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元宵節,都昌不少鄉鎮有做燈粑的年俗。3月1日晚,記者在蘇山鄉發現,村民紛紛在家里做起了燈粑,有豬、牛、雞、鴨、孵雞窩等不同的形狀。
村民告訴記者,年年元宵節都有做燈粑的年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豬、牛、雞、鴨等造型,蒸熟后供奉祖先,作為新年伊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兆頭。
燈粑中的豬承福(豬頭)、牛、豬、魚、孵雞窩、禾稈堆等幾樣大件為供奉祖先的祭品。
豬承福(豬頭)做得越大就象征這年養的豬越肥,孵雞窩在燈粑中的地位也很重要,象征新年雞多蛋多,還象征著家庭人丁興旺。
據了解,做燈粑除了用米粉之外,還需要小剪刀、豪豬毛、竹子毛筆筒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就是給燈粑中的動物們點睛用的一種叫“雞眼籽”的野生豆子。這種“雞眼籽”又黑又亮,比綠豆稍小些,鑲在燈粑上動物們立即有了靈氣。這種野豆子生長在野外田頭、地岸、樹林邊,并不是很常見,秋天人們在野外做工時見了就摘回家藏著,專作做燈粑時用。
元宵節
燈 粑
如果有朋友在正月十六十七這幾天到我們村里做客,并吃上一餐早飯,他就能見到一種很特殊的食物,那便是家鄉的燈粑。
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把過元宵又叫做過燈節。家鄉的燈節有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做燈粑。鄱陽湖地區很多地方的人都有正月十五做燈粑的風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豬、牛、雞、鴨等造型蒸熟后供奉祖先,作為新年伊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兆頭。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講究有些差別,有的地方的燈粑做得粗糙,用粉團簡單地捏個形象,花樣不多,數量也少,而在有的地方做燈粑就講究得多了,從工序和原料都有要求,數量和花樣都多。
過了正月初七,村里人就有動手都燈粑的,說是遲了怕請不到好師傅,若是自己家里人就是做燈粑的師傅,就可能做得遲一些,但最遲也在正月十四夜里要做好,元宵節的早晨就要用燈粑供奉先人了。燈粑有的人家做得多,要做三四升米,家里小孩子多的就要多做,決不能在元宵夜里小孩子沒有燈粑吃。因為我們村的燈粑在附近一帶是出了名的,就有新嫁來的媳婦過了元宵拿些燈粑回娘家送人情,那就要額外多做一些。若是屋里只有大人,就少做一些,升把米就夠了。
做燈粑首先要準備粉,做燈粑的粉要求高,優質燦米淘好之后炒制時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熟過了不行,做起來粘手,烴粑的表面不光滑不好看,更做不出讓別人家稱好的精品來,炒生了更不行,根本就做不成,所以一些新媳婦當家的頭兩年總要請自家的婆婆或者別人代勞。炒好了米,還要求把粉磨得特別細,一般不用機器,只能用石磨。
除粉之外還有一種重要東西要準備,那就是給燈粑中的動物們點睛用的一種叫“雞眼籽”的野生豆子。這種“雞眼籽”又黑又亮,比綠豆稍小些,按在燈粑上動物們立即有了生氣。這種野豆子長在田頭地岸樹林邊,不是很常見的,秋天人們在野外做工時見了就摘回家藏著,專作做燈粑時用。有的人家里采摘得多了,自己家里用不完決不留作下年,別人來討時就送了。如果有人自己沒有準備而在別人那里又沒討來,就用一些替代品,如甜高梁的黑種子,或者芝麻,那樣的燈粑小孩子一般不好意思拿出來給別人看。
做燈粑還需要幾樣工具,小剪刀、豪豬毛、竹子毛筆筒,這些東西做燈粑前都要洗干凈晾干。現在很少有豪豬毛,就用織毛衣的針,能替代毛筆筒的東西現在就多了。
將磨好的米粉加開水揉成大團,揉粉一般是力氣大的男人,粉揉得到燈粑就好做。
做燈粑時很熱鬧,特別是家里小孩子多燈粑做得多的人家,常常是五六個甚至更多人圍在一張桌子邊,半大的孩子學著做,更小的孩子這時也來湊熱鬧。做燈粑的人中一定要一個會做的,燈粑中的豬承福(豬頭)、牛、豬、魚、孵雞窩、禾稈堆等幾樣大件要供奉祖宗,就由會做的師傅完成,做師傅的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指導其他做燈粑的孩子們。
燈粑的花樣除了大件之外還有雞、狗、貓、兔、麻雀、青蛙、猴子等動物和南瓜、辣椒等植物果實,一般是孩子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當然也不是沒有禁忌,首先不能把燈粑做成人,其次像老鼠、蛇等人們認為是害蟲的也不能做。燈粑中最受家庭主婦喜歡的是小麻雀和小兔子,因為同樣多的粉能做出更多的個數,經得住自家孩子多次拿。
