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客們參加“大唐迎賓盛禮” 記者王健 實習生劉天舒 攝
中法文化藝術大師探索新途徑促進中法文化交融互鑒記者李福民 攝
在“遇見大師匠心傳承”活動現場,國內外工藝美術大師交流探討。
記者 翟小雪 攝
“絲路文明·西安文脈”美術作品展暨現場書畫互動創作交流活動在亮寶樓舉行 記者 楊力 攝
(資料圖片)
“大唐鴻臚寺卿”引領前行 “金甲武士”列隊相迎
仿古入城式迎接中法文化論壇嘉賓
9月17日晚,西安南門城樓內外張燈結彩,迎接中法文化論壇賓客的仿古迎賓入城式和融合中法兩國藝術元素的聯合文藝演出在西安城墻南門舉行。
城墻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而城墻南門則是唐時外賓覲見皇帝的必經之路。南門文化廣場上,身著唐朝服飾的“官員”正在等候遠道而來的客人。20時30分,參加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的中外賓客陸續到達后,在古城墻的見證下,開啟了一場盛大的仿古入城儀式“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仕女提宮燈,詩人酌玉壺,在“大唐鴻臚寺卿”的引領下款款前行。賓客們經過御道,來到南門小廣場。“開城門……”隨著一聲令響,吊橋落下,城門緩緩打開,“金甲武士”列隊相迎。月城之內,“武士”們以最高禮儀迎接貴賓。放眼望去,各色旗幟交織翻卷;側耳聆聽,鑼鼓之聲震耳欲聾。在“侍女”們的簇擁下,賓客緩緩邁入甕城。
在甕城,一場象征著中法友誼并融合中法兩國藝術元素的聯合文藝演出,將此次迎賓活動推向高潮。一曲《梁祝》,奏出“天長地久中法情”的醇厚友誼;薩克斯與曲笛的起伏,承載著中法音樂家跨越國界的對話;一支《霓裳羽衣舞》跨越時空,盡展東方古國的滄桑與文明;演奏家果敢用音樂引領觀眾穿越異域風情,純凈的童聲引子,帶來千年絲路的空靈悠遠,絲路樂音,千年回想。
歌曲《記住鄉愁》與《心底的牽掛》,以動人的演繹,勾起游子對故鄉的記憶,渲染了海外游子對家國的眷戀之情。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黃河》,在著名鋼琴演奏家劉詩昆手下流淌出激昂旋律,彰顯了家國情懷,奏響新時代的光輝與夢想。隨后,中外賓客踏步而上,登城賞景。
據了解,繼2016年北京第一屆、2017年里昂第二屆后,2018年9月17日,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來到絲路起點西安。
本屆論壇主題為“‘一帶一路’:文明互鑒與創新”。論壇期間,兩國政要和文化、建筑、教育、藝術界知名人士將圍繞博物館、文物遺產、教育、旅游、設計與品牌、藝術生活等領域展開對話與交流,拓展合作共贏新版圖。
記者 王濤
中外藝術家切磋交流 “非遺”展品引發關注
“遇見大師 匠心傳承”活動 展現工藝品背后的傳承交融
一柄宮扇,見證了“一寸緙絲一寸金,通經斷緯穿古今”的唯美精致,也見證了手工匠人日復一日、匯彩織夢付出的年華;一尊雕塑,來自古絲綢之路的西方終點里昂,法國雕塑家在他的作品中,完成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塑造。
作為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下設的重要系列文化展示交流活動之一,9月17日下午,“遇見大師匠心傳承”活動在西安曲江新區拉開帷幕。活動不僅有大師演講,更用作品展示的鮮活形式,引發了工藝美術愛好者的聚焦圍觀。
堅守匠心 傳承藝術 同道互鑒
“遇見大師匠心傳承”文化展示交流活動由法國巴黎議員卡特琳娜·杜馬主持。活動中,原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國學中心主任連輯,法國國際珠寶首飾聯合會主席丹尼爾·康布爾等5位中法嘉賓,在論壇上分別就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中法工藝美術互鑒與交流等話題發表主題演講。
眾多嘉賓在演講中,不約而同對中法文化交流現狀與前景、東西方藝術發展交融給予很高評價和期望,他們共同表達了堅守匠心、傳承藝術、同道互鑒的信心。此外,來自法國和國內陜西、江蘇、福建、江西等地的22位文化藝術專家、工藝美術大師會聚一堂,面對面就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等進行了切磋交流。
雖然語言不同,但藝術沒有國界。國內外的工藝美術大師們在交流探討中,不僅表達了對彼此從事藝術技藝的好奇與探索心,也互通信息,希望在日后有更多形式的工藝合作。
22個展臺展現大量“非遺”作品
非常特別的是,此次交流活動沒有設置在會議室,而是讓嘉賓們身處大量工藝精品的展陳環繞之中,由19位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心挑選的經典之作擺滿了22個展臺,包括內畫鼻煙壺、泥塑、皮影、陶瓷、木偶、茶品、石雕、紅木家具、蘇繡等多個品類近百件作品,件件精彩絕倫,堪稱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經典代表。
緙絲、皮影、鳳翔泥塑、“秦派”內畫……各具特色的展品和大師現場創作演示引起了中外嘉賓濃厚興趣,紛紛駐足觀賞、詳細問詢。
