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縣組織人員在該縣烈士陵園開展公祭活動
又是一年清明時,祭奠、緬懷、傳承……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更為了心中的那份堅守。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守護著烈士英靈;他們風雨無阻地守護著烈士的英魂。
他們是烈士陵園忠誠的守陵人,他們守著英雄先烈的共同回憶。
或許你曾見到過他們的身影,卻不曾了解他們的故事,在今年清明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烈士陵園,了解這群守陵人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樹奎:
為烈士后代尋親
王樹奎每天都要到墓碑前看看,為烈士擦擦墓碑。
麥畦青青,桃苞欲放。
清明前的市烈士陵園里,又一批小學生來到這里祭奠先烈,聆聽王樹奎講述先烈們的故事。
作為市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已經在這里守護陵園8載的王樹奎早已記不清他這是第幾次給當地的學生講述先烈的故事了。看著眼前這些戴著紅領巾的稚嫩臉龐,他會心地笑了。
王樹奎查找烈士信息
“這里共安葬了342名烈士的忠魂,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王樹奎習慣了每天早上起來看到他們(烈士)。他覺得,能守護長眠地下的烈士,是對他們的一種敬仰和懷念。陵園里,他每天都要轉一遍,就像是多年的老鄰居,每一位烈士的事跡他都清楚。
不過最讓他引以為榮的是,調到烈士陵園工作的8年時間里,王樹奎已為不少名烈士后代找到先輩的墓地。
“目前,市烈士陵園還有上百座烈士墓等待其后人來確認,這些墓中,除部分無名烈士外,不少烈士應當有后代……”提起為烈士后代尋親的話題,王樹奎很激動,雖然幫助烈士后代尋親,猶如大海撈針,但這是職責,更是義務。
烈士后代尋親難在沒有確切信息。為打破這一瓶頸,王樹奎到烈士陵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烈士的相關資料。
王樹奎對雅安歷史并不熟悉,于是他狂補歷史知識,除看完烈士陵園內部有關文獻書籍外,還花錢購買有關方面的書籍。
王樹奎還把烈士陵園墓區進行劃分,為墓碑拍照、編號、定位后入檔,還把烈士名錄進入國家民政部建立的中國烈士褒揚管理系統。烈士信息上網,為烈士后人尋親提供了方便。
核實烈士的身份,對于王樹奎來說是最困難的。
滎經崗家山戰役有7人犧牲,但其中一位烈士沒有留下名字,在王樹奎心中,成了一直未了的心愿。
“安葬烈士時,其生前所在部隊只是移交骨灰,很少把檔案一并交給陵園。而更多的烈士遺體是由當地群眾收斂的,根本沒有任何資料。”王樹奎說。
為烈士尋名,線索最關鍵。于是,王樹奎帶著相關資料,驅車趕往滎經縣烈士鄉,在那里查找了整整三天。“查找了當地的縣志、烈士英名錄,仍有一名烈士無法確認身份。”王樹奎說,他不甘心,多次到滎經縣,但遺憾的是,無果。
“目前,市烈士陵園內還有30多名烈士為無名烈士,只能安葬在無名烈士墓中。”王樹奎介紹,我市曾集中收集烈士遺骸,但是當時遞交上來的烈士事跡介紹大多寥寥數筆,有些甚至連出生日期都不齊全。說到這些,王樹奎不免心生遺憾。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烈士線索,能夠讓烈士們找到他們的家鄉,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這些年,王樹奎先后為12名烈士找到了墓碑。
2013年,一位來自遼寧本溪的烈士侄女前來掃墓。
原來,侄女一直在尋找叔叔的安葬地,因無信息,加上年代久遠,久尋無果。后來在中國烈士褒揚網上看到其叔的信息,很快來到雅安,在市烈士陵園,這位50多歲的婦女握住王樹奎的手說:“這么多年,辛苦你了。”王樹奎卻蹲下身回應道:“讓你們苦等這么多年,我有責任……”
那一天,他站在陽光下,望著烈士紀念碑,久久不語……
陳玉明、陳炳軍:
為自己崗位驕傲
陳玉明在市烈士陵園工作6年時間。他說,目前,市烈士陵園職工目前就四人,大家不分男女,實行輪崗制度。陵園工作環境比較艱苦,日復一日,枯燥單調,但每每想到長眠于地下的烈士英靈,陳玉明總會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他為自己是“守陵人”的身份而驕傲。
聽說要采訪,陳玉明熱情地向記者推薦了另外一位工作人員陳炳軍,“老陳雖然來園時間不長,但一天24小時都工作在陵園,他是最辛苦的守陵人。”
下午時分,偌大的烈士陵園里寥寥幾人,掃地聲打破了陵園的寧靜。
今年58歲的陳炳軍揮動掃帚,清理烈士墓前的落葉、雜草。“要4月了,陵園里要熱鬧起來了。來的人一多,更得勤打掃。”
陳炳軍在陵園的崗位雖然是門衛,但由于陵園職工很少,他負責的事情就多了起來:除了24小時值班,陳炳軍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6點開始清掃陵園,清掃道路、擦拭墓碑……每天抬頭看到的是高聳的烈士紀念碑,低頭看到是一座座烈士墓碑,工作雖然單調,陳炳軍卻一絲不茍。
在陵園日子久了,陳炳軍記下了每一位烈士的安葬地點。在他的帶領下,記者瞻仰了部分烈士的墳墓及骨灰盒。
此時,陳炳軍的眼里閃爍著光芒。“是他們的偉大犧牲,才換來我們幸福的生活。”陳炳軍說。
“烈士陵園其實不應該僅僅是一方安葬烈士的凈土,還應該成為雅安市民尋找革命精神的窗口,一個時代精神的陣地。”陳炳軍說,革命精神需要傳承,需要更多守護陵園的人。
姜椅實:
女性守陵人的堅持
安靜的陵園內,柏樹、楨楠、香樟樹青翠欲滴,一座座花崗巖砌成的烈士墓整齊排列。
