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恩縣高羅鄉九間店村“湖北聯中”辦學舊址,87歲的張國泰老人回望當年歷史
“湖北聯中”入學證
利川一中退休老教師、“聯中”校友劉世鑒老人,在校園內有百年歷史的老泡桐樹下講述經歷
90歲的“聯中”校友涂隆成老人 攝影/記者李子云
3月9日訊(長江日報記者李翌 李芳 見習記者馮蕾 發自恩施) 80年前,武漢保衛戰前夕,湖北省20多所優質中小學從武漢西遷至恩施,組建“湖北聯中”。日前,武漢12位老教師重走“聯中西遷”路,揭開了這一段鮮為人知的塵封歷史。經2月28日長江日報報道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沿著當年武漢師生“聯中西遷”的足跡,前往恩施市區、宣恩縣、利川市等多地,探訪“聯中”遺址,歷時4天,行程1500多公里,在武陵山路中尋訪當年故事。
根據多方采訪和了解,80年前西遷至恩施的20所分校中,經過風霜雨雪,如今留有教學建筑的遺址僅存2處,另有幾處“聯中”舊址已發展成當地名校。宣恩縣史志辦主任楊和平呼吁,應盡快對僅剩的幾處“聯中”遺址進行修繕性維護,讓這段歷史有根可循,讓抗戰時期湖北艱苦卓絕的教學歷程為后人所銘記。
“聯中”舊址已發展成當地名校
3月1日,初春的武陵深山,被朦朧的霧氣籠罩,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部的利川一中校園里,傳來朗朗書聲。
80年前,省立實驗中學初中分校和黃岡中學西遷至此,合并成立“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利川初中分校”。學校建筑幾經重建修葺,當年“聯中”建筑已經不復存在。
利川一中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校園里,還有兩棵古樹,見證了這段歷史。其中一棵是高約20米的泡桐樹。這棵老樹位于校園操場一側,直徑超過2米,樹干烏黑。學校老師回憶,1996年左右,泡桐樹遭遇雷劈,樹干只剩下1/3。還有一棵桂花樹,是當年“聯中”遷來之后栽種的。
“聯中”學子、利川一中92歲高齡的退休老教師劉世鑒告訴記者,在校園里,還有6個當年“聯中”建房子的石頭賞墩(注:賞墩是建筑梁柱的支撐基礎,也叫柱礎,常用于當地的老建筑中)。記者看到這幾個賞墩均為圓柱體,高約40厘米,直徑約為30厘米,上面雕刻有不同的花紋,歷經80年的風雨歲月依舊清晰可見。
“‘聯中’西遷,不僅保留了武漢基礎教育,避免了學生被日本侵略者實行奴化教育,還改變了恩施沒有中級教育的狀況,讓教育的種子薪火相傳。”江漢大學原黨委書記、武漢市老教授協會原負責人羅友松評價。
“聯中”教學遺址如今還有村民居住
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當年西遷到恩施的20處“聯中”校址,絕大多數如“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利川初中分?!币粯?,留存的遺跡十分稀少,唯有宣恩縣的楊家大屋和向家大屋2處遺址建筑保存相對完好。
位于宣恩縣高羅鎮九間店村七組的楊家大屋,大約建于1915年,由當地財主楊昌越所建,宅院分別建有前廳、中堂和后廳,共三進19間房屋,建筑規模在當地首屈一指。
1940年9月,楊家大屋和附近另外幾個大地主的房屋被政府征用,作為“湖北聯中”建始分校初中部校園,即湖北省立第一中學(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前身)西遷校址。
歷經百年風霜,楊家大屋基本保存完好,但木質房屋年久失修,現已無人居住。房屋木板墻面斑駁,訴說著時間雕琢的滄桑。
今年91歲的村民楊卯英老人,上世50年代搬進楊家大屋居住,前兩年才搬出來,她見證了當年這所學校辦學的情況。“當時學生們來到這里都很規矩,和村民生活十分融洽?!睏蠲⒒貞洠约哼€曾幫學生洗衣服,洗一套報酬是1角錢。偶爾學生還在校園里表演戲劇,村民們也一同觀看。
在宣恩縣李家河鎮冉大河村2組的向家大屋,也殘存了幾間當年的房屋,如今還有村民住在房子里。今年70歲的吳柏林和老伴是這里的老住戶,他告訴記者,當年這一帶的幾個大房子都是學校校址,但不少村民在原地蓋了新房子,現存的老房子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
在向家大屋的中堂,記者看到一條長6米多的板凳,板凳上布滿灰塵,吳柏林用它擱置農耕物品。吳柏林告訴記者,這就是當年“聯中”學生學習時用的板凳。
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數萬師生西遷至恩施,辦學條件艱苦,但各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體格,中等以上學校及少數條件較好的小學都配置了體育設施。