“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工藝美術作品,它們精致唯美,這讓我更期待能夠有機會走進中國藝術家的工作室,看到他們的幕后操作和藝術技藝。”來自法國的著名畫家、雕塑家、旅行家伊曼紐爾·米歇爾說。
透視藝術品背后的傳承交融
經過追根溯源,人們驚奇地發現,幾乎現場展出的每一種傳統工藝品背后都蘊藏著一段精彩故事——所有展出的作品的工藝正是沿著千年絲路跨越國界東西融合,千百年匠心傳承,凝結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活動現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秦派內畫創始人張鐵山介紹,鼻煙緣自西方,經由“清宮”而大行民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鼻煙壺內畫藝術,完成了由實用器物到觀賞藝術的轉變,融入了中國畫技法與西方繪畫元素,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的成果與見證。現在雖然脫離了現實生活,卻成了國際收藏界爭相追捧的藝術珍品。
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旅行家伊曼紐爾·米歇爾也帶來了自己的一尊雕塑作品與寫生畫冊,他表示,“我的家鄉是古絲路終點——法國里昂,此次來到古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參加論壇,希望找尋更多關于東方藝術元素的靈感。”
不少參展的工藝大師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觀點——絲路東方起點與西方終點聯合舉辦這樣極具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既是一場致敬歷史的共同約定,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開放對話。
記者 孫歡
中法文化藝術建筑領域大師對話
探索文化交融互鑒新理念新途徑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記者 張瀟) “我看到,世界的文明古都都在走著‘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老城區與新城區各展風采,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托’這樣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對新世紀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融,對世界建筑的健康發展,對我們古都西安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我充滿了希望。”9月17日,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平行論壇之一的“中法文化大師對話”在西安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張錦秋這樣表示。
對話會上,來自中法兩國文化藝術建筑領域的大師們,通過學習借鑒中國古代“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堅持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交流和分享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經驗,探索促進中法文化交融互鑒新理念和新途徑。
“我感覺自己是在一條大船上,承載這條船的是塞納河和黃河的交匯點。”中國美術館館長、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做了《藝術溫暖著中法藝術家的心》的精彩演講。
“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能夠激蕩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產生更多的藝術創作。” 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這樣闡述藝術與文化。
參加“中法文化大師對話”的大師們,通過建筑、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對話,交流和分享各自在藝術、建筑、音樂、設計、電影以及文學等領域的經驗及最前沿的觀念與創新。
此次對話,由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法國區域當代藝術基金會主席貝爾納·德蒙費朗共同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著名京劇演員李維康,與法國著名建筑師保羅·安德魯、尼斯市文化局局長安德烈·桑特里、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等中法文化大師,分享了各自在建筑、藝術、設計等領域的真知灼見和前沿展望,就如何深化中法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一帶一路”文明互鑒路徑選擇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就西安如何加快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提出了獨到見解,讓與會者收獲良多。
