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6日電 (記者 李華 張斌) “花籃里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一首在中國傳唱度廣泛的“紅色歌曲”《南泥灣》,讓地處陜西省黃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的南泥灣以“陜北好江南”聞名全國。
南泥灣地處黃土高原核心區,距離延安市區近50公里,早年自然生態條件脆弱。抗日戰爭時期,邊區糧食和生活用品十分匱乏。1941年,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帶領下駐防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墾荒,開展“大生產運動”。
“當時三五九旅中有很多南方人,吃不慣北方的面食,于是從南方背來種子,在這兒的溝槽地試種水稻。南泥灣地下水位較高,黑泥土壤肥沃,適合水稻種植。水稻是南泥灣成為‘陜北好江南’的重要元素。”延安市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發展規劃部部長牛建華介紹。
43歲的馮麗是南泥灣當地人,在連片水稻旁擺攤已有七八年。在她的攤位上,除了有雜糧、紅棗等土特產外,還有一些印有“自力更生、開展生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艱苦樸素”等字樣的搪瓷水杯。在她身后,千畝水稻前,游客們正在找角度、擺pose,拍照留影,形成了一幅“金稻秋游圖”。
南泥灣雖有種植水稻的傳統,但由于生產方式落后、品種較為傳統,原有的7000多畝水稻曾一度銳減到300多畝。今年,南泥灣成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插秧試種地區之一,一期種植的800畝海水稻即將迎來首個收割季。
海水稻種植是對鹽堿地實施土壤改良、并在曾經的不毛之地上種植水稻的智慧農業。袁隆平團隊于今年5月啟動的“海水稻插秧暨中華拓荒人計劃”,選中陜北南泥灣和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龍江大慶、山東東營軍馬場、山東青島城陽區、浙江溫州等地為稻作改良示范基地。
“海水稻的試種,不僅能改變南泥灣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產量,還能有效改善當地土壤的次生鹽堿化問題。”青島袁策集團有限公司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劉兆良說。
劉兆良介紹,結合南泥灣地區的土壤特點,他們專門選取優質種子,并且對土壤進行改良,還采用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嘗試精準種植,以提升耕種質量,使這里的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數據化邁進。
延安市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公用事業部部長崔彬說:“試驗成功后,后期這種水稻的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屆時萬畝稻田既具有經濟價值,更具有觀賞價值,將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看著成片即將成熟的水稻,47歲的種植戶呂海州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承包了370多畝地,水是從山里引來的天然泉水,不打農藥,水稻生長周期也長,將來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沿著稻田向南5公里,南泥灣百畝荷花剛過花期,青山環繞著翠綠的塘面,與泛黃的稻田相間如畫。近年來,陜西的“生態綠色”從關中盆地向北擴展了600余公里,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如今已“綠意盎然”。
據統計,2017年已吸引超百萬名游客參觀游覽。“來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如今滿眼花海、山林,荷塘、稻田所勾勒出的黃土高原令他們驚嘆。”馮麗說。
聊城:電能替代項目2017年替代電量10.92億千瓦時
蓬溪縣探索建立“法治引導員”制度
女子晚上打網約車回家 司機竟是“癮君子”
科技推動,打造延安山地"健康金蘋果"
“美麗比拼”樂山4位小女孩省十三運會勇奪銀牌
黃土高原試種“海水稻” 南泥灣再現“好江南”
市商務和糧食局助團結村退出貧困
雁江搶抓時令備春耕
市直工委第一督查組來我委開展“強黨建、抓整改、促落實”專項調研督查
源匯區發改委結對共建村問十鄉“扶貧日”召開脫貧攻堅政策業務培訓會
當涂:我縣3人入選第四批省“特支計劃”
市食藥監局聯合向陽區市場局進行肉類市場檢查
亳蕪園區召開紀念建黨97周年暨“七一”表彰大會
【60個老南昌記憶】30年前南昌人納涼那些事兒
寧化美麗生態公路項目完成投資90萬元
超市有了自助秤 市民可動手稱重貼價格標簽
《上海市景觀照明總體規劃》發布 申城景觀照明有規可依
微評
靈寶國稅局開展一系列廉政警示教育活動
被舉報懷恨在心 雇人報復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