學校的體育項目有跳板、跳高架、木質手榴彈、鐵球、接力棒等。除了平時的常規教學外,還經常性配合軍事訓練,組織爬山、游泳、拉鋸戰、投擲手榴彈等比賽。今年94歲高齡的宣恩縣李家河鎮冉大河村居民龍艾清回憶,當時學校的體育氛圍十分濃厚,常??吹脚畬W生們在一起打籃球。
龔和生是恩施市教育局的一名退休員工。退休前,他用4年時間走訪了“湖北聯中”在恩施各縣市的遺址,尋訪多位當年的見證人,并在《恩施抗戰時期教育紀實》一書中記錄了“湖北聯中”西遷歷史。
在龔和生家里,珍藏著11本手工線裝的冊子。冊子封面用毛筆字寫著“湖北省立農學院附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入學證明”,角落均標有序號。翻開冊子,里面整齊張貼著入學新生的畢業證書,還有省教育廳、學校開具的證明信,落款時間跨越1939年至1948年。
入學證明上,詳細記錄了學生的姓名、籍貫、年齡等信息。除了湖北省內各地的學生外,還有浙江、湖南、四川、重慶等省市的學生前來求學。
追憶
學生選舉成立膳食管理委員會
見證者:劉世鑒 年齡:91歲 聯中經歷:1942年—1945年
1942年,15歲的劉世鑒小學畢業后,以本地學生的身份進入“湖北聯中”利川初中分校。學校所有學生一律公費,除了隨遷學生和本地學生,四川萬縣、奉節、巫山等地的學生也趕過來求學。
抗戰期間物資緊張,學校還需額外采買糧食。劉世鑒介紹,當時由學生選舉成立“膳食管理委員會”,下設總務、會計、采購、保管、監察等部門,每班每月推選學生參加,抬著籮筐去趕場采買糧食。
劉世鑒回憶,早飯是用玉米粉熬的稀飯,偶爾混有大米;午飯和晚飯是大米和玉米面混蒸的“金包銀”,為數不多的大米被金黃的玉米面包圍,每人每天有半斤的量,配菜多為洋芋、白菜和豆腐,不削皮的洋芋吃著麻口。劉世鑒每月最期待的事情,是月底打幾次牙祭。如果“膳食管理委員會”的學生管理得好、月底糧食和經費結余多,學校就會給師生們加餐加量?!坝幸淮尉谷贿B著打了三次牙祭。”劉世鑒老人說。
1945年,遷往恩施的各高中直接招收初三畢業生,劉世鑒順利進入省立鄉村師范學校,為他后來的教師生涯奠定了基礎。
抗戰烽火中學生踴躍參加抗日
見證者:涂隆成 年齡:90歲 聯中經歷:1943年—1946年
1943年秋天,不到15歲的宣恩學生涂隆成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湖北省立建始初中,辦學地點是位于宣恩縣高羅鎮九間店村七組的楊家大屋。
教學中缺乏設備和器材,老師們便就地取材。涂隆成回憶,上天文課時,老師白天講課,晚上就帶學生們到操場上觀察星空,教學生識別大熊座、小熊座和北極星的位置;上物理課時,老師用一小桶水,先用小秤秤出重量,然后把木頭和石塊放入水中,待水溢出后秤剩余水的重量,然后求排水量和比重。
涂隆成入校時,正是抗日烽火燃燒最炙熱的時候。同學們紛紛報名參加抗戰,學校最后確定5名同學入選,并在全校開歡送大會。涂隆成回憶,自己的同班同學、來自淪陷區的張鈺銓,也在名單之列。
1946年農歷二月二十,武漢的學校接到通知開始回遷,本地學生可以轉學回各自縣里讀書,但涂隆成跟著“聯中”師生踏上了回武昌的路。師生們從恩施出發,七天到達野三關,歇一天腳,又走了七天到達宜昌。七天后等到了建設廳的船,在大風浪中行駛了七天到達武昌。涂隆成終于隨師生回到位于曇華林的湖北省立第一中學舊址,即現在的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京津簽署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生態環保督察(查)嚴禁“一刀切”
李敖“有眼識泰山”
張守明張興菊夫婦群眾致富“引路人”
旅客流量攀升!今年來我市出入境人員驗放量突破5萬
記者探訪80年前聯中舊址 曾吸引當時全國學子來求學
大明園公交專線將增發運行班次
我省職稱申報資料再度減負 無須再提交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年產200條化工灌裝機器人生產線投入使用核心技術填補國內行業空白
利州區突出“三大營銷”全力拓展旅游市場
安鄉縣召開河長制工作會議
我省今年偵破涉網罪案1289起 黑客用106元騙走800萬黃金鉆石
“謝謝您!喚醒城市的人”35個環衛工人受表彰
2018年1-4月份紡織產業運行情況
我市聚焦“五大目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寧波護理隊伍悄然轉型
時評:讓好老師撐起一片教育藍天
生活廣角——夏日旅游篇
假牌車路上行駛,交管平臺立即預警:這4輛假牌車瞬間現原型
鼓樓區九大舉措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