百幅美術作品傳遞絲路文明
展現西安歷史人文底蘊和現代發展魅力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記者職茵 實習生高婉瑩) 17日上午,第三屆中法論壇展覽展示活動之一——“絲路文明·西安文脈”美術作品展暨現場書畫互動創作交流活動在亮寶樓舉行。三天時間里,展覽將展示當代西安畫壇代表性人物的作品,展現西安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現代發展魅力。
繼去年第二屆中法文化論壇舉辦《來自絲路起點的問候——長安畫派當代中國畫作品法國里昂展》之后,從17日至19日,在古絲綢之路起點,一場展覽向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們秀出了西安美術的傳承、探索和突破。
這次展覽共展出作品100幅,主要是表現“絲路文明”主題及西安的歷史人文題材,多為大題材、大制作、大氣象,具有厚重人文氣息的作品。除了西安老中青三代畫家的藝術實踐,還吸收了來自全國各地優秀青年人才的創新力量,囊括了國畫、油畫、版畫、木雕等多種藝術形式。畫展現場還設置了四張畫案,邀請著名書畫家郭線廬、王犇、屈健、王志平、舒宏昌、高擁軍(書法)、田天義(書法)、羅春波、劉暢共同參加現場筆會交流活動。用中國傳統特色的團扇、折扇、折頁等材質,創作山水、花鳥、人物、書法作品,并邀請外方藝術家共同參與。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近年來,由西安中國畫院組織實施的 “絲路文明·西安文脈”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被列為西安市“十三五”規劃文化精品項目之一。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絲路文明”美術人才培養項目,圍繞絲綢之路主題,組織天南地北優秀中青年畫家,創作出一批反映絲路文明的作品。
“中法教育與創新論壇”上
8位學者專家 與企業家進行探討交流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記者司文 見習記者廉晶)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在9月17日舉行的“中法教育與創新論壇”上,8位來自中法兩國大學、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與企業家,圍繞“創新管理在中國及國際公司的作用”“創新的領導人的角色和責任”“創新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以及“創新理念的樹立和推廣”等議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在論壇上,aaqius首席執行官斯蒂芬·阿維爾介紹了中法創新新模式——成立中法聯合實驗室、以公司為主導的產學研模式,推動基礎性研究。據介紹,中法聯合實驗室由法國研究中心、索爾維公司和兩所中國高校共同創立,從事新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法國資金和中國科研力量的支持。他說:“我們成立的上海聯合實驗室,就是一所國際合作的化學實驗室,由上海兩所大學與法國的兩所大學共同創立。我們還和蘭州大學有合作,在武漢大學也有合作的項目。這是能力互補、聯合研究的新模式。”
“我們都在講創新驅動,創新驅動首先依靠的是人。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關鍵在于創新。因此,要特別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產品快速開發能力和全民創新精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盧秉恒,在論壇上分享了3d打印技術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意義,并將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大雁塔遇到埃菲爾鐵塔”作為紀念品送給組委會。“‘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現在到了巴黎的凱旋門,出了陽關,仍有故人。”盧秉恒說。
西安市副市長方光華表示,不管是科學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離不開教育的創新。教育的創新更離不開教育思想和方法深入的交流。多年來,西安與法國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員、信息技術、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交流不斷拓展,法國的電影、文化、藝術在西安也有越來越多的粉絲。“希望這次論壇能夠促進法國與西安在教育創新等文化領域方面的深層次交流,能夠共享創新帶來的教育成果,實現互惠發展美好愿景。”
