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習總書記“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的重要指示,淮陰區著力完善制度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強化規范管理,積極發揮臨時救助的靈活性、及時性等特點,對遭遇重大疾病、突發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給予應急性、過渡性的救助,不斷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砥礪奮進的五年”,對該區臨時救助工作進行了報道。
打造“三大隊伍”
提升臨時救助服務質量
一是成立“救急難”隊伍。為解決基層民政工作中存在的監督缺失、信息不對稱、政策不透明等問題,該區加大主動發現和跟蹤救助力度,聘請村(居)干部、志愿者、城鄉低保等民政服務對象,成立“救急難”信息員隊伍,協助開展困難排查核實和信息報送工作,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二是建立多元參與隊伍,實行臨時救助組合化。該區成立了由民政牽頭,相關部門配合,銜接慈善救助、愛心組織救助,專業社工、志愿者、左鄰右舍等多元參與的臨時救助模式,實現救助方式的多樣化、組合化、專業化,形成救助合力,放大救助效應,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三是培育社會專業隊伍,實行心理關愛。救助對象往往因重大疾病、重大災禍等突然變故導致心理存在較大壓力,為防止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事件發生,該區建立臨時救助對象心里疏導關愛機制,通過政府向專業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為重度困難家庭成員開展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導,撫平精神創傷,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重塑生活自信。
強化“三大保障”
完善臨時救助長效機制
該區強化“三大保障”,確保臨時救助工作的順利實施和規范運作。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建立社會救助聯席會議,由區政府分管領導總召集,民政部門牽頭,25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加強社會救助的協調、溝通和統籌。
二是加強工作保障。建立“首問負責制”和“轉介”工作制度,加強部門配合。開展村(居)社會救助便民服務,將救助咨詢、受理向基層延伸。依托鄉鎮便民服務大廳,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按照“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原則,受理和轉辦社會救助的各項工作。
三是加強經費保障。堅持民生優先,圍繞“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目標,每年將新增財力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將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精神病救助等經費均納入年初財政預算,為“救急難”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強保障。去年,該區共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3億多元。
建立“三大通道”
提高臨時救助工作效率
一是建立“優先介入”的“綠色通道”,對因患重大疾病或天災人禍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經現場確認后,直接給予臨時救助,實施救助前移;對交通不便的特困家庭,主動上門辦理。截至10月份,全區“綠色通道”已救助困難對象92例,發放救助資金43.7萬元。以古寨鄉古西村低保戶程永華為例,程永華夫婦已經70多歲,帶著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共同生活。今年6月份,其子突發精神疾病并有暴力傾向,急需住院治療。由于長期貧困,一家人頓時手足無措。該區民政局在得到鄉鎮“救急難”信息員報告后,第一時間開通救助綠色通道,實施救助關口前移,及時發放臨時救助金2000元,同時與轄區派出所聯系,幫助將其子送到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
二是建立“急難會商”救助通道,針對重大的“救急難”工作事項和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事項,由區政府牽頭,召開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協調各方會商解決,及時救助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員。同時設立臨時救助備用金,用于幫助因家庭遭遇緊急突發事件、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期間無支付能力放棄治療的困難居民。
三是建立小額鄉鎮審批救助通道。營造便捷、規范、靈活的辦事環境,打造短、平、快的辦事效率,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好救助。
武漢首個“證照分離”備案事項在武漢開發區辦結
好兒媳是這樣煉成的
曾超群調研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工作時要求 緊扣目標狠抓落實 全面完成年度任務
江陽區黃艤鎮:安全檢查常態化 不留死角不留隱患
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釋放最強吸引力
淮陰區探索弱勢群體救助新模式
恩施市加快通信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市規劃國土委大鵬管理局關于[溪涌地區]法定圖則鹽葵路局部調整公示
探訪市區三所在建學校:寧德路小學已主體封頂(圖)
以誠信為本,做有良心的企業
武義創建鄉村“文學藝術原創基地”
我省作家榮獲兩項大獎
84歲的"寧波好人"蔡體生又繳四千元特殊黨費
守護藍天不惜力,禁放煙花出實招 家里還有鞭炮?快拿去置換生活用品
市長田樹槐主持召開市政府第105次常務會議部署簡政放權、加強區域合作、民心網投訴辦理等重點工作
居民反映一輛清理化糞池的罐車隨意排污污水流入高井河影響居民生活
7月十佳“蘭州好人”開始公示
馬鋼2015年度省科技重大專項順利通過驗收
為你打CALL!雨中的你們最帥!最美!
龍泉竹木產業從“制造”走向“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