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官渡區新亞洲體育城、患有糖尿病的劉記東,如今再也不必6點鐘早早起床,然后坐一個半小時的103路頭班車趕到昆明市延安醫院排隊掛專家號;同樣住在官渡社區第七居民小組的65歲老人董慶英,患有高血壓,如今再也不用擔心10多天都等不到一張住院床位了;家住呈貢區吳家營街道辦事處的楊建切身感受到,現在發燒感冒真的不用再擠大醫院,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院也能找專家看病了……
2016年開始,昆明居民不用費時費力跑城里大醫院排隊掛名醫專家號,出門15分鐘內就能在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里看病就醫,享受與城里大醫院同樣的名醫專家診療服務。昆明市官渡區和呈貢區已率先建成37個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近百名名醫專家下基層進社區為百姓看病、幫扶帶教基層醫生,不僅方便了老百姓看病就醫,還提升了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
這些都是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下沉到社區后,給居民看病帶來的最大改變。
構筑居民“15分鐘就醫圈”
在官渡區和呈貢區,已經建立了長效機制,為社區居民構筑起了“15分鐘就醫圈”的便利和快捷模式。
無論在官渡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是在呈貢區吳家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都建有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涉及兒科、內分泌代謝科、中醫科、心內科等,從周一到周五,昆明市各大醫院的名醫專家會準時上班,為社區患者看病。
每天,官渡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都會提前打電話幫每個簽約患者預約專家號,患者來了很快就可看病。劉記東以前去昆明市延安醫院掛專家號,6點鐘就得出門,還經常掛不到。現在從家里出門15分鐘就可以走到社區服務中心,還是名醫專家給自己看病;董慶英經常需要住院,以前在大醫院排隊10多天也排不到一個床位,現在不僅輕松掛到專家號,只要想在社區服務中心住院基本都有床位,社區服務中心醫護人員細心的服務更是讓她心里感到特別溫暖。不少患者表示,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進社區,名醫專家們的服務態度都很好,服務體貼到位。
15日上午8點,記者在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服務中心雖然一片繁忙景象,但沒有出現患者排長隊的場景,患者平均只需要等待5-15分鐘。劉記東說:“今天周五,坐診專家是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張永紅。昨天我的家庭醫生就幫我預約掛號,所以今天只等了幾分鐘,真的很方便。”董慶英告訴記者:“我的家庭醫生經常會打電話噓寒問暖,幫我提前預約掛專家號。每次到這里看病,護士都會為我倒一杯熱水,有時腿腳不便,他們還會開車來接我,心里真的很溫暖。”
張永紅告訴記者:“來看病的市民對我們非常客氣、非常尊重,雖然我們日常工作很繁忙,但能到社區為市民看好病,心里也很高興。這是每位醫生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走基層服務群眾的體現,也是推進分級診療、醫改的必要措施,我們會盡全力服務好每一位患者,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病、看好病。”官渡區人民醫院兒科“譚鳳英工作室”譚鳳英主任每月至少要為200多個兒童看病,工作強度很大,可是她說:“能為社區兒童看好病,為每個患兒家庭分憂,心里特別踏實。”
名醫工作室下沉到社區
社區里的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變成了“百姓家門口的醫院”。2017年,官渡區家庭醫生簽約240369人。自從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進社區以后,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基層首診、就近就醫的患者量大幅提升,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優勢明顯體現,受到社區居民點贊。
截至目前,官渡區已建成13個專家基層工作站和10個名醫工作室。早在2014年,官渡區就選出38名學科帶頭人、92名骨干醫師,以輪崗的方式組織四批名醫專家進社區開展坐診、指導、帶教等服務。2016年,正式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又選派了34名名醫專家進社區開展門診診療,出勤天數累計達667天,開展門診診療達5558人次,查房197人次、雙向轉診59人次、手術50臺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受到群眾好評。
據了解,官渡區2016年已設立了“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官渡工作站、昆明市延安醫院內分泌科金馬工作站、 昆明市中醫醫院數字骨科創新團隊官渡區人民醫院工作站”3個省市三甲醫院專家基層工作站,同年還設立了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范潔工作室”、 延安醫院口腔科“楊向紅工作室”等9個省市區基層專家工作室。官渡區醫師參加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天數33.5天次, 指導簽約家庭231戶,門診量121人次,帶教39小時,講座3次。
在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官渡區官渡工作站,設有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范潔工作室”、昆明市延安醫院口腔科“楊向紅工作室”、官渡區人民醫院兒科“譚鳳英工作室”。據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趙黎婷介紹,有7名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醫師進駐中心為群眾看病,提供優質服務。工作開展以來,專家門診診療4844人次,教學查房13次,會診39人次,上轉專家門診54人次,轉診住院37人次。同時,中心還創新建立了“5+x”團隊服務模式,即1個區級名醫(學科帶頭人、骨干醫師)+1個中醫醫師+1個全科醫師+1個公衛醫師+1個社區護理人員,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蔡燕,每天天亮就主動上門服務社區居民,經常很晚才回家。
截至目前,呈貢區也已建成3個專家基層工作站和11個名醫工作室,涉及兒科、內分泌代謝科、中醫科、心內科等。據了解,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呈貢醫院在吳家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徐琳專家基層工作站”,在烏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何雯專家基層工作站”,昆明市中醫醫院呈貢醫院在斗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郭翠萍專家基層工作站”。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呈貢醫院成立了“莫亞雄名醫工作室”,在昆明市中醫醫院成立了“張衡名醫工作室”,在昆明市延安醫院呈貢醫院成立了“張麗萍名醫工作室”,在馬金鋪陳氏正骨醫院成立了“李輝名醫工作室”。
構建最基層人才培養基地
名醫專家進社區,除了給居民看病,還手把手幫扶帶教基層的醫護人員,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已經成為最基層的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
一年多來,官渡區的名醫專家舉辦了講座和培訓9場次、開展新業務和新技術培訓5項次、帶教人員220人、帶教時間1798小時、幫助社區醫院建章立制16條。
