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謝偉娜)近年來,我市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為根本目的,以利用農村閑置土地、閑散勞動力等資源建設村級“扶貧微工廠”為重要抓手,采取政府出資、外部援建、村級所有、引企入駐、就業增收方式,發展鄉村經濟,成功走出一條群眾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的“產業+就業”扶貧路子。目前,全市發展“扶貧微工廠”360余家,帶動就業2.5萬余人,其中貧困人口1萬余人,實現增收1.2億元。
堅持問題導向,多角度謀劃“微工廠”。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村有大量留守婦女。如何讓這部分人就地就業增收成為脫貧攻堅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大量調研發現,農村有部分返鄉人員在家中從事箱包等來料代加工,進行家庭作坊式生產,但受場地影響,發展困難。也有些人員想回鄉創業,卻苦于沒有場地。為此,我市創造性提出利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微工廠”,把就業崗位送到門口,讓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增收的思路。2017年6月,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關于建設扶貧微工廠促進就業扶貧的實施意見》。
堅持政府主導,多舉措促建“微工廠”。我市把建設“扶貧微工廠”作為惠民工程,出臺扶持政策,提供場地廠房,引導各類企業、返鄉能人入駐生產。一是組織幫建。統籌安排使用財政扶貧資金、整合后的涉農資金和“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資金,捆綁支持“扶貧微工廠”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保障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建設,為企業生產提供安全便利條件。二是政策助建。“扶貧微工廠”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貧困群眾就業。入駐企業用工時貧困群眾不得少于10人,并占總用工人數30%以上,每吸納一個貧困工人,且連續用工1年以上,每年補貼500元,連補3年。對貧困村,由村集體創建“扶貧微工廠”的,實行全額補貼,形成資產歸村集體所有,可向外租賃給生產企業。三是規范統建。全市統一“扶貧微工廠”建設參照標準,科學設定建設的位置、大小、規格等,一般不小于300平方米。
堅持因地制宜,多模式建設“微工廠”。結合各貧困村實際,我市提出三種靈活建設模式。一是“新建”,先建后補。針對沒有集體資產、無條件為加工企業提供生產廠房的村,經村申報、鄉審核、縣審批同意后,可在村集體土地上新建“扶貧微工廠”。二是“改建”,變廢為寶。鼓勵鄉鎮或村集體利用閑置校舍、廠房等集體資產、資源,按需求進行改(擴)建,盤活資產。三是“租用”,掛牌轉化。對租用民房或其他廠地的加工點,凡是帶動貧困家庭就業10人以上的,經驗收達標后接受統一管理,就地掛牌轉化為“扶貧微工廠”。
堅持互利共贏,多主體受益“微工廠”。我市“扶貧微工廠”從謀劃到試點再到推廣建設,實現了群眾、企業、集體、產業互利共贏。“扶貧微工廠”把城市大企業的加工車間“搬”到了村里,為“半勞力”貧困群眾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創造了機會和門路。館陶縣房寨鎮房寨南村丁翠銀在本村“扶貧微工廠”打工,月工資2000元左右,加上入股分紅,年收入可達2.5萬元左右。“扶貧微工廠”多為在外創業務工人員回村開辦,以訂單式生產為主,其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及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幾乎全由提供來料的大企業承擔,農村用工成本較低,生產管理幾乎是“零風險”。“扶貧微工廠”雖由村集體建設,但建成后由縣扶貧資金全額補貼,形成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對外租賃可收取租金,按建設面積300平米的標準,一處“扶貧微工廠”租給加工企業,每年可獲益萬元以上。凡建設“扶貧微工廠”的貧困村,基本上村集體每年有2萬元以上不等的租金收入,村內硬化、亮化、美化等公益事業建設有了資金來源。外地客商的不斷增多和當地群眾收入的不斷增加,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鄉村經濟一片生機。
“玫瑰書香,共筑未來” 親子閱讀共創書香家庭
扶貧車間讓村民掙錢顧家“兩不誤”
天津交管部門新施劃兩處“3D立體斑馬線”
長三角再“聯姻”青浦從“上海之源”邁向“上海之門”
聊城市住房公積金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繳存使用管理辦法
萬余貧困戶受益“扶貧微工廠”
邕州海關助推南寧跨境電商發展
北海: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日活動
區領導調研街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敢擔當善作為推動基層加快發展
南湖區全力保障市“兩會”食品安全
【雙陽區】?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在長春”創建工作
金融機構落戶最高獎2500萬
13路司機宣傳交通法規
崇明區心理咨詢師協會開展“七一”黨員志愿服務活動
致全市水資源稅納稅人的一封信
雨山區開展第三十個“12.1艾滋病日”宣傳活動
安徽省首個物業標準化試點項目落戶蚌埠
新安縣推行“環境攻堅+”模式打出攻堅組合拳
港南區部署區委第五輪巡察工作
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在廣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