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綱與父親擁抱。
難掩淚水的林錫綱。
25年了,林錫綱終于與家人團聚。
文/記者任勇 圖/記者劉婷婷
25年的漫長等待,終于等來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上天仿佛也被感動,9月22日上午的貴陽,雨。距離定于10點半的認親儀式還有2個小時,劉大華、陳仕鄉夫婦和百余名親朋好友便來到了貴陽市云巖公安分局內,他們拉起了歡迎的橫幅,還請來了腰鼓隊。
“苦苦尋找了25年,兒子終于找到了!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可以團圓了!”56歲的陳仕鄉說著說著,眼角泛起了淚花。
一家人喜極而泣
10點30分,在打拐民警朱衛紅的帶領下,一名男子出現在了云巖公安分局辦公大樓一樓大廳內。
“沒錯,他們一家人長得太像了!”才一個照面,等候的親朋好友中,便有不少人大聲喊起來。
“兒呀,我們終于找到你了!”劉大華和妻子陳仕鄉突然沖上前去,抱著跟隨打拐民警出現的這名男子,哭出聲來。
民警告訴記者,為了尋找失蹤的兒子,劉大華和陳仕鄉早在2009年便采集了血樣,加入了全國打拐dna數據庫,參與了全國范圍內的盲比。今年8月底,比對結果出來,福建籍男子林錫綱的dna數據信息跟夫婦倆匹配,疑似其25年前失蹤的親生兒子劉光忠。
9月中旬,為了慎重,公安機關又再次采集了劉大華和陳仕鄉的血樣,進行了數據復核比對。當結果得到確認后,民警聯系了雙方,才有了當天的這次認親。
對于25年沒見的親生父母和兩個姐姐,林錫綱表示,這么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對親人的尋找,甚至把自己的終身大事都擺在了一邊。如今31歲的他,仍然孤身一人。
林錫綱表示,找到了親生父母,壓在心頭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生育之恩不敢忘,養育之恩也重于山,兩邊父母之恩他都要報答。他會先安頓好貴陽的親生父母,然后返回福建,將消息告知養父母和當地的親戚朋友。因為在當地承包有工程,他要處理好手頭的工作,然后再確定下一步計劃。
陳仕鄉則表示,兒子找到了,她很開心。至于下一步如何安排,她都聽兒子的。
永不放棄尋子路
“這么多年來,盡管一次次滿懷希望,但收獲的都是失望。但我始終堅信,我一定能將自己的兒子找回來!”面對記者,陳仕鄉無比堅定。
劉光忠1993年失蹤時才6歲。當年,陳仕鄉家住在貴陽市云巖區普天社區野鴨塘附近,劉大華當時靠趕馬車幫人拖運貨物謀生。1993年4月17日早上10點30分,劉大華外出幫人拖貨去了,陳仕鄉在地里干完活,回家路上特意買了一大包瓜子,準備回家分給兩個女兒以及小兒子吃。
然而,陳仕鄉到家后發現,大女兒和二女兒在家門口玩耍,6歲的兒子劉光忠卻不見了。接下來的日子里,找兒子成了陳仕鄉的頭等大事。自己尋找無果后,她便將希望寄托在了報紙上。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門買份報紙,專門翻看報紙上有關棄嬰或者流浪兒童的報道和公告。只要特征吻合,就算再遠,她都要坐車去看一看,認一認。這些年來,她多次前往六盤水、凱里、畢節等地尋找。
“每年春節和中秋前夕,看到別人在準備團圓宴,我就特別想兒子。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地前往貴陽市兒童福利院,詢問近期有沒有收容的流浪兒童,看看其中有沒有自己的兒子。時間一長,福利院的很多工作人員都認識了我。”陳仕鄉說。
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年前在遵義搞的一次認親大會,公安機關解救了20多名被拐兒童。從公布的圖片上看,其中有一個孩子很像是自己的兒子。陳仕鄉于是便趕到了遵義,可是dna比對下來,最后又是一場空歡喜。那次失望而歸,陳仕鄉連續幾天茶飯不思。
曾經也有人勸說陳仕鄉,20多年了,兒子有可能發生了意外,也有可能成家立業,不想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勸她不要再找了。“我的兒子我了解,他肯定記得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姐姐,肯定也在想方設法尋找我們,我不會放棄的。”陳仕鄉一如既往的倔強。