“中法青年論壇”舉行
兩國青年分享 在中法兩國的經歷和體驗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記者職茵 實習生高婉瑩) 9月17日,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平行論壇之一的“中法青年論壇”在西安高新創業咖啡街區舉行。在論壇現場,留法藝術家們登臺以鋼琴、薩克斯、大提琴三種樂器合奏,為現場中法兩國嘉賓帶來一場美妙的音樂享受,成為全場的亮點。
青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充滿朝氣。青年是友誼的使者,是未來的希望。中法兩國的青年們用欣賞、互鑒、共享的觀點看待對方,用蓬勃、激情、進取的風采感染對方,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在論壇主題演講中,中央電視臺法語國際頻道制片人、播音員王波濤,福建泉州市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鄭衍彬,甜品師伊奈斯·拉穆里,法國珠寶工會學院代表艾萬·拉庫瓦,國際偵探碼頭口說節總監弗朗索瓦·皮若拉,壁畫保護與修復專家薩賓·德弗里達,法國青年藝術家列思,里昂新中法大學經理康蒂斯·杜切拉,法國唯勤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法國陜西聯合會會長李洹等優秀的中法青年代表,講述他們在法國、中國學習、工作度過的歲月,分享各自在中法兩國的經歷、體驗、感悟。
王波濤向來賓們介紹,中央電視臺法語國際頻道于2007年10月開辦,以新聞節目為核心,各個專欄節目涉及經濟、歷史、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24小時不間斷播出。這是一個中國與法國之間無縫交流的媒體資訊平臺,作為媒體人,更要有知識的廣度與思維的深度。不僅要汲取知識的甘霖,充實自我,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更要在其間做好溝通橋梁的作用,為中法兩國之間的深厚友誼及更多領域的合作搭建一個務實、高效的平臺。鄭衍彬則回憶了自己當年在法國求學的經歷,風趣幽默的演講,令現場眾多留法藝術家和青年學者重溫了對法國往事的眷戀和向往。在記者的采訪中,眾多青年藝術家和學者們紛紛表示,要積極行動起來,做中法兩國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架好中法友好合作的橋梁。
西安留住了自身特色
——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有“沙漠狐貍”稱號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昨日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自1972年開始從事新疆考古工作,是中外學者中進入新疆羅布泊地區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次數最多的人。他參與了新疆尼雅、樓蘭、“小河墓地”及克里雅河流域等重大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曾在1979年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羅布泊地區古墓溝墓地的發掘。他曾應法國科研中心中亞考古研究所邀請,赴法進行了為期兩年半的考古研修,在法期間多次參加法國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發掘和整理工作。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告訴記者,他們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合作主要在中亞考古研究所。中法通過考古合作,對古代環境的變化、人類的遷移也做一些調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亞文明史。要全方位展示古代文明,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做得更深入;中法文化論壇的舉辦,有利于加強兩國今后的交流合作。作為西北大學的學子,他對西安感情很深,十分感慨地說:“中法文化論壇在歷史文化名城西安舉行很有意義;西安這些年變化很大,儼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但西安很難得的是在發展現代化的同時不忘保留城墻等古遺址,這就是留住了自身的特色,很有意義。” 見習記者 高瑞
博采眾長 形成更精彩的藝術
——訪國家一級演員李維康
9月17日上午,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李維康接受了記者采訪。她告訴記者,曾參加過第一屆中法文化論壇,這是她第二次參加,在中法文化大師對話環節有個發言,講述她學習京劇的經過和對京劇的一些獨到見解。
