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多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綠。
南昌多綠,有綠的地方皆成景。
親近自然的南昌人用“南昌藍、贛江清、梅嶺綠”這簡單的9個字對生態環境進行了總結,這9個字也是南昌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南昌凈空、治水、護綠,打響了一場“水陸空”生態保護戰。
守護“南昌藍”
今年以來,“南昌藍”頻頻刷爆微信朋友圈,成為南昌的新名片。
今天的“南昌藍”,源于一場持久的藍天保衛戰。
污染在空中,根源在地面。近年來,為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南昌市明確了建筑工地、道路揚塵、渣土運輸等揚塵治理重點領域工作要求、責任分工,構筑了一套邊界清晰的揚塵污染防治責任體系。
于是,去年9月26日起,南昌市要求9個建成區加強工地降塵管理,做到“五到位”和“五不開工”,即“降塵方案到位、降塵報備到位、降塵審核到位、降塵設施到位、監控人員到位”和“無申報備案不開工、無環保公示不開工、無防塵設備不開工、無降塵措施不開工、無圍擋不開工”。同時,由各級政府、業主單位、相關市直部門、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擔任督查主體,發現問題直接通知當地政府、業主單位和相關責任部門分管領導。分管領導解決不了的,直接通知其主要領導;主要領導解決不了的,啟動問責程序。
一系列有效措施過后,“南昌藍”終于到來。2013年至2017年,南昌市pm10年均濃度下降了34.5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40.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率上升22.5個百分點,在中部省會城市中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做好水文章
南昌,臨水而建、依水而立。水環境治理得好,水就是美景;治理不好,水就是禍害。
自2013年7月被列為第一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南昌市通過實施城市河湖水環境治理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由試點前的80%提高至93.5%,改善了水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河湖生態良性發展;通過實施象湖、贛江風光帶、艾溪湖、九龍湖濕地公園等河湖濱水濕地項目建設,全市增加水面面積65.2公頃,改善了生物棲息環境,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時,該市還認真履行保護水生態環境、開展消滅劣v類水工作的責任,共計投入14.6億元,實施畜禽養殖場關停搬遷、污水截污、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26項整治措施,有效改善了斷面水質。
算好生態賬
去年5月,南昌市出臺《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實施意見》,明確全市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象主要是任職年限在1年以上、離任時間在2年以內的縣(區)、鄉(鎮)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同時可根據縣(區)、鄉(鎮)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任職實際情況,探索開展任中審計。這是該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舉措。
今年是該市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第一年。8月,市審計局派出審計組正式進駐新建區,對新建區黨政一把手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另外,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東湖區、西湖區、青云譜區、青山湖區、灣里區、新建區的鄉鎮(街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也按要求由所在縣區審計局同步實施。
生態是南昌最大的優勢,綠色是南昌最亮的品牌。英雄城正在不斷擦亮自己的底色。(尹玲玲 記者 范志剛)
瀏陽市開展省級兒童資源工作中心項目培訓會
市公安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擴大)學習會
上虞培育數字化制造新動能
總投資約1.2億元 西華路沿街立面將換“新顏”
勇當先鋒 做好表率|林道堅:打好主動戰 扛起建設江東新區責任擔當
讓綠色成為英雄城的底色——南昌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平原縣于圈村22天整村拆遷村民零投訴
瀘縣:縣委副書記、縣長肖剛率隊開展節前安全檢查并慰問一線職工
省委第三巡視組反饋意見 整改落實情況匯報會召開
“綠量”十足駕駛體驗感很棒
“豪車女”高速公路攔車“借錢” 被河北警方抓獲
墾利區舉辦2018"春風行動"啟動儀式暨專場用工洽談會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
南平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上海崇明區觀摩團到鼓樓小學交流
市領導調研平安企業創建工作
楊泗港長江大橋主纜架設完成,與鸚鵡洲長江大橋“雙弧鎖江”
智慧醫療來了!不止看病更省心
眉山市教育體育局召開全市教體系統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推進會
西峽縣重陽鎮香坊小學開展感恩勵志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