燈粑中最難做的是豬承福(豬頭),做得越大就象征這年養的豬越大,一般要做得男人的拳頭那么大。這個肯定不能做成實心的,要一大團粉不說,在鍋里也難以蒸熟。真會做的這個時候就顯出本事來,慢慢的一遍一遍地捏,捏得薄更要捏得好看,最難的是那兩個豬耳太薄了,豬承福做好后屬于重點保護對象,如果不能及時放進鍋里蒸,就要用布巾遮蓋好,免得因空氣干燥而把做好的豬承福干裂了。
燈粑中最復雜的是孵雞窩,最下面是個鍋底樣的雞窩,雞窩里放五只粉團當雞蛋,上面伏著一只正在孵雞的老母雞,老母雞與雞窩間的空隙里還要鉆出五只小雞的頭。孵雞窩雖然復雜,卻不算難做,師傅做雞窩和母雞時,便有孩子們把雞蛋和小雞做好了。孵雞窩在燈粑中的地位很重要,既象征這一年雞多蛋多,還象征著這一家人丁興旺,其中五只雞蛋和五只小雞又都是五子登科的意思。
捏成了形的燈粑還常要給燈粑“長毛”、“印花”、“裝眼睛”,“長毛”就是用小剪刀禾稈堆、大的公雞與母雞等種類的燈粑表面密密的剪起一層;“印花”是用毛筆筒或者豪豬毛往魚、青蛙等燈粑表面壓出半圓形或厾出各種圖案;“裝眼睛”就是準備好的“雞眼籽”給燈粑點睛,點睛有兩種,簡單的就是在頭上眼的部位直接按上去,復雜些的就要先用很少的粉在燈粑上長眼睛的部位做出眼瞼,再把“雞眼籽”按在眼瞼上,一般豬承福和魚都要添眼瞼。
一輩輩傳下來的老話說,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燈。話是這么說,實際上彭村人對燈與火在這兩夜都很看重。對于燈這兩夜都一樣,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里都是一盞燈點到天亮;對于火則有所不同,三十夜里是家家戶戶燒旺旺的歲火,十五夜里則把熊熊的篝火燒到祖宗堂廎。這一堆熊熊的篝火燒的不再是燒歲火用的樹樁頭,而是整根整根粗壯的樹,尤其是作為“火膽”的必須要一個抱不過來的大樹。這一堆篝火的原始作用是給半夜里趕猞的人準備的,當然也是給防著別的村莊趕猞的守望者準備的,然而,最喜歡這一堆篝火的不是彭村的大人,而是彭村的崽俚們。崽俚們,特別是男崽俚一邊在火邊上嬉鬧、在篝火堆里燒燈粑,一邊從大人們的談話中了解彭村的歷史衍變。
到最后,桌子就擺有牛、豬、狗、雞、魚、蛤蟆等許多花樣的燈粑,桌子上好像成了一個動物園。當然,其中最多的是兔子和麻雀。
燈粑的吃法也有些特別。做好的燈粑在元宵前除了蒸時品生熟需嘗一個之外就必須要等到元宵夜在篝火堆上烤著吃。元宵夜的祖廳里有大人準備的一堆旺旺的篝火,可以從天黑燒得天亮甚至于第二天第三天。即便在天寒地凍的日子孩子們也不會冷著,篝火邊烤得香噴噴的燈粑讓孩子們鬧到半夜也不會餓著。烤燈粑吃燈粑成了孩子們最快活的事。這時不僅僅是小孩們烤燈粑吃,大人們也會嘗一兩個。
篝火燒過一夜之后,再去篝火邊燒燈粑的子就不多了。剩下的燈粑就放在早晨的粥鍋里煮著吃。盡管燈粑中沒有餡心,甚至鹽也不放上一點,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吃,篝火邊烤著吃的香味不用說,就是放在粥鍋里煮著吃也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徐紅生)
廣元旺蒼縣水土流失治理助貧困村奔富
舞蹈“小藝術家”展才藝
黃心強率隊開展專項民主監督
曹凌云赴局非公黨建聯系點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宜城:“一單一函一回執”鎖緊工作落實“責任鏈”
【網絡中國節·元宵節】元宵佳節,都昌人不僅舞龍燈,還做燈粑,好看、好玩又好吃!
淳安臨岐“紅+綠”消薄增收促鄉村振興
西鄉塘區玄武文化節精彩紛呈
盧龍縣: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
市公交總公司開展“公交出行宣傳周”宣傳活動
桃源剪市中學舉行2018中考英語人機對話模擬考試
以理論大學習推動 政協工作高質量發展
蕪湖三個村上榜省級旅游村鎮名單 最美景色就藏著身邊
記者走基層 宣講到一線:干出好樣子 過上好日子
加強領導把握主導注重先導 扎實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
中國縣域經濟百強出爐 江陰第二宜興第八
東莞圖書館有人販子?沒想到背后是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
中共虎門鎮委員會關于十四屆市委第一輪巡察整改情況的通報
反家暴宣傳走進校園
聊城:今年最大一次降水過程使前期受旱區旱情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