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聞網訊:出了陜西漢中略陽縣縣城,沿山路向西北行駛大約二十公里,就來到了略陽徐家坪鎮徐家坪社區上坪安置點。這是一個位于半山腰的小村落,房屋整潔美觀,錯落有致;山腳下,嘉陵江緩緩流過,寶成鐵路沿著江岸走線,靜靜地伸向秦嶺深處。
5月11日上午,略陽縣一場以“弘揚抗震精神”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正在上坪安置點的文化廣場舉行。王國華大爺和眾多鄰居一起,坐著小板凳,饒有興致地觀看演出。
在徐家坪村(徐家坪社區前身)老支書蹇軍的引薦下,王大爺欣然答應了津云新聞記者的采訪要求,帶我們到家里查看他的中華蜂養殖情況。
從小廣場到王大爺家,有幾百米坡度不小的山路,不過都是水泥路面,并不難走。得知記者來自天津,王大爺淳樸地笑著說:“我們這村子,都是天津幫忙建的,天津就是恩人啊!”一路上,放眼望去,群山環繞,郁郁蔥蔥,青山深處,不時傳來幾聲布谷鳥的啼喚。難以想象,如此美麗幽靜的山村,在十年前的那場地震中,竟被夷為一片廢墟,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在當地干部群眾的努力下,在天津的無私支援下,又奇跡般地完成重建,獲得新生。
念叨天津是“恩人”的王國華大爺
重建的“天津速度”
漢中的寧強、略陽二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當年,上坪有32戶人家,地震中有22戶的房屋完全倒塌,有7戶成了嚴重的危房。老支書蹇軍清晰記得當時自救的場面,地震發生后,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組織青壯勞力去廢墟里搶出還能用的物資,包括糧食、木頭、席子、塑料布等,找了一片開闊地,先把老人和小孩安頓好,然后組織婦女用席子、木頭、塑料布等搭起了幾十個簡易帳篷,每戶一個。“大家都絕望了,村里歲數大的老漢們都說,沒碰到過這么大的事兒!”老支書說。
不過,好在上坪的災情第二天就由當地記者傳了出去,當地政府迅速派人來了解情況,救援物資陸續運到。更讓他們高興的是,天津的援建在第二個月就落地了,援建前方工作組迅速展開地質分析、房屋和擋土墻規劃設計、水電路配套勘測、施工進場等工作,8月1日開始建房,11月底入冬前全部建成,上坪的老百姓在嶄新、漂亮又結實的新房里過了震后第一個春節。
在大山深處搞重建,材料運送、建筑施工的難度超乎想象,不過,為了上坪百姓,援建還是充分展示了“天津速度”。在蹇軍的記憶中,天津的干部,“吃苦,實在,辦事利索”。他現在還清楚記得一個細節:當時新建房屋全部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造,不過在打地基那天,蹇軍看到圖紙后覺得不對勁,新房的二層由房屋和平臺組成,平臺用來曬糧食。可能設計人員不太了解大伙需求,圖紙把平臺設計在了屋子后面,這樣就擋住了陽光,于是他馬上給工作組打電話,結果當天工作組就調整了設計。
2公里村路打通致富路
不僅蓋了新房,援建組還給上坪百姓建齊了配套設施,包括擋土墻8000多立方米,新建沼氣池31口,架設人飲管道5公里,農電線路2公里,通訊網絡全覆蓋,硬化道路2.08公里,建設600平方米文化廣場一個。尤其是這2公里多的村莊道路,可以說是讓上坪一下插上了脫貧致富的翅膀。
之前,上坪通向外邊的路完全是“晴天走,雨天阻”的黃土路,每到下雨,別說車輛進出了,人通過都十分費力。現在通過援建建好水泥路,村民可以開車進出了,商販們也可以開車進村收購了,一下子帶動起了養殖和種植業。老支書蹇軍告訴記者,村里原來沒有養蜂的,因為車輛進出難,沒法把大量的蜂房運出去“趕花”。而現在不同了,不僅63歲的王國華大爺都能用農閑時間養些蜜蜂,49歲的蹇述平還成了村里的養蜂大戶,現在,他已經用大車拉著自己的近200箱蜜蜂去寶雞那邊“趕花”了,花期好的時候,一次割蜜就能收入1萬5千元,儼然成了致富能手。
略陽縣地處秦嶺南麓,氣候濕潤,物產豐富,烏雞、中華蜂、櫻桃、桑葚等養殖、種植業,借助震后快速完善的基礎設施,正幫助山區百姓逐步實現脫貧致富。
產業形成了,散戶手里的個人經驗、土辦法就不夠用了,必須要有科學和系統的指導。這時,由天津援建的略陽縣天津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開始發揮當地“知識庫”和“大腦”的作用。徐家坪鎮鎮長周高貴表示,全鎮有1萬多畝核桃,通過天津職教中心的專家庫,從漢中請來了專家,在田間地頭對種植戶進行指導,防治病蟲害和增收效果非常明顯。而據記者了解,略陽天津職教中心學校,目前正籌劃開設種植和養殖相關課程,通過長短期培訓相結合,服務略陽百姓。
始于援建 不止于重建
天津的援助,并未止于災后重建。多年來,在拉動經濟、帶動就業等方面,來自天津的力量,對寧強、略陽乃至整個漢中市,一直在發揮著作用。
災后重建期間,漢中市曾先后4次赴天津招商,簽訂合作項目18個,投資金額15億元。先后組織1840名災區群眾到天津務工、250名學生赴天津求學,開展對口業務培訓1640人次。