“我一生都在為京劇的傳承和創新做不懈努力。到現在70歲了,還沒有間斷創新和舞臺演出。”李維康說,京劇是體驗和體現相結合的表演體系,京劇表演“發于內而形于外”,既要遵循程式的規范,又可以不拘泥于程式、要程式活化。
李維康說,她曾經到法國演出,外國的觀眾看京劇非常狂熱、很激動。因為京劇是中國的活寶藏、是中國特色。所有的戲曲都有其獨特之處,比如陜西的秦腔兼具高亢、凄婉、蒼涼,很能吸引人。當然,國外的特色藝術也值得學習借鑒,相互多一些交流合作,會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博采眾長,形成更精彩的藝術。
說起西安,李維康很激動,她動情地說:“西安是我向往已久、特別盼望來的城市,我看過西安的兵馬俑、古城墻等景點。西安能把古遺址保護得這么好,把老祖宗的東西留下來,我很感動。在這點上,我覺得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西安。”
文/見習記者 高瑞
圖/記者 翟小雪
希望在西安得到更多靈感
——訪法國嬌蘭品牌文化與活動策劃總監伊麗莎白·西羅、首席調香師蒂埃里·瓦瑟
9月17日上午,記者采訪了法國嬌蘭品牌文化與活動策劃總監伊麗莎白·西羅和法國嬌蘭首席調香師蒂埃里·瓦瑟。他們說,上次在里昂參加了第二次中法論壇;這次主要目的是傾聽、學習,看一下西安的發展情況。四年前,他們在西安開了一家嬌蘭的香水店;四年后再次過來,期待和西安有更多合作。
蒂埃里·瓦瑟說,西安是一個歷史厚重的城市,靈感和歷史是不能分開的。比如嬌蘭品牌的第三代傳承人,曾專門為中國古代的一位皇后創造了一個香水;這次他們來西安,一方面了解西安的歷史,一方面希望得到新的靈感、創造新的歷史。他強調,中國地大物博,他們品牌很多原材料都來自中國,公司在西南地區有合伙人,在那里開辟了場地,種植花卉、提取香精,公司未來將和中國有更多深度合作。
伊麗莎白·西羅說:“嬌蘭品牌已經有190年的歷史了,有時創新和歷史需要同時兼顧,歷史是我們的根基,但還要給它插上創新的翅膀。嬌蘭品牌不能停留在輝煌的歷史,我們希望在歷史中獲得新的能量,繼續創新新的品牌。”
文/見習記者 高瑞 圖/記者 翟小雪
“我帶著尋找我文化根基的心而來”
——訪力威(亞洲)有限公司合伙人therese vien(袁徵安)
在此次所有來到中國西安,參加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的法方嘉賓中,力威(亞洲)有限公司合伙人therese vien(袁徵安)的身份有些特殊——她和中國血脈相連,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香港人,但她從小在法國的浪漫文藝氣息中長大。接受記者采訪時,袁徵安表示,她非常高興和榮幸能參加本屆中法論壇,“我帶著尋找我文化根基的心而來。”
袁徵安笑言,在自己的身上,其實正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融合,“我能講法語,也會說中文,我的父母都是中國人,我在法國長大,然后去美國上學,在藝術和科技的融合領域探索。”她表示,這次參加中法文化論壇,是帶著學習的心態而來,“目前我參與的最新項目有關人工智能,這個項目將致力于打造一個匯聚美國、歐洲和中國三方高科技力量的專業相關平臺,我希望在這次論壇上得到靈感與啟迪。”
這些年,袁徵安參與了大量中法交流,先后隨隊參與了四任法國總統的訪華活動。但她表示,這次參加中法文化論壇意義格外不同,“此前的交流活動多偏向政治與經濟,而這次論壇則更貼近我的專業,這是兩國藝術家間的廣泛深入互動平臺,含義異常深遠。”
因為工作關系,袁徵安和世界許多建筑大師都是好友,她表示,自己在西安逗留期間,會漫步城市,尋找更多關于藝術和科技融合的靈感,“西安作為一座著名古城,文化積淀與寶貴的文化遺產都令世人矚目,我想這座城市應該著力凸顯‘絲綢之路’的元素——畢竟,絲綢之路是深具歷史性的,也是深具創新性的。”
文/記者 孫歡
圖/記者 翟小雪
“與歷史對話,與文明對話”
——訪國際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中法友誼源遠流長,雙方不斷大力推動各個領域間的合作,尤其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互聯互通日益增強。此次前來參加論壇的國際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就見證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法兩國美術雕塑界近年來越加頻繁和緊密的往來交流。在接受專訪時,吳為山表示,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在西安舉辦,本身就是一種與歷史的對話,與文明的對話。
