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圍繞建設創新型隨州的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科技進步法,全力推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工作成效
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科技園區和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引導科技資源投入產業發展一線,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能力,全面推進科技事業穩步發展。
(一)國家級高新區成功創建。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國家高新區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工作舉措牢牢抓在手上,科學統籌、多方協調加以推進。國家高新區的成功創建,標志著隨州高新區成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布局的一個節點,對打造經濟發展核心增長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近年來,隨州高新區各項指標運行良好,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二)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一是全力推進湖北省專用汽車研究院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投資4000萬元、建筑面積1.2萬平米的研發大樓、實驗室及配套專家公寓已建成投入使用。科研活動成效明顯,承擔4個省級重大研究課題,申請20余項專利,先后為30余家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其中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有4項成果在江南專汽、宏遠專汽、恒天公司應用并產業化。承擔的省科技廳1000萬元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二是充分發揮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用。該院成立以來,重點開展了香菇多糖提取、菌種優選優育、秸稈香菇等十余項先進技術研究,成功開發了香菇脆、菌棒、預制菜等快消產品。今年又投資300萬元添置研發設備,夯實研發基礎,提升研發能力。三是組織湖北風機廠認定為省級公共檢測平臺,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風機檢測機構,形成年檢測風機1000臺套的檢測能力,促進我省風機產業快速發展。四是孵化體系逐步完善。2017年組織申報2家湖北省“眾創空間”,其中蜂群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獲批為省級眾創空間;截至2017年,我市已有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全年新增入孵企業50余家。
??? (三)產學研合作日漸深入。近年來,我市積極引導、支持、協調180余家企業與國內7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共建研發平臺、人才培養、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以研發中心作為企業創新平臺,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產學研聯合開發,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為依托,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相結合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全市市級以上創新平臺已累計達到97家,其中省級53家,市級44家,科研平臺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四)創新環境持續優化。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隨州市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隨州市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隨州市鼓勵自主創新和促進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及其《實施細則》、《關于實施炎帝人才支持計劃加快創建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示范城市的意見》、《關于支持實體經濟加快發展的意見》等支持創新的政策文件,從政策、資金上保障了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同時也使科技創新的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推動了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政府每年拿出近1000萬元對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創新項目和科技成果進行集中表彰獎勵。全市科技型企業共獲得稅收加計扣除3億余元,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獲得稅收優惠1億余元。
(五)創新主體不斷壯大。一是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工程。調整充實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庫,制定滾動培育計劃,對科技成長型企業進行“一企一策”定向輔導和跟蹤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逆勢增長。2017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03.93億元,增幅13.5%,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2家。二是實施優質供給“培植工程”。堅持實施差異化領域優勢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工程,對重點培育的70家企業和102個拳頭產品,進行了“一對一”調研和幫扶,制定了差異化領域優勢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方案,實施分級分類指導、持續跟蹤扶持和差異化定向培育,有力促進了企業發展。深入推進我市相關龍頭企業與清華工業研究院合作對接,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優勢龍頭企業持續發展能力。2017年全市專利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全市共申請專利1680件,其中發明專利777件,同比增長4.29%;專利授權總量共57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共39件,并首次獲得2件pct國際專利授權。
(六)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一是通過生物技術創新培育新品種,提高產量、品質、抗病蟲能力和抗逆性,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的。二是積極引進農業科技成果來隨轉化應用,先后有中國農大、華農、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成果在隨州產業化。三是積極推進信息化示范點建設,辦好府河鎮和楊寨鎮試點,加強e+為民服務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四是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全市20名科技特派員與13名省派科技特派員形成高低搭配,覆蓋全市的科技服務網絡。
(七)人才引進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完善機制。健全完善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評價和獎勵機制,實施科技創業領軍人才計劃,組織開展各類創新專題研修班,培訓企業管理和科技人員1000余人。二是“飛地招才”。引導企業在北京、上海、武漢等發達城市建立研發中心,實施“柔性人才”模式,有效解決高端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的困境。省風機廠投資4500萬元在武漢成立研發中心,聘請華科大2名教授為技術顧問,常駐研發人員40余人,負責公司部分新產品開發和市場化推進。三是“借雞下蛋”。引導企業和創新平臺加強與合作高校、院所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打造特色新機制。