由天津援建的略陽中五公路,不僅一舉解決了當地5000群眾的出行和農產品外運難題,更直接帶動了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由3a級景區升格為4a。
由天津援建的寧強縣循環經濟產業園,截至2017年,入園企業已達28家,22戶建成投產,實現工業產值34.8億元。預計到2021年,入園企業達到50戶以上,實現稅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安置從業人員3000人。
寧強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旭日新能源公司,已經實現為縣城居民供應天然氣,目前正在建設81公里長輸管線,經過安樂河、燕子砭、陽平關等集鎮,建成后將氣化各集鎮和產業園區,徹底改變大山深處人們千百年來燒柴的歷史。
由天津援建的略陽天津職教中心學校,通過開展職業高中、成人學歷和短期技能培訓等教育,直接服務了超過12000名學生,幫助他們在數控技術、平面設計、客戶服務和汽車維修方面,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2018年5月10日,天津和寧強、略陽兩地舉行項目簽約儀式,一批綠色產業、勞務輸出項目即將在漢中落地。
“蜂鳴秦嶺”到“漢水揚清”
震后重建將天津和漢中緊緊聯系在了一起,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次架起了雙方合作和友誼的橋梁。如果說,天津援建漢中,可以比喻為天津助漢中“蜂鳴秦嶺”,那天津在南水北調中的受益,則可以理解為漢中報以天津“漢水揚清”。
漢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發源地就在漢中市寧強縣,漢江在漢中市內的干流長度為270公里,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庫平均入庫水量的60%。因此,漢中便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簡單說,只有漢中把漢江水質保護好,天津人民才能用上“一江清水”。
多年來,漢中也正是服從于國家戰略的大利益,放棄了部分自身發展的小利益,通過悉心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來助力實現“一江清水送京津”。在秦巴山區漢水源頭,當地放棄了一些礦產開發項目。寧強縣循環經濟產業園禁止在園區興辦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從源頭上保證清潔生產。為了保護好漢江源頭玉帶河,一個三千畝的茶園取代了過去的普通農田,茶樹發達的根系不僅可以保持水土,生產全程不使用農藥化肥,還可以減少面源污染。
記者手記
震后十年回訪漢中,處處都能看到天津元素,處處都能看到曾經奮戰在這里的天津人的影子,也處處都能聽到漢中人民對天津援助的真誠感恩,漢中人也用真情厚誼與實際行動,回報天津的無私援手。但我想,津漢之間的交流,兩地人民之間的友誼,更是一種超越利益的心靈相通。中華兒女,血濃于水,不管何時何地,有了困難一起面對,越是災難愈顯真情。雖遠隔千里,津漢永遠在一起!
以“勾踐劍”為靈感 湖北打造國寶元素點心
第十七屆西博會電視電話動員會內江會場會議召開
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
市農機局部署雨雪冰凍天氣防范工作
迎江區:章洪海開展三八婦女節慰問活動
【津云特稿】天津漢中:我助你“蜂鳴秦嶺” 你報我“漢水揚清”
到市圖書館看綿陽40年城市變遷
廣州市公安局召開2018年黨風廉政建設會議
“媽媽生,外婆養,奶奶定期來觀賞”,外婆成帶娃主力,奶奶呢?
淄川區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晨會召開
上半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76億元
從零到900公里全域高速的期許 溫州大橋通車20年
省政協調研組到懷寧縣調研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48小時內9.9萬人涌入靈山!多方聯動,新媒體平臺合力,共同保障游客安全
省委第十一巡視組向來鳳反饋扶貧領域專項巡視回訪督查情況
南江縣長征小學舉行“經典浸潤童心,書香伴我成長”讀書活動
2018南山流行音樂節歡樂海岸“泉”新活力 “爵仕”李泉演繹浪漫爵士
北宮東街社區: 社區義診暖人心 便民服務進社區
巴中市深化銀稅互動暨“蜀信·銀稅卡”首發儀式舉行
書展大咖搶先看丨上海師大教授鄭克魯的翻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