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
自2018年7月1日起,我市市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為戶月人均614元,各縣(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一調整為戶月人均579元。這是繼市區城鄉低保標準統籌后,各縣(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低保標準統籌。此次調整城鄉低保標準后,合肥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未就業隨軍家屬、市級救助站受助人員、退役士兵分配期間生活費四個關聯項目隨之提高。
“三大”機制,完善救助體系
我市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成員單位由12家增加到26家,各縣(市、區)也相應成立領導小組,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整體合力,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市、縣兩級核對機構全部成立,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有效整合民政、公安、住建、工商、國稅、地稅、公積金等十余項居民家庭經濟信息資源,申請救助家庭經濟信息網上自動查詢比對,實現“有助必核”,救助對象認定精準度極大提升。
全市155個鄉鎮(街道)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窗口,受理和轉辦低保、醫療救助等8項救助,實行全市統一的服務標準,窗口做到標識明顯、人員專職、流程上墻、資料齊整。
截至6月底,合肥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人數為184900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人數3238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人數184994人。
多措并舉,提升臨時救助水平
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利用標語、宣傳欄、QQ群等形式廣泛宣傳社會救助政策,并將救助程序和所需材料進行公示,讓廣大居民知曉。加大臨時救助政策業務培訓,確保基層社會救助人員熟練掌握和運用臨時救助政策。嚴格按規定做好材料的收集、調查及民主評議工作,認真執行入戶核查、民主評議、張榜公示等程序。每年安排550萬元臨時救助資金,發揮救急解難作用。
強化臨時救助資金預算與監管,各縣(市)區按月匯總和上報臨時救助資金進度報表,以便掌握臨時救助資金收支進度。打造社會力量參與“救急難”工作品牌。廬陽區打造“V愛·救急”項目,探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救助;合肥華泰集團設立“華泰醫療救助基金”救助貧困戶及困難家庭;包河區統籌資源,探索建立PPP專項基金,救助轄區困難群眾,均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6月份,全市臨時救助累計救助4952人次,累計支出1147萬元,人均救助水平2315元/人。
規范程序,打造“陽光救助”
為進一步增強城鄉社會救助工作的透明度、我市全面實行低保民主評議聽證、近親屬備案和長期公示制度。廬陽區71個村(居)委都成立了評議代表團,每次評議,從中抽選出部分代表輪流參與,并邀請轄區群眾旁聽。蜀山區在全區90個村居全面推行“三級聽證”制度,區、鄉鎮(街道)低保工作人員下沉到村(居)參加聽證會,實行全程錄像、聯合評議、三級聽證、雙向承諾。讓第三方評,把好“評估關”。
由第三方機構組織開展低保工作績效評估,不斷提升低保工作管理水平,政府公信力得到提高,群眾滿意度也不斷上升。市級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得到優化升級,打通與公積金、稅務等部門的信息查詢通道,進一步提升了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
今年以來,全市共開展申請救助家庭信息核對1689批次,共計24513戶次,合計70667人次。核對范圍涵蓋低保、住房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方面,既提高了社會救助的公信力,也為政府節約大量的資金支出。(袁荔)
南寧三工程榮獲“魯班獎”
三七互娛鼎力支持泰山國際馬拉松賽
站前區安委會加強歲末年初安全生產工作
第二十屆“渝洽會”簽約項目履約取得初步成效
溫州女代表為未成年人“發聲” 三朵“金花”護幼苗
合肥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
狠抓執法辦案第一要務
珠海邊防全力做好海陸防御臺風準備
10月30日石家莊至越南芽莊正班航線將開通
孫愛軍在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 大力營造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的濃厚氛圍
一迷糊,貨車沖向了對向車道
鹽田區強化泥頭車專項整治 確保轄區道路交通安全
順德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平穩發展
“8.19”中國邊檢服務品牌宣傳推介 馬鞍山邊檢在行動
國家衛生城市復查中山已通過“省考”
柴桑區人民醫院 “冬病夏治三伏貼”今日正式開貼
我市全面提升各領域法治化水平
【藍天保衛戰】堅持源頭治理 攻堅煤炭污染防治
湯原縣開展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傳工作
王庭凱等市領導出席歡迎外國使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