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是地方志的一種,是以某一個行政村或自然村為記述范圍的志書,其全面盤點鄉村地理、歷史、經濟、人物等方面狀況,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前不久,歷時兩年多,傾盡了200余人心血,分為27個章節,收錄23萬余字、440幅圖片的《安康村志》在江海街道辦事處安康居民委員會誕生了。
村志記錄歷史
10月8日,帶著感動、震撼和疑問,記者驅車來到安康村,了解村志創作背后的故事,見到了村志的主編吳秀峰,副主編、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李鳳山和攝影、繪畫作者劉振玉。
據他們講述,趙氏溝是條河,安康村民依河而居,在這里繁衍生息。因河而名,這個村落便叫趙氏溝村。1876年(清光緒二年),設安東縣以來,趙氏溝村隸屬安東縣掛網溝牌。村子剛成型時,只有十幾戶闖關東的山東人在此落戶,隨后不少人因為這里自然環境好,年收入比種莊稼多而遷徙于此。1923年,趙氏溝村改為葦塘村。一些蝦米店和網房相繼開業,使這里海貨交易日趨繁榮,隨之成了安東縣最早的魚貨交易市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和偽滿政府在這里建立了海邊警察分遣隊,對當地漁民和百姓進行了殘酷的法西斯統治。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號召下,1954年,幾名村民帶頭成立了鴨江社和安康社,第二年兩社合并,成為當時安東縣最早成立的漁業高級合作社之一,取名“安康”。
因為原始的捕撈工具和船只無法到深海捕撈作業,大隊長李正順有了改造和更新網具的想法,并創造出安東地區第一個大型網具——安康網。隨著捕撈船只的增多和噸位的增加,安康成了名副其實的專業漁業大隊。上個世紀80年代,安康在經歷了不斷摸索、波折后迎來了“春天”,水產品加工廠、冷凍加工廠等十幾家村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安康的經濟效益大幅增長。上個世紀90年代,安康人又把淺海灘涂養殖作為發展方向,為安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今,海洋捕撈、海產品深加工、內外貿易成為安康的支柱產業,家家戶戶都鉚足了勁兒奔小康。
李鳳山告訴記者,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安康幾代人不服輸、勇于創新的精神。《安康村志》正是為了還原歷史風貌,將老一輩人的光榮業績載入史冊,留給每位安康子孫一份珍貴的史料,讓新一代安康人秉承老一輩人艱苦創業的精神,不忘初心,將安康打造成幸福漁村。
村志凝聚著眾多人的心血
2014年冬,由居委會主任李豐林牽頭,成立了村志編纂委員會和顧問小組,吳秀峰擔任主編。他白天搜集資料,晚上點燈寫稿,一米多高的手寫稿,讓69歲的他老花鏡的度數急速增加。
“作為土生土長的安康人,退休后我選擇落葉歸根,以解鄉愁。這次編寫村志,給了我感恩鄉親的機會。這本村志是眾人合力的杰作,很多人都出了力。”吳秀峰說,他特別感謝東港市史志辦的許敬文,將收藏的20余本丹東地區歷史資料借給他參考,這對查找各個時期安康的人和事起到了關鍵作用,讓他在編寫中有了原則和方向。李豐林和李鳳山對村志編撰也十分重視,多次過問進展情況,幫助聯系協調有關部門解決相關問題。已經離開安康的解曉霞,則在工作之余為村志校對,在她的潤色下,村志更加嚴謹和完善了。“雖然離家多年,但我對家鄉有一種溫暖的情感,校對此書是我對家鄉的報答和感恩。希望從安康走出的所有人,都能從這部村志中找到精神歸宿。”解曉霞在村志的序言中這樣寫道。東港市第一部村志——《下崗村志》主編劉振玉也熱情幫忙,擔任村志攝影,多次到街巷、碼頭、港口、工廠等地取景。在拍攝安康全景圖用作村志封面時,他曾3次爬到工廠3樓,因為風大擔心失足,就用繩子將身子綁住,這才達到理想的拍攝效果。為了讓村志盡快成冊,王建飛放棄了其他工作,整天忙于打字、編輯、排版等,歷時近7個月。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王洪平則帶頭捐款,共有6人主動為村志的印刷出版捐出了款項。
