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南昌新聞網訊 “滂沱汗似鑠,微靡風如湯。”這是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苦熱行》中的一句。即便是錦衣玉食的封建皇帝,也難逃盛夏的炙熱,忍不住寫詩發牢騷。那么,30年前的夏天沒有空調和電風扇,人們又是怎樣度過炎炎夏日呢?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冰棒?還是越來越少見的蒲扇?又或者是久違了的竹床涼席?這些都是南昌人多少年來的消暑記憶……
老南昌人的消暑飲食多種多樣
近日,記者來到人民公園,向這里正在晨練的老人詢問著30年前的夏天是如何度過的,不少老人都陷入回憶中。“那個時候的夏天可比現在好玩多了,我們都會裝上一口袋玻璃球,趴在地上能玩一下午。”其中一位老人回憶道,小時候玩的最多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老鷹抓小雞,還有捉知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個時候家里沒有冰箱,西瓜都透著一股熱氣,常常看到大人們會接一盆涼涼的井水,把西瓜放里邊泡半個鐘頭,午覺醒來之后吃一塊,那才叫爽。”今年65歲的張大爺說道,除了西瓜外,還有推著小車在路上賣冰棍的,街道邊口吆喝一聲,一群孩子呼擁而上,一毛錢一根,后來有了,一毛錢一袋兒的冰水兒,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夏天,人手一袋兒,那酸爽。
圖片來源于網絡
“娃娃頭”是上世紀90年代最流行的冰棍,這款冰棒也是無數80后心中承載的美好回憶。不過,那時候的“娃娃頭”五毛錢一根,絕對是“土豪”才能吃的“奢侈品”。除了冰棍,老南昌人的消暑飲食還有涼稀飯、大碗茶、綠豆湯、白木耳蓮子湯、涼豆腐,黑色白色的涼豆腐被南昌人親切地稱謂“栗子豆腐”。
輕搖蒲扇好入眠
仲夏時節,手持一柄扇子,輕輕搖動,涼風習習。這早已成為人們心中深深定格的一幕夏日圖景。除了常見的折扇、鵝毛扇,蒲扇更是老南昌人的夏日必備品。
據介紹,南昌有“端午送扇”的鄉俗,端午節之后,天氣漸漸炎熱,已出嫁的女兒要給父母送自己親手做的扇子,以表孝心。小戶人家一般送蒲扇、油紙扇,富裕人家送鵝毛扇,書香門第送折扇,并且題字,附送扇套。“現在天一熱,大家都喜歡蝸居在空調房,容易患空調病,不利于健康。”市民張愛珍說,老南昌人則喜歡帶把老蒲扇消暑。夏天一到晚上,老街巷口便聚集著街坊鄰居,邊搖扇子邊說著身邊有趣的事,心里也感到特別涼快。“晚上睡覺時,媽媽輕搖扇子,哼著兒歌,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扇扇子,洗澡沖涼也是南昌人消暑的方式。“那個時候天氣越熱玩的就越瘋,經常在傍晚時分和大人一起去水里玩水。”市民李志華說道,有個家里還會弄個大桶子,裝滿水讓小孩在里面玩。
竹床里的回憶
長夜漫漫,酷暑難耐,不得入眠,于是一種特別的消暑用品出現了,那就是竹床,過去南昌人差不多家家都有一兩張竹床,專門在夏天乘涼用。在老南昌人的記憶中,炎熱的夏季,家家戶戶把竹床擺在家門口,竹床上澆上一層冰涼冰涼的老井水,那就成了老南昌人在炎炎夏日里尋覓清涼的法寶。
“沒到晚上,家家戶戶就會為納涼做準備,用涼水把門前一塊地澆濕,讓它散去暑氣,然后搬出竹床,也用涼水沖一遍,吃完晚飯后,人們開始陸陸續續在竹床上納涼。有的坐在竹床邊聊天,有的躺著休息,而孩子們則圍著竹床玩笑打鬧,好不愜意。”今年81歲的李大爺回憶道,“現在最多也就在自己的小區里乘涼,到了晚上就開空調,再也不會拿著竹床到外面去睡了,畢竟鄰里關系沒有從前那么親密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70年代,盛夏時節,南昌人都喜歡拖家帶口拿著涼席、扇子在草坪上納涼過夜,一到晚上廣場上足有上萬人,場面非常壯觀。夜晚的八一廣場還有賣冰棒的,賣氣球的,好不熱鬧。每到盛夏,人們還是會想起在八一廣場乘涼的情景,那已經成為一種城市記憶的符號,深深地烙在南昌人的心中。“如今八一廣場已經變成了現代化城市廣場,再也不可能回到幾十年前那樣去乘涼了,真懷念呀。”今年76歲的王大爺感慨道。(全媒體記者 胥巖)
修文縣龍場鎮召開“創建全國禁毒示范城市”工作調度會
武陵源:村辦企業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
當涂:我縣3人入選第四批省“特支計劃”
市食藥監局聯合向陽區市場局進行肉類市場檢查
亳蕪園區召開紀念建黨97周年暨“七一”表彰大會
【60個老南昌記憶】30年前南昌人納涼那些事兒
寧化美麗生態公路項目完成投資90萬元
超市有了自助秤 市民可動手稱重貼價格標簽
《上海市景觀照明總體規劃》發布 申城景觀照明有規可依
微評
橫欄城管執法分局自編小品參與鎮文藝晚會
歐湘云到橋頭鄉調研賀龍革命活動遺址
【統計局】柳州市統計局到城中區指導投資改革報表工作
谷雨時節
塑封消毒餐具衛生狀況堪憂 市民呼吁加強衛生監管
省評估組到愛輝區評估創建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工作
市城管執法支隊機動二大隊班子成員凝心聚力妥善解決執法難題
佛山或規范水利行業行規,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干預
三亞南繁院“熱帶設施農業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批成立
蔡錦軍慰問生活困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