官渡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譚鳳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她來到官渡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坐診后,專業醫療水平高,服務貼心到位,很受居民喜愛。在工作閑暇之余,她還建了一個微信群,把中心的醫生護士拉進群里,經常在群里發一些醫療診斷、疾病預防和控制等醫療知識,帶動大家討論交流學習,提高了專業醫療水平。類似譚鳳英的名醫專家還有很多,她們不僅為市民看病,還不斷帶教培養“規培生”(規范化培訓學生)。據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岳秀風介紹,名醫專家對他們的幫助很大,名醫專家經常帶教指導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等院校的全科醫生、護士和實習生,自己的醫療業務水平也提升較快。截至目前,中心已經培訓了近百名學生。
官渡區以官渡區人民醫院“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為依托,建立官渡區衛生人才培養基地,逐步形成業務培訓常態化,基地與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學院、昆明學院等院校開展教學合作。官渡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昆明醫科大學建立了公共衛生教學基地;云南中醫學院在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云南中醫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小板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層實踐基地”。金馬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建立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層實踐基地”。據了解,2017年,這些基地組織參加國家、省、市級各類學術會議及短期培訓班158人次;舉辦各類專題學術講座24次,參加講座學員4000余人次;成功舉辦昆明市市級醫學教育項目7項,1457人參加培訓;接收392名來自云南中醫學院等七所醫學院校的實習生。此外,官渡區還開展學科帶頭人、骨干醫師選拔培養,開展跟班學習,加強干部培養,鼓勵開展科技項目申報,以科技促發展。
另外,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區管委會與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駐呈貢區人才工作站,助力昆明打造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呈貢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副局長李莉表示,希望每個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和每個人才工作站都能充分發揮好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不僅能方便快捷地為市民看好病,還要盡可能多地培養醫療人才,助推呈貢區大健康、金融大數據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隨評
名醫工作室越多越好
采訪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患者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心情。在家門口就能掛到專家號,享受到名醫診療服務,這是名醫工作室“下沉”社區,帶給每個患者最直接、最純粹的實惠和好處。忍不住要說,這樣被患者稱為“百姓家門口的醫院”,希望越多越好。
昆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項工作是昆明市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載體,是探索區域醫療聯合體系(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的重要舉措,建設打造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不僅強化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能力,還能有效引導群眾基層首診、方便百姓就近就醫,緩解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長遠來看,這樣做,不僅能推進建立大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和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體系,還能更好地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帶頭作用,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鼓勵康復和護理機構發展,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同時,能促進醫療與預防、保健相銜接,使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相結合,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逐步實現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目標,全面推進“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落地、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醫聯體模式是“3+2+1”,即以區域內的一所三級醫院牽頭,然后聯合到二級醫院、衛生服務中心,最后到社區醫療機構。在推進健康管理的同時,為居民提供全面優質價廉的服務,再通過政府主導的聯合體醫療機構,提供一些配套的措施。醫聯體的建設能充分發揮區域內三級公立醫院的牽頭引領作用,引導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建立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關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可以逐步解決現有醫療服務體系布局不完善、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推動形成分級診療制度。
當然,這樣的做法更有利于優質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不斷推進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建設,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逐步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吸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資源下沉基層,補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件”的短板。(昆明日報 記者黃河清 通訊員許曉銳)
開著偷來的車 他放下遮陽板擋臉
淄川區松齡路街道:警務助理為社區安全保駕護航
運河經濟開發區:早餐攤搬進便民美食街
省政協舉行新年茶話會
宛城區:南陽司法行政省市媒體走進五里堡街道進行考察采風活動
專家基層工作站(名醫工作室)進社區
登封市召開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重創工作觀摩推進會
通道縣雙江鎮舉辦生態護林員培訓班
略陽縣及時有效落實脫貧攻堅政策
我市召開2018年度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暨職業病防治評估培訓
西洞庭召開全區安全生產工作調度會
盱眙縣大力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
微信錯轉4萬塊 安裝服務工程師:“我不亂收費”
張國清出席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籌委會成立大會 辦成一屆“創新務實節儉”的高水平體育盛會
雅安市環境保護局關于2018年2月5日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意見的公示
休閑又有好去處啦!泰順房車露營公園國慶開園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迎來五一出行小高峰
城管部門做好中考保障工作
趙江濤調研軍民融合企地融合發展時強調
構建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
大學生系列畫作再現“習總書記知青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