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生往事,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張澤華新書《那年那事》將與讀者見面
每年寒暑假,張澤華都會與困境兒童大學生舉行座談會
張澤華帶領中國著名作家參觀老市區
張澤華向英雄麥賢得送上由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支持拍攝的紀錄片《潮英薈萃-戰斗英雄麥賢得》
張澤華在江西贛州筠門嶺敬老院看望慰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落于此的潮汕難民 汕頭新聞網記者 陳史 攝
打造關愛困境兒童“汕頭模式”、實施“百名小發明家培養計劃”、邀請中國著名作家到汕頭采風、策劃“夢歸潮汕”尋親公益項目等,是汕頭市公益基金會近年來具有影響力的公益項目,為潮汕公益圈帶來一股春風。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張澤華的新書《那年那事》將于7月份與讀者見面,書中以圖文形式記錄他從政多年那些難忘的事,以及這些大公益項目背后的故事。談起在40多年社會工作中的心得與感悟,張澤華告訴記者,當他“邁進大公益的青草地”時,“內心靠近陽光,行好事,做好人,懷善心!”
四十多年前,春節前接新兵的部隊親臨一處潮汕農舍,告知青年張澤華,“你已政審合格,將奔赴兵營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因為駐軍那邊冬雪紛飛,元宵后才能送兵。命運無常,世事難料。原本即將從軍圓夢,正月初三,張澤華的父親于家中摔倒,10天后去世。身為家中長子,母親苦勸其放棄從軍夢,最終張澤華留在了家鄉。村里照顧,讓他當一名民辦教師。
20歲那年,張澤華在村里加入黨組織。因其從小喜愛文學,經常寫些通訊報道、小說、散文等作品寄往縣、市、省級文藝刊物、媒體,諸如《汕頭日報》《廣東農民報》等,期望能當一名業余作者。兩年后,張澤華被縣里組織部門吸收為普寧縣文化館創作員和《普寧文藝》的編輯,先后創作了小歌劇本《紅日照村河》、小說《洪二嬸水果店》等文學作品,其中小歌劇《紅日照村河》上省匯演得了二等獎。隔年,張澤華又被調到有十萬多人口的半山區梅塘公社當黨委辦公室副主任。一年后,他被任命為公社黨委副書記。之后,他又被調到縣里當共青團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
在擔任共青團普寧縣委書記期間,為更廣泛地團結各界青年匯入“四化”建設的洪流,充分發揮青年愛國統一戰線的作用,張澤華積極向中共普寧縣委分管群團工作的領導和團汕頭市委匯報,得到上級部門和領導肯定后,成立了全國首個縣級青年聯合會。縣青聯的建立及工作的開展,不但激活了自身,也促進了全縣青年工作的進一步飛躍。青聯先后舉行了各界青年大聯歡,組織青年集郵展覽、青年書法比賽,舉辦文藝聯歡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富有特色的中秋聯歡等活動,在當時備受矚目。期間,張澤華還在全縣發現并樹立了勤勞致富的楊奮雄,熱心助力家鄉的青年港胞楊奮彬兄弟及花木狀元張木興,赴瑞士授教的潮繡姑娘李少云,失臂用腳寫字勤學的少年黃開文等十多個青少年先進典型。普寧縣委縣政府對青聯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宋德福還親自帶領團中央、全國青聯領導蒞臨普寧縣指導青年工作。該事跡也被編入廣東省政協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敢為人先——改革開放廣東一千個率先》大型叢書中。
走基層 幫助青年脫困樹信心
到汕頭30多年,張澤華從汕頭團市委到同平區、二個市級局任職,又先后在南澳縣、達濠區、龍湖區擔任區縣書記,而后進入市委統戰部,他的足跡幾乎踏遍汕頭的大街小巷。張澤華的內心始終裝著人民群眾,在關注基層困難群眾的生活之外,還特別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他時刻都“謹記自己是農民子弟,帶著鄉土氣息,做些益民、益于青少年的好事。”
“感謝書記在我19歲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點亮一盞明燈。”50歲的謝瑞英是名殘障人士,眼前充滿陽光的她卻曾經歷過一段痛苦的過往。謝瑞英告訴記者,她在小學4年級時因外傷引致震顫麻痹,使得她無法站立,只能匍匐在地靠屁股挪爬。備受疾病煎熬,謝瑞英萬念俱灰。熱愛文學的她在19歲的時候寫下《難道我只屬于黑暗?》的詩歌,刊登在《特區青年報》上。時任團市委書記的張澤華獲悉情況,親自帶隊上門關心慰問謝瑞英,幫她聯系區民政和街道救助,并從此與她結下長達31年的愛心友誼。不管自己公務多么繁忙,張澤華總牽掛著謝瑞英的病情,無數次悄然資助她的醫藥費,鼓勵她與病魔斗爭。多年來,眾人的愛心支持讓謝瑞英重拾信心,樹立起生活勇氣,用自強不息的努力融入社會,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龍湖區鴻泰搬運隊隊長紀耀宏曾是一名刑滿釋放人員,他深知刑釋人員剛回歸社會的無助。