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獲得感】
????一家人怎么住?我今年81歲,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感受。我人生前40年是苦,一家人大部分時間都擠在一間破草棚里,后來住進了小平房;而之后40年變成了甜,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讓我們老百姓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草棚變成了樓房,如今還變成了小洋樓。
????房子越來越好,不僅給我們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堡壘,還帶來了心理上的安全與滿足,我現在生活感覺很幸福。
????【一名講述人】
????徐銀元:嘉善縣羅星街道和合社區家英小區居民,81歲
????【一個小故事】
????藍天白云下,嘉善縣羅星街道家英小區里,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樓整齊排列著,屋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徐銀元的家坐落在小區前排,是一幢帶著院子的三層小洋樓。樓房朝南全是落地窗,太陽一出來,滿屋亮堂。
????寬敞的客廳里,一整套紅木雕花長椅舒適氣派,他和老伴平日喜歡在這里喝喝茶;墻邊擺著一架鋼琴,有時孫女會在這里彈彈琴;角落里還有一臺跑步機,小兒子空閑時跑步健健身……“現在生活太好了!和過去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回憶這幾十年一次次搬家,一路從破草棚搬進小洋樓,徐銀元打開了話匣子。
????徐銀元講述:
????我是溫州樂清人,11歲那年跟著父親逃荒來到嘉善,在“西門”找塊空地就住了下來。溫州田少人多,填不飽肚子,當時有不少人像我們這樣逃荒到嘉善的。大家找塊空地,劃塊田,就算是安下家了。
????如何標記田地的歸屬呢?就要看田邊的那一間間草棚。還記得我和父親、哥哥一起搭草棚:先在四角上插上四根竹竿,然后用泥巴和水做墻,用力踩實,墻壘到大概一米的高度,上面再斜著架幾根竹竿,鋪上茅草,草棚就搭好了,這就算我們的“家”。
????這個家只有三四十平方米,被隔成兩間,住著父母、哥哥還有我。睡覺時,把茅草、竹墊往地上一放,人就睡上去了。后來有了竹席,兩張凳子一拼,放上竹席,就是張“像樣點”的床了。
????1961年,條件更加艱苦,魏塘公社和合生產隊(今羅星街道和合社區)更是成為了當時條件最艱苦的生產隊。田家英同志帶領中央調查組來到和合生產隊進行農村調查,我們現在稱為“和合調查”。
????他來的時候,這里遍地都是這樣的草棚,而如今,這樣的草棚都進入了“田家英和合調查展室”,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住在這樣的草棚里,你想象不到那種苦。夏天怕臺風,冬天怕火燭,就算風和日麗,也還要時時檢修,因為茅草風吹日曬很容易老化。一間草棚的壽命只有3年,到了實在不能用的時候,要重新搭一個。
????從一個舊草棚,搬到一個新草棚,搬過幾次之后,我也就長大了。
????長大成人后,我去杭鋼做了工人。那時工人很吃香,工資也不錯,我攢下了一筆錢。1970年,我聽從組織安排回到村里,不久后成了一位年輕的村支書。因為有了做工人時的積蓄,我建起了村里的第一批磚瓦房。房子只有80平方米左右,而且是平房,免不了冬冷夏熱,不過當時我已經滿足得不得了!
????真正讓我感覺生活有質的飛躍,是從1979年開始的。
????1979年,從“分田到戶”開始,生活好像不一樣了:人們種起地來更有積極性了,除了小部分交公糧以外,余糧可以賣給國家了;人也自由了,錢也攢得下來了。
????我二兒子原本是漆匠,1980年,年紀輕輕的他居然自己開廠了!他開的是噴漆廠,一年收入有七八千元,我們家成了村里的“萬元戶”。
????對于我們農民來說,房子是頭等大事,有了錢就要蓋房子,而且當時我們家平房也嚴重漏水。我們全家決定,這次,我們要建一幢三層的樓房!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雖然有了多年積蓄與二兒子“贊助”,但離夢想似乎還是有距離。于是,我們像螞蟻搬家一樣,每攢下一點錢,就添置一點東西,就這樣,今年買黃沙,明年買磚瓦,又向別人借了錢,幾年下來終于湊夠了一幢房子的材料。
????當房子完工時,看到那幢三層的樓房,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感動,現在想來就仿佛還在昨天一樣!
????一直以為,接下來的日子我都會在那幢三層樓的房子里養老。可是我做夢也沒想到,還會迎來現在的小洋房。
????2008年,由于城市擴建,我家三層樓的房子被劃入拆遷范圍。這一次造新房子,我再也不需要東拼西湊,施工也有了統一標準,質量也更加過硬。一年后,我和小兒子一家搬進了和合社區家英小區一幢110平方米的小洋房。
????現在這幢房子,一樓是客廳和餐廳,是挑高架空的,特別敞亮;餐廳和廚房的下面是車庫,可以同時停兩輛車,但是家里有三輛車,車庫里放不下,有一輛還要停在院子里;二樓和三樓各有兩個臥室,每個臥室都自帶衛生間和衣帽間。我和老伴,還有23歲的孫女,住在二樓,兒子媳婦住在三樓。
????我大女兒家也住這個小區,也是一套小洋房;早年“下海”的二兒子,早在嘉善縣城買了房。
????在家英小區,大家都住在一幢幢的小洋房里,因為臨近城西工業園區,租房需求旺盛,不少人家都出租了自家房屋,一層大約能租到1600元,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我和老伴的養老金加起來每個月有近5000元。每天早上起來,繞著小區附近的綠道走路鍛煉,白天在家里看看電視,到了晚上,再同老伴和大家一起跳排舞,“小日子太美了!”
????【一段手記】
????古往今來,“住房”一直是老百姓生活的頭等大事。當下,住房問題依然是百姓最關切的問題。但縱向對比這40年,從“憂其屋”到“有其屋”,再到“優其屋”,住房形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6.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8.1平方米;而到2017年,我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9.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9.35平方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百年來,人們苦苦追尋一個安居夢。而這個夢想,就在人們的一次次搬家中逐漸照進現實。每一次搬家,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每一次搬家,都離幸福更近了一步。
遂寧市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專項審計調查
市政協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舉行
冷水江市殯葬管理辦聯合黨支部換屆選舉工作圓滿完成
樂山市召開農業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
魏曉明會見省交行行長王慶艷時表示 在與銀行合作模式上尋求“破題”
一家人怎么住?過去破草棚,現在小洋樓
美麗鄉村棲龍灣:有一種清新叫薄荷綠
預告:7月6日中午11:00-12:00市法制局作客《民生熱線》
竹山棚戶區首批53戶居民集中簽約 計劃三年完成改造任務
泉州市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
市交通局:市交通運輸執法局榮獲城市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首家無人“智慧警局”在濟南市市中公安分局正式啟用
管城區召開全區社區創文標準化建設工作現場觀摩會
民警夫婦共寫《夫妻間的書信》 講述多次拒賄故事
省扶貧辦為婁底脫貧攻堅精準把脈
喬新江在羅山縣調研時強調 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與污染防治攻堅戰 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
智尚國際服裝產業園開園
上林縣國內首塊徐霞客出游里程碑立碑
潘志學到雞西市戒毒所檢查場所安全穩定工作
【奮發正當時 出彩新婁底】婁底市第一小學:打造“善美”文化 新時代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