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獻計獻策 共奏發展樂章
“需要完善合肥都市圈水源調度體系”“強化地溝油有效回收利用,確保餐飲業用油安全”“打造‘四大工程’助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連日來,出席省“兩會”的省政協委員表示,要把工作做在平時,勤跑基層聯系群眾,了解民情傾聽民意,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狀態開好大會,合力共創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的新局面、新境界。
孟行健委員:強化地溝油有效回收化廢為寶,確保餐飲業用油安全
近幾年來,不少省市都將地溝油徹底治理問題排上了重要日程,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省政協委員、天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行健建議,我省應重視對“地溝油”的打擊和處理力度,建立完善制度,強化地溝油有效回收利用,保障民生食品安全。
孟行健介紹,因“地溝油”中含有過多的砷、鉛和大量的細菌和黃曲霉素等致癌物,一旦被無良商家投放市場,將給民生安全留下極大隱患。“經調研,全國各地目前都處于摸索、嘗試、尋找解決處理‘地溝油’方案階段,還沒有一個成熟的企業或成熟的模式可以借用和復制。”孟行健說,其實“地溝油”是很有利用價值的資源,是化工類產品很好的原料,還是生物柴油、碳氫油類混合燃料的重要原料。
孟行健說,我省每年產生的地溝油約6萬~8萬噸,可建成年產百萬噸碳氫油的生產基地,加上相關上下游產業鏈帶動,經濟收入、勞動就業和地方稅收均非常可觀。為此,孟行健建議,我省應重視“地溝油”的治理,可指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為主導推動單位,聯合城管部門,高度重視并實行考核推進,探尋一條科學的收運、生產及監管道路。“全國建筑業油水分離技術中心及全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油水分離器研發制造基地就在合肥,所以我省有條件也有把握在該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孟行健表示。
李益湘委員:完善合肥都市圈水源調度體系
目前,大別山水庫群是合肥、六安、淮南三市的主要供水水源。過去大別山區水庫群及流域內水生態健康優良,但近年來也面臨著自然條件及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新挑戰。李益湘認為,大別山區六大水庫所在流域水質優良,對美好安徽建設意義重大。因此必須完善圈內水源調度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李益湘表示,目前,合肥市每年自淠河干渠引水3億立方米,隨著合肥都市圈的快速發展,未來龍河口水庫每年將向合肥新增供水1.2億立方米、淠河干渠規劃每年向淮南供水4000萬立方米,未來六大水庫運行調度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因此要統籌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及骨干渠道生態蓄水等任務,以遠景用水格局為導向,構建優化、可靠、操作性強的調度體系,通過完善調度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吳向明委員:“四大工程”助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自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后,合肥以此為抓手,在創新發展上屢屢實現突破。吳向明建議,助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可從“最優人才支撐、最全要素保障、最強科研創新和最實成果轉化”四大工程著手。
吳向明表示,城市創新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合肥要搭建引進海外人才的高端平臺,引進更多類似科學島“哈佛八劍客”這樣的人才,對內成立省內高校人才聯盟,發揮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校友會的作用,積極引進海內外優質校友資源。建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資金、政策、稅收及土地等要素保障缺一不可。為此,他建議進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基礎前沿科技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政策和機制,為科學家潛心研究和自主探索創造積極的條件。同時,鼓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與國際科技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合肥國際人才試驗區,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基地。
科研的目的最終是服務社會,成果轉化是科研力量“演變”為生產力的橋梁。對此,吳向明建議,不僅要整合省院市校四方創新資源,推動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十大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建設,還要加快建設更多的專業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成果轉化機構,提升成果轉化和技術孵化能力。只有讓科研成果取得收益向發明人、成果轉化人傾斜,才能充分調動成果所有人、發明人及成果轉化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李想 束芳·
烏當區羊昌鎮甲崗村王上頭合作社生姜大豐收
少年兒童繪畫作品展:“綻放童心 放飛夢想”
榆樹林子鎮下窯溝村設施農業發展前景喜人
安慶港華CNG加氣站自助充值機投入試運行
四川省將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程
省政協委員:積極獻計獻策 共奏發展樂章
彭澤縣煙草分公司進一步推進“天價煙”治理工作
南江縣八廟鎮小學開展了“良好行為習慣”歌誦讀比賽
江陽區紀委監委加強紀檢監察干部培訓
平南縣獲2017年度 “四好農村路” 自治區示范縣稱號
榮全帶隊督查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
市環保局姜奎堂局長帶隊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
我市多項措施應對污染天氣
陸豐男子沒再吸毒,卻照樣被收戒?
“互聯網+政務”的亳州探索
巨幅壁畫《孔子六藝圖》花落泉城
黃梅理工學校為企業和畢業生搭建“彩虹橋”
泰安創業擔保貸款有了新政策
我市與廈門大學開啟新一輪合作 王少玄率隊前往洽談并見證簽約 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致辭
洪江市:奮戰高溫 一線公路人不減工作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