在冊扶貧對象35122人,其中完成脫貧34520人,較福建省里下達任務32272人超額7%,共計2248人。
寧德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拔窮根”的意識始終未淡,“滴水穿石”的韌勁始終未變。該市將繼續深化拓展扶貧開發“寧德模式”,將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造福搬遷作為重要補充、發展教育作為治本之計、社會保障兜底作為基本防線,不斷提高扶貧攻堅精準度、有效性,確保到2020年完成貧困人口脫貧任務,6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摘帽”。
陳國強調研北洛河流域河長制落實情況及水污染防治工作
龔文密主持召開2018年第1次邵陽市委常委會會議
衡水市組織收聽收看全省脫貧攻堅重點工作推進會議
法院依法搜查涉案公司辦公場所 迫使對方答應配合法官工作
縣審計局黨組召開2017年度民主生活會
擺脫貧困 鳳凰涅槃
橫琴新區、保稅區黨委書記牛敬:堅持三個“強化” 感悟真理力量 凝聚發展合力
今晚,讓我們放下手機,打開電視,和他說一聲再見
民警寒夜救助兩人
漯河《百姓問政直通車》將于今晚開播 十余家縣區、局委被集中問政!
小車保險板脫落拖地 高速交警冒險攔停
二礦護衛大隊黨支部舉辦“星級講堂”活動
西工區專項行動治療城市“牛皮癬”
今年鐵路暑運發送旅客再創新高 超6.5億人次
中江縣人社局 全員參與 全面覆蓋
雨山區左年文區長赴區信訪局調研
國家定向免費醫學生今年在贛招110人 只招收農村生源
雨山區左年文區長調研城市管理工作
2018年度常州武進區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申報政策解讀
奮斗的人生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