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路街道龍躺梁社區進行社區協商。
義井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作品義賣活動。
陽泉市城區鳥瞰。王世鈞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2015年7月,民政部確認40個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山西省陽泉市城區作為全省唯一的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圍繞實驗主題,扎實推進實驗任務,努力探索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路。
陽泉城區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市的商貿、物流、信息、金融中心。轄區面積55.8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9萬人,轄1個鎮、14個村、6個街道、50個社區。2014年,陽泉市城區被列為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完善基層社會治理”試點縣(區)。2015年7月,民政部批復同意山西省陽泉市城區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省唯一。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陽泉市城區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個決勝期、兩個階段”的戰略部署,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圍繞“培育多方主體,推進三社聯動”的實驗主題,按照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三年三階段”的實驗步驟,突出社區黨建、基礎建設、“三社聯動”、社區減負、社區協商等重點工作,努力探索新時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新路,初步構建以“圍繞核心、多方參與、三社聯動”為主要內容的“四治四化”模式,即:黨政善治、居民自治、社會共治、厲行法治,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組織化、精細化、科學化和法治化,在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中,努力探索新時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新路。
聚焦實驗目標 社區治理步入新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為適應新時代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工作的新要求,陽泉市城區成立區委書記任政委,區委副書記、區長任組長的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單獨組建區社區建設管理局,編制“實驗區”創建推進計劃及工期流程圖,明確時間節點、階段任務、實施主體及完成效果,舉全區之力,匯干群之智,掛圖作業,倒排工期,確保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在制度體系構建上,先后制定《陽泉市城區關于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陽泉市城區“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發展規劃》等一批指導性文件,形成創建“實驗區”政策支撐體系。先后邀請全國城鄉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毛丹,全國城鄉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唐忠新等來陽泉城區講課、指導工作。先后赴北京市朝陽區、上海市徐匯區、杭州市上城區,就社區治理和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進行學習考察。與山西大學攜手成立“博士工作站暨協同創新基地”,與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共建“思政社會實踐基地”。同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累計投入500余萬元。
在創建載體上,實施社區治理“五個一工程”,即:一本書、一個片、一個模式、一個經驗、一個載體。“一本書”,即編纂出版了《陽泉市城區社區建設志》;“一個片”,即制作完成了《傳·家》微電影;“一個模式”,即打造幸福社區創建的陽泉城區模式;“一個經驗”,即開展幸福社區建設的“中國經驗”新內涵研究項目;“一個載體”,即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真正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品牌。
聚焦執政能力 社區黨建邁出新步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陽泉市城區堅持和加強黨對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全面領導,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實踐中形成以一核多方、黨建引領為主題的“1+7+x”社區黨建模式。
“1”,即圍繞社區黨組織這一核心。構建“一委(社區黨組織)一居(社區居委會)一站(社區服務站)”新型社區治理服務體系。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區域聯合黨委——網格黨支部——單元黨小組基層黨建組織縱向網絡,拓展黨代表工作室、社區大黨委和在職黨員進社區橫向網絡。273個網格共建有黨組織304個。
“7”,即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相融合的7項舉措。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落實《陽泉市城區關于做好2017年城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之實驗街道、實驗社區、實驗部門(單位)、實驗社會組織、實驗駐區單位、實驗業主委員會、實驗物業公司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著力推進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相融合之實驗街道、實驗社區、實驗部門(單位)、實驗社會組織、實驗駐區單位、實驗業主委員會、實驗物業公司7項創建活動。實驗街道方面,上站街道實施“三動五化”發展戰略,打造“幸福集結號”,探索出創新社會治理的“1+2+10+x”模式;下站街道以善治為目標,建成社區六類“溫馨港灣”。實驗社區方面,涌現出了以黨的十八大代表、小陽泉南社區書記、主任楊艷榮個人名字領銜命名的“艷榮工作室”和受中組部表彰的新華東街社區“雙五”工作法。
“x”,即社區黨組織在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各項工作。加強“三基”建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深化共駐共建,推行“契約式管理、項目式服務”模式。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共報到9000余人,認領服務崗位黨員4200余人、參加團隊服務1900余人、結對幫扶1132個、捐款捐物61000余元,認領微心愿3300余個。
聚焦三社聯動 多方參與激發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陽泉市城區以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三社聯動”為載體,推動多方主體積極參與。
夯實社區平臺基礎。加強社區服務標準化建設,全區50個社區均設置了“五中心、三室、兩站”,即:社區公共服務中心、黨員服務中心、居民議事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警務室、人民調解室、計劃生育服務室、衛生服務站、社區康復示范站。以小陽泉南社區、新華東街社區等5個社區為試點,配備專業社工,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區的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圓滿完成第六屆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對新競選社區“兩委”人員,類比公務員考試,嚴把入口關、測試關、面試關、考察關、體檢關、選舉關等“六關”,社區干部隊伍整體結構更趨于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共選舉產生社區“兩委”成員348人,大專以上學歷占到總人數的94.5%,比上一屆提高了13.1%,平均年齡38歲。
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成立陽泉市城區社會組織孵化指導中心,全區登記、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達307個。5個街道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上站街道社區社會組織還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黨委,是陽泉市城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探索與嘗試。推廣項目化運作理念,全區實施運行服務項目近90個,財政扶持項目資金達到225萬元,涉及精準扶貧、青少年成長、孤獨癥訓練、老年人照料及社會融入等內容。
注重發揮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引領作用。引導持證社工牽頭成立陽泉市城區同路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陽泉市城區義家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專業社工機構。舉辦全省首屆以“寄情于社區,躬情于社會”為主題的社工實務大賽,策劃實施“桑榆未晚,樂齡傳情”“孤獨癥語言康復及認知行為訓練”“‘漾泉生機’——社區扶貧支持網絡體系建設”等項目,運用專業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全區持證社工169人,人員比例持續位居全市第一,提前實現了平均每個社區擁有2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目標。同時,連續五年提高社區在職人員崗位報酬,為社區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社區干部隊伍日趨穩定。
實現“三社”有效聯動。以養老服務事業為突破口,投資80余萬元,建設22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開展家政、文化娛樂、康復保健等服務。投資300萬元,建設陽泉市城區老年護理中心,設立床位100余張,打造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引進陽泉市宜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立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愛心一鍵呼、動態健康管理和專業入戶護理服務。養老服務項目占到“三社聯動”服務項目的70%。
興隆街社區“農民工溫馨家園”項目、東溝社區“愛心父母幫教團”項目被民政部《社區》雜志選登,義井街道“愛心手工坊”等3個