二、問題透視
我市的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由于自身的科技資源和創新資金的缺乏、技術研發能力弱等因素影響,致使企業已經擁有的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速度不夠快。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快。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薄弱,創新主體發展不優、支撐不強,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少、規模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科技總體投入不足。企業用于研發的費用普遍較低,金融信貸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約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全市r&d經費占gdp比例只有0.6%。
四是科技人才層次不高。全市現有專業技術和高新技能人才低于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企業創新人才缺乏,領軍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我市的創新工作。
三、對策建議
???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和不竭動力,為推動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持續發力,必須發揮人才引領作用、平臺載體作用、環境促進作用、投入保障作用。
(一)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作為我市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將重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同等對待。一是大力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的體制環境。逐步完善以業績考核為主體的人才科學評價體系,建立與貢獻、成果、效益掛鉤的薪酬獎勵制度。二是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建議設立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用于引進、培養我市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以盡快改善目前企業人才短缺、結構欠優的狀況。三是抓住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三個關鍵環節。認真貫徹我市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讓愛惜人才、保護人才、用好人才落到實處。
(二)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是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加強專汽和香菇兩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培養研發人才,引進研發團隊,建立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加快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點新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充分發揮全國專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作用,積極對接和有效利用外部科技資源。支持技術交易市場、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技術成果評估鑒定機構建設,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全過程服務。二是狠抓企業研發平臺建設。重點支持一批有研發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建立和完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組建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三)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一是要進一步貫徹國家和省、市鼓勵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的各項優惠政策。要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開展有關落實科技創新政策情況的調研,進一步研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逐步健全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措施在促進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二是要切實優化輿論環境和法治環境。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在全社會倡導科技創新,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倡科學方法,強化對科技工作特別是科技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宣傳,形成一種“科技創新促發展”的社會共識,齊心協力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法治環境,把《科技進步法》、《專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規落實到位。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犯企業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健全知識產業保護體系。
(四)建立健全科技投入體系。一是建立市級科技計劃體系,結合工作實際,改進財政科技投入管理使用方式,采取前資助、后補貼、獎勵、購買服務和投融資等多種方式支持科技創新,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二是啟動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引導金融機構、企業、評估機構開展協作,建立知識產權評價、評估機制。積極創新信貸方式,鼓勵專利、商標、品牌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加強與湖北銀行協商,啟動實施以專利權等無形資產進行質押貸款,開辟科技企業融資新渠道。三是引導科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按照“輔導一批、成熟一批、掛牌一批”的思路,力爭組織50余家企業掛牌“科技板”,逐步打通企業“掛牌展示—股權投資—產業基金投資—轉板—上市”的融資路徑。(隨州市科技局)
南海力爭685個村級工業園明年完成環境整治
市委宣講團到市委編辦宣講十九大精神 推進資源統籌和制度創新
市政協召開第4次 黨組(擴大)會議
公交駕駛員秦士軍: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我很知足
藝考門檻提高了
加強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思考
開封無線電管理局拆除查扣4套手機屏蔽器
弘揚紅船精神 放飛青春夢想
嘉魚縣全力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錢塘江上發生船舶碰撞 杭州海事緊急救援
長江宜賓段有奇石枯水季露出水面 南宋所刻漢字至今清晰可辨
高速公路養護部門全力備戰防汛工作確保安全暢通
這23.69萬家企業成南充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濱海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長嶺湖首屆金秋文化節完美謝幕
只為咱老百姓“元旦快樂”
全球首套年產5萬噸“邁克”溶劑油工業化項目落戶寶雞
南京大學設門禁惹爭議 校方回應已多次征求意見
市四套班子召開(擴大)會議
大牌手袋被盜 中國區經理協助給贓物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