這是3月29日,記者走訪滎經縣烈士陵園時看到的情景。
姜椅實在滎經縣烈士陵園工作已經3年了。選擇做守陵人,確實很不易,這份不易不僅來自于性別的不易,更來自于年齡的不易。
3年來,80后的她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也守護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去年,四川省政府追認王懷釗同志為革命烈士。當烈士的后代終于在英雄紀念碑上看到父輩‘王懷釗’名字時,一家人喜極而泣……”姜椅實講述了令她難忘的一幕。
“這是遲到的關懷。”姜椅實說,三年前,她和同事們積極幫助王懷釗后代輾轉核實到王懷釗的身份,并協助遺屬申報烈士。
“其后代從上世紀50 年代開始申報,前后花費了60多年時間。”為此奔走的姜椅實想法很簡單,“他們應該得到歷史的承認。”
烈士后代掃墓
劉凌云:
默默付出表達敬仰之情
劉凌云,51歲,在滎經縣烈士陵園工作了6個年頭,可謂當地陵園管理處身兼數職的“元老”。
由于管理處人手不足,他一個人要負責保潔、管理、財務、人事、看護竹木花草等工作,甚至還要客串當接待、解說人員。
很多人不理解,陵園工作人員一把年紀了,怎么愿意到這偏遠、孤寂的墓園來工作,而且一做就是6年。“社會分工不同,總要有人來做這份工作,我就來了。”在劉凌云眼中,雖然烈士陵園是墓園,卻并不可怕,反而是正氣集結的地方,這里埋葬的都是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付出生命的烈士。
正是懷著對英烈的崇敬之情, 6年如一日,他堅持為烈士守墓,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了陵園之中。
清明將至,為確保節日期間群眾祭奠活動安全有序,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充分發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范帶動作用,進入3月以來,劉凌云就帶頭對各項祭掃活動進行全面籌備。
劉凌云說:“工作人員從內部的場館打掃,花草樹木的修剪,到接待工作等,每年都有應急預案。門崗設有咨詢點,為大家不清楚的地方答疑解惑,為老百姓提供服務。還對中小學生免費提供花圈、挽聯,按照烈士公祭日的辦法專門制定一個議程,提供來開展活動的各個團體規范化地按照議程來公祭烈士,做好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滎經縣烈士陵園胡長保歷史紀念館三個展廳展示了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胡長保烈士事跡。烈士英名錄記錄滎經犧牲的214人,共有12位烈士長眠于此。
對于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的日常維護,劉凌云說:“維護是日常性的,平時如果發現碑體有不清晰,或者是雨季過后,都會有集中維護。此外,每年的清明節、公祭日以及大型活動之前,都會檢修和維護。”
對于劉凌云來說,6年過去了,他依然保持著6年前那份初心——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表達對烈士的敬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陵園修整得干干凈凈、郁郁蔥蔥,讓每一個來瞻仰英雄的人,都能從肅穆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到英雄的力量,從而更加愛國,更加珍惜英雄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
6年前,當陵園工作人員從老守陵人手中接管陵園工作時,老守陵人反反復復鄭重交代的只有一件事:“看好陵園。”對此,劉凌云從不敢怠慢。“每天早上8點30分,上班第一件事我們就清掃墓地、修剪花草,盡力使陵園整潔美觀。每天打掃完,看著陵園干凈整潔,心里很欣慰。”他說。
不少掃墓者臨走前都會囑咐他:“請看護好先輩的陵墓。”
他知道這份囑托的重量,其實也是所有烈士家屬的心愿。
“你們可以放心。”劉凌云說。
簡簡單單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其實我們只是普通的陵園工作者,在這里日復一日地守護革命英靈,為他們營造一個干凈整潔、莊嚴肅穆的安息環境。”劉凌云說。
雅安日報/雅安新聞網記者 石雨川
南京主城區新增八套電子警察 自動抓拍機動車不禮讓行人行為
縣人大常委會履職監督求實效
滁州市多舉措嚴控耕地土壤污染
馬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非洲豬瘟防控知識要點
守護烈士就是守護歷史
改革開放四十年 我市財政收入實現大跨越
佛山年俗“非遺”講究多,剪紙、花燈有體現
邢國輝平山縣調研:為新時代建設現代省會經濟強市作出新貢獻
[都江堰市]都江堰:快速推進綠色產業項目 不斷提升綠色發展能級
[衡陽縣] 衡陽縣委第三輪巡察工作啟動,首次采用縣市區交叉巡察
花山區書法美術家協會召開新春聯誼會
優化營商環境跑出“洛陽加速度”洛龍區開辦企業可“四日辦結”
陽江日報社:招賢納士
司機高速路上被馬蜂蟄昏迷 高速交警火速救援挽救生命
全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在通召開
市運會社會部招標項目目錄發布 附表
當涂首創水務公司全力保障縣城居民飲用水供應安全
曾都強化多元參與助力精準扶貧
汪余成當選7月“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