1999年,紀耀宏與另外4名刑釋人員商量后成立汕頭市第一家由刑釋解教人員組成的過渡性安置實體“鴻泰搬運隊”。時任龍湖區委書記的張澤華多次為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基地、解決幫教用地等實際問題,為基地送去各類法律、文學書籍。在張澤華的支持下,龍湖區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典型,特別是宣傳從事安置幫教工作貢獻突出的先進典型和回歸社會后走上正路、勤勞致富的刑釋解教人員的典型,營造安置幫教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張澤華認為“只有營造一個沒有歧視的環境,才能使浪子回頭”。在張澤華的鼓勵幫助下,2003年,紀耀宏開始作義務調解。他通過掌握的國家法律、政策,以現身說法的方式,成功調處了大量糾紛和矛盾。紀耀宏協助民警制服歹徒、幫助撲滅快餐店突然燃燒起來的煤氣瓶等,還與搬運隊員組成治安聯防隊協助打擊搶劫犯罪,用實際行動改變人們對回歸人員的偏見。
做公益 引導感召更多人參與
“常記自己來自何處,路要怎么走。”常年扎根基層的張澤華時常把自己稱為“生產隊長”,與廣大人民群眾最有感情,他深知基層群眾需要的是什么。為此,在擔任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之時,張澤華就把公益之光聚焦在幫助困難特殊群體和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上。張澤華說自己也曾是“困境兒童”,所以他深刻地認識到,“在困難的時候有人拉一把”是何其巨大的前進力量。
張澤華表示,人才和社會穩定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人才的培養則寄望于青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基于這點認識,汕頭市公益基金會近年來積極創建“關愛青少兒成長”的公益慈善品牌項目,在融合社會力量打造幫扶“困境兒童”的“汕頭模式”的同時,實施培養“百名小發明家計劃”的科技公益新模式。近年來,汕頭市公益基金會在傳統公益活動的基礎上,還積極發展社會公益、文化公益、科技公益、體育公益、衛生公益等“大公益”活動,包括舉辦“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采風團汕頭采風活動”等文化公益活動,還全方位開啟關愛自閉癥兒童的新模式。
今年,市公益基金會聯合“夢歸潮汕”尋親團搭建平臺以匯聚更多的社會力量,幫助上世紀40年代因天災寇禍致使賣兒賣女、逃荒贛閩粵等地的潮汕人尋根問祖。今年4月,張澤華與“夢歸潮汕”尋親團成員來到江西,走訪當地困難的潮汕鄉親。當看到他們急切盼望找到家鄉與親人的眼神,張澤華緊緊握著老人的手,眼眶里飽含淚水。“這是一場倒計時的公益!這些老人已過古稀之年,要竭盡所能幫‘膠己人’找到家。”張澤華告訴記者,做公益的初衷是一種情懷,如今做公益與過去其他機構所做的慈善捐贈不同,不僅是給予,而且是通過引導與感召,讓更多人參與其中,發揮引領投入更大的社會力量。
汕頭新聞網記者 李德鵬 文/攝
省安監局領導到我市檢查安全生產工作
桐柏縣:桐柏林業局堅持三個結合推進干部作風紀律整頓
銀川市氣象臺2018年09月26日10時28分發布霜凍藍色和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眾志成城!濟泰山火是他們撲滅的!
臨齊街道扶貧護理崗解貧困戶生活難題
他在潮汕滿懷深情做公益
龍海顏厝:浦尾港綜合整治行動 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
九江市獲省級農業技術應用與公共服務專項資金1115.5萬元,重點用于……
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奮力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境界 蓮都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山東住工裝配建筑有限公司(集團)誠聘工程管理人才
假警察借酒鬧事 真公安火速馳援
杜家毫: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湖南篇章
臨沂3所民辦學校因未參加辦學評估被撤銷辦學資格
本月起鎮江執行“省版”建設工程人工工資指導價
昨天高溫緩解 明天降溫明顯
濱州學院組織開展紅色教育活動
浚縣畜牧局五項措施確保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南平市委巡察一組向市人防辦黨組反饋專項巡察情況
市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
市局執法總隊完成2018年度本市城管執法基層隊伍規范化復檢(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