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豫
在濟陽街道財工街社區,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隊伍,它由五位退休居民組成,年齡最大的七十歲,最小的也已年過半百。他們每天義務在小區門口輪流值班,護衛小區的安全,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三年如一日。作為這支隊伍的最年長者,張鳳元老人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自豪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張鳳元告訴記者,他們要讓黃昏更加燦爛。
小區成立自管會,退休老人挑大梁
“我是1949年生人,和祖國一起成長,今年70歲,是中國共產黨員。”張鳳元退休前在標準件廠工作,為了工廠的發展全國各地奔波,入黨時已年過四十,對于這件事他始終覺得有些遺憾。“我入黨晚,但成為黨員后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此以后,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難。”也正是因為這份使命感和責任感,當社區書記召集退休老黨員商討如何讓小區更好發展時,張鳳元站了出來。
2015年,小區自管會成立,張鳳元成了新興小區網格黨支部書記,自管會的領導者。從那時開始,他帶領自管會成員在小區內值班、打掃衛生,無償為居民服務。小區自管會最初有七個人,但隨著工作強度增加,管理范圍拓寬,其中年齡太大、身體不好的老人和仍有工作的居民逐漸退居二線,如今仍在每天堅持值班的還有五人。新興小區2015年改造后正式實行封閉管理,小區門口新安了大門,居民憑藍牙卡進出。“剛開始,部分居民對我們的工作并不理解,說什么的都有,直到小區治安變好了,情況才有了好轉。領導給予了肯定,居民們也開心了。”張鳳元說。
熱心傳遞促變化,居住環境大提升
三年時間里,張鳳元居住的小區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興小區是入住十多年的老小區,小區內、樓梯間環境臟亂差,垃圾堆放嚴重,如今也有居民主動站出來成立志愿服務隊,義務維護小區環境。更多的居民被帶動起來,成為志愿者,小區被“熱心”填滿,環境變好了,居民的居住舒適度有了顯著提高。
回憶三年志愿工作,張鳳元說,最難忘的當屬2015年的那場大雪。小區里很多老人孩子,積雪太厚出行有隱患,要是清理太慢又容易上凍,等雪稍小后才開始清掃,積雪清理完畢時已是晚上,張鳳元和其他志愿者們返回家中,早已筋疲力盡,但心里異常滿足。2016年初,考慮到自管會志愿者在室外值班的辛苦,社區協調在小區門口建了值班室,志愿者們每天定點“打卡上班”,如今已成為習慣。
張鳳元雖已至七旬,滿頭華發,但老人精氣神很好,思維清晰,臉上也一直掛著笑容。時常有人問他,這么做“圖什么”,老人的回復十分堅定,“啥也不圖”。在張鳳元看來,志愿者工作成就了自己,并在退休后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北京市延慶區區長穆鵬檢查“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推進情況
市經信委迅速傳達貫徹落實我市創優“四最”營商環境推進會精神
市紅十字會志愿服務隊成立
條石高出路面絆倒一老太 希望相關部門及時修復
彭國甫雷紹業帶隊赴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對接工作
這個社區有支“爺爺輩”志愿服務隊 黃昏,因奉獻更加燦爛
開封專項督查“兩篩”“兩癌” 民生工程
內江深化政治巡察促進黨的建設工作綜述
河口經濟開發區緊密聯系實際確保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
吳興:打造“廉潔城市”從“細胞”抓起
倡導綠色出行 合肥工會會員人人可享40元公交補貼
環境保護稅4月1日開征!太白第一筆環保稅誕生
區科協、老科協聯合舉辦《全國科普日主題》宣傳活動
滬上“新實體書店”蓄勢待發
嘉魚縣魚岳鎮組織干部無償獻血
恩施州鐵皮石斛仿生栽培技術研究獲成功
民權縣胡集回族鄉:今年種植山藥五千畝
揚塵污染如何防治?
海口市三防指揮部啟動四級防汛防風應急響應
市教育局:牧原集團隆重舉行第十二屆教育基金發放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