一些八九十歲的老安康人,雖然年歲已高,記憶減退,但都盡其所能地將安康發展中的每個重大事件還原出來。吳秀峰告訴記者,第二十七章《傳聞軼事》中的郭四子是趙氏溝走出的抗日志士,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由于日本鬼子和偽警察的惡意宣傳,很多人把郭四子當成了土匪、胡子,一個鐵骨錚錚的抗日志士,就這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兒時的我就聽過郭四子的故事,當在《東溝縣志》中看到他的名字時甚是欣慰。村志介紹了郭四子的事跡,還原了歷史本來面目。”為了求證郭四子的真名,84歲的史進貴騎著自行車去郭四子后代所居住的村子求證。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安康先后有十幾名青年參軍,他們是安康人的驕傲。村志第二十一章《人物傳略·安康功臣榜》中對他們做了記錄。史進貴的叔叔史有勝便是其一,為了證實這一切,史進貴趕到大孤山鎮的弟弟家,取得了叔叔的立功證書。
89歲的叢德奎曾任村民兵連長和治保主任,他的回憶,豐富了《漁業生產和捕撈》和《邊境管理和中朝便民互動》兩章節的內容。吳秀峰感嘆說,這本村志可謂“搶救歷史、恢復記憶。”有些老人年歲大,記憶力減退,可能頭一天還記得的事,第二天就忘了;有的曾經咨詢過的老人,沒等到村志出版就去世了。村民們一再提到的李正順,是李鳳山的父親,1978年去世,享年58歲。他對安康發展作出的貢獻,時至今日人們仍念念不忘。十幾歲時,李正順就隨父親和兄長出海捕魚,練就了一身海上功夫。他和村民劉長山曾經消滅了兩個特務,繳獲了長槍、子彈、手榴彈和機槍梭子,此事跡在《東溝縣大事記》等書中有記載。1954年,李正順和幾個年輕人分別成立了兩個合作社。“使船最怕出危險,平安健康是最重要的,我們合作社的名字就叫安康吧。”兩社合并后,在大隊長李正順的建議下,安康村的村名正式誕生了,一直沿用到現在。
對安康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描述、凝聚著200多人心血的《安康村志》終于打印成冊,它是安康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村志,無論是走出家鄉遠離故土的游子,還是堅守在這片熱土上的父老鄉親以及想認識和了解安康的人,都可以從中感受到世事滄桑以及安康百年的變遷歷史,還可以從安康的發展軌跡中看到祖國向前跨越的矯健步伐和時代進步的鏗鏘足音。
記者 范爽
《網絡中國節》:重陽節讓孝老愛親融入日常
陰雨和冷空氣是今明天氣主角
南雄網警開展網吧大檢查
市書法家協會被授予2018年“書法家送萬福進萬家”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揚中出入境管理大隊油坊分理點揭牌
一部村志是這樣誕生的
[導購]天房北寧公元實體樓樣板間已開放
臺州市法制辦發布第三季度重大具體行政行為備案通報
下月起我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雙鴨山主動對接轉觀念探新路
市工商局公示190家“守合同重信用”企業
東豐縣黃河鎮簽訂節前承諾書 念好春節“緊箍咒”
嘉實集團全力做好所轄危房冰凍雨雪災害應對工作
淮北市衛生計生委召開全市鎮、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座談會
石家莊市基層中醫藥服務經驗全省推廣
南通舉辦工業軟件產用對接會 為智能制造注入“軟實力”
多重利好催動湘家蕩旅游產業蓄勢待發
湖南國際旅游節設7大活動
基地內勞作
日本書法家、篆刻家師村妙石先生觀摩嘉圖古籍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