從兩國藝術的發展互鑒淵源談起,吳為山認為,法國藝術對于中國藝術影響非常深遠。基于此,這些年,中國美術館促成了大量中法藝術領域的交流展出,比如“中國意象——當代中國水墨與雕塑藝術展”在巴黎大皇宮舉行,以及由中國美術館和法蘭西藝術院共同主辦的“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成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經典作品在中國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吳為山認為,文化自信是在跟國際交流過程中,相互凝視,相互研究,相互欣賞,相互吸收基礎上形成的自信,“我游走于東西方之間,熱愛中國文化,也對法國文化充滿深情,我覺得任何一種文明創造都是全人類的,在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要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藝術,都進行傾聽、凝視與平視,只有用心體悟,走進彼此的世界,才能獲得認可與欣賞。”
也正因此,他表示,這次中法文化論壇在西安舉辦,有特別的意義。“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奠基著不朽的文化里程碑,走進西安,就走進了歷代的文化創造。”吳為山將人類的文明史比喻成一條由一個腳印與又一個腳印串聯起的道路,“后一個腳印始終緊接著前一個腳印,所以這條道路是綿延發展的,但這條道路也絕不僅有某一個國家獨自前行的足跡,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軌跡——我們今天的論壇,正是通過互動、對話、交融等多種形式,把所有不同大小的腳印,不同深淺的腳印融匯在一起,試圖去尋找到人類文明的軌跡。”
文/記者 孫歡 圖/記者 翟小雪
“西安正向藝術和世界敞開大門”
——訪巴黎國際藝術城主席貝內迪特·阿里奧
巴黎國際藝術城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家交流中心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里接受容納了眾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提供數百個美術、音樂、文學等藝術性的工作室、畫室、琴房及車間,讓世界藝術火花融匯。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上,巴黎國際藝術城主席貝內迪特·阿里奧也特意從法國趕來西安參會,她表示,如巴黎國際藝術城向世界藝術家敞開大門一樣,她也非常欣賞西安向藝術和世界敞開大門的姿態,“我們期待和西安乃至中國的藝術家們,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貝內迪特·阿里奧認為,巴黎國際藝術城的發展使命和中法文化論壇的意義使命有著共通之處,“我們都是把文化和藝術作為主體,都以促進藝術家的交流互鑒為目標。”她表示,中國是巴黎國際藝術城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從1984年接待第一個中國藝術團體開始,現在藝術城已和中國14個藝術團體建立了聯系,迄今接待了超過2000名中國藝術家在巴黎藝術城工作。“中國藝術現在的發展勢態非常好,我們期待和大量中國藝術家合作,所以這次我非常榮幸能參加論壇,我希望遇到更多的中國藝術家,和他們進行深入的交流,期待未來的合作。”
在巴黎藝術城中的中國藝術家反映了中國藝術各領域的風貌和多樣性,貝內迪特·阿里奧對于中國藝術毫不陌生,她因此更期待在西安這座充滿文化與藝術氣息的古城,尋找到更多中國藝術氣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西安,但我對這座城市仰慕已久。感謝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讓我真正走進它,被它巨大的魅力所震撼。在真正來到西安以后,我發現這是一座充滿了巨大能量的城市,它所擁有的豐富遺址和都市現代性,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當我來到這里,我發現這里不僅有兵馬俑和博物館,整個城市分布各處的城市景觀都讓我感到驚艷,我非常享受這座城市帶給我的感覺。”
文/圖 記者 孫歡
稅務部門“送服務”上門
中國科學家“談核”:核以道和 前景廣闊
端午期間雨水來襲高溫“退燒”
春江水暖鴨先知 山東膠州灣濕地現大批罕見野鴨
業界專家齊聚鷺島 共論婦產生殖行業發展
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開幕 法來西文化的對話與交融
我區召開黨委系統信息工作座會議
清鎮市抓實黨建述職承諾實事辦理促發展見聞
市知識產權局:2017年度永州市專利獎專家評審會議舉行
公交二公司黨員志愿者推廣文明低碳的清明祭掃方式
寧波航天科技體驗展在高橋居家博物園開幕
桐車坪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開講
荊州七旬老漢宿醉未醒范迷糊“導演”盜車烏龍案
添堵!在馬路上擺攤叫賣,市區這些“馬路市場”該管管了!
突破!工可與初步設計通過評審臺州市南部灣區引水工程5月底開工
五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召開
3人分多次盜走900斤煙葉被刑拘
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可“貼進”手機
【朝陽區】副區長陳德智到長春理工大學調研
區內專家學者齊聚 共同為桂林旅游交通發展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