2009年,陳仕鄉和劉大華到云巖公安分局采集了血樣,加入了全國打拐dna數據庫,將希望寄托在了大數據上。
親人的記憶不可磨滅
人們常說,童年的記憶很淡薄,可林錫綱對親人的記憶之深刻,讓人有些瞠目結舌。
林錫綱說,童年往事,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爸爸的左眼壞掉了,家里養馬,馬很愛吃黃豆;兩個姐姐很疼她,有好吃的都讓給他;外公是個木匠,經常幫人做棺材。記憶中,外公還曾經用木頭給他做過一匹小馬,他愛不釋手。童年時候的堂哥愛耍一把長木劍,堂妹在火盆上方玩塑料袋時,被著火的塑料袋燙傷了手……
至于自己是如何跟家人分開的,林錫綱稱,那一幕幕,現在都還時常出現在他的夢里。
“當時,是兩男一女騙我離開了家,到附近去玩。我跟著他們走出沒多遠,其中一個男的將我扛在了肩上,開始奔跑!”林錫綱說,之后被關在一個小黑屋里面,他曾經找準一個機會,偷偷跑了出來,可面對兩男一女的追趕,他跑上了公路,被一輛面包車撞飛了。兩男一女帶著滿頭是血的他找了一間小診所,隨便縫了幾針,止住了血。至今,在他頭上都還有一個長長的疤痕。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是林錫綱養父母如今所在的地方,也是25年前那兩男一女將他準備販賣的地方。幸運的是,當地派出所民警及時出現,并將他救了下來。可是,面對一個說不清楚自己家在何方的孩子,民警只得將其暫時寄養在了當地一戶林姓人家里,這一寄養就是25年。
每年出省“旅游”尋親
可能是童年的遭遇,讓林錫綱的性格變得十分孤僻和獨立,不相信任何人。除了上學的學費,其他零花錢他都自己掙!
“當別的孩子還在跟父母撒嬌時,我卻在利用課余時間撿破爛、做小生意、還幫工地上搬過磚頭。14歲那年,我初中沒有畢業便輟學了。到了當兵的年齡,我參了軍,隨后又退伍回到了家!”林錫綱說。
每當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林錫綱喜歡用石頭在地上畫自己印象中的親生父母和兩個姐姐。看著地上的畫,仿佛親人就在自己身邊一樣。于是,快快長大,憑自己的力量,找到親人,成了他心中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退伍之后,林錫綱開始外出打工。得來的工錢,平日一分都舍不得花,每年一次的出省長途“旅游”,卻幾乎要花光他當年的積蓄。林錫綱選擇旅游的并不是什么著名景點,基本上去河南、河北、云南等省的一些農村,他想憑著自己兒時對家的記憶,找到自己的父母和姐姐。不曾想,今年馬上就要被列為尋親“旅游”目的地的貴州,才是親人的最終所在。
今年4月份,林錫綱無意中聽朋友說,公安部有個dna數據庫,只需要提供血樣,便可跟全國尋親的人進行比對。“我是家里唯一的兒子,父母不可能會賣我,他們肯定也在尋找我!”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到當地公安機關采集了血樣,利用大數據手段來尋找自己的親人。
幾天前,當地警方通知他,比對有結果了,他的親生父母在貴陽。9月21日,他搭乘高鐵來到了貴陽。
編輯:劉 鵬
統籌:彭鑰嘉
編審:干江沄
市職教中心:舉辦校園文體藝術節
人行開封市中心支行實現意識形態工作與履行職責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立為主 破立并舉
最是深情梧桐花
不動產權證書/登記證明作廢公告 2018年第21期
接連的節日 帶動了冬日鮮花市場銷售旺季
6歲被拐走 25年后等來團圓的中秋節
春節期間,愛飛客將舉辦系列民俗活動
和衷共濟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參政議政獻良策 政協情懷更彰顯
——三屆池州市政協六年工作綜述(下)
三亞邊防支隊:凝心聚力筑忠誠砥礪前行保平安
馬莊香包“吃香”的啟示
徐宏源出席長沙市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
市委黨校舉行 2018年秋季期開學典禮
恩施州出臺“律師三進”工作規則
市質量技監局部署2018年春季農資打假行動
彭導榮深入黃龍縣 調研新年度武裝工作展開情況
北侖區加快搶筑科技創新高地
安全住房有保障 鳳凰木江坪鎮紅光易地扶貧安置點分房
務實合作優勢互補 共謀發展實現共贏
666~來自寶雞的留法博士寫搟面論文火遍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