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用“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但在長江宜賓段的江心,隨著枯水季的來臨,果真露出一方平時被江水淹沒的“奇石”。該石相傳為諸葛亮(孔明)南征時歇馬所在,上有刻于南宋開禧年間的52個漢字,距今已有810余年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位于重慶涪陵的白鶴梁長江水下石刻,殊不知在長江宜賓段距離合江門約三公里處,也在水下長期淹沒著一段石刻。該石刻開鑿于南宋開禧年間(1205至1207年),刻52字,毀損3字,余49字清晰可辨。隨著長江枯水季節來臨,該石刻悄無聲息地露出水面,揭開了神秘面紗。
據宜賓市博物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傳說中的“歇馬石”是一塊可容幾十人站立的巨石,臥于江心,船靠近可以看見鐫刻于巨石之上的南宋石刻題記:“開禧改元王正月其日甲申,南溪令袁叔宜與客焦昌朝訪武 侯歇馬之石,齒齒橫流,真奇絕也。陳跡口口,未有此游,舉口觴吊古而下。”整石刻題記副長約0.85米 ,寬約1米,每個字約有成年人拳頭大小,共7列,每列字數不等,共計52字,現在可辨49字,殘損3字。
該工作人員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長江江心的這塊巨石只在每年3月前后的枯水期露出江面,當地傳說是諸葛亮南征時的歇馬之處。題記內容與當地清代縣志中記載基本吻合,記述了南宋開禧年正月間,南溪縣令袁叔宜與朋友焦昌朝的一次沿江春游,目的是尋訪傳說中諸葛亮南征的歇馬石,并對長江“奇絕”景致大加贊賞。
“南宋石刻見證了長江水文近千年的變化,是研究長江水文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也記載了諸葛亮南征的民間傳說,可考據南宋時的民風民俗。”宜賓市博物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羅敏
原標題:長江宜賓段有奇石枯水季露出水面 南宋所刻漢字至今清晰可辨
高新區將建60公里健身步道
旺蒼縣積極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向基層延伸
補齊科技創新短板 共建金義科創廊道
固鎮縣婦聯開展“兩綱一策”培訓宣傳活動
龍巖市召開小溪河流域綜合整治案例分析座談會
長江宜賓段有奇石枯水季露出水面 南宋所刻漢字至今清晰可辨
高速公路養護部門全力備戰防汛工作確保安全暢通
這23.69萬家企業成南充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濱海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長嶺湖首屆金秋文化節完美謝幕
駐人社紀檢組:用“點穴式”督查 治陋習頑疾
10日起鐵路實施新運行圖 青島多趟列車運行有變
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市住建局舉辦“廉潔家風”講座
鼎湖區人民醫院外科護士長梁麗霞:面對患者刁難她仍微笑相對
惠城區:深挖內力用足外力基本解決執行難題
【組圖】集裝箱“壘起”城市發展活力
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 人民幣調貶141基點
杭州小女孩8歲就發育,4年后竟長到1米68!多虧媽媽堅持做了一件事
為高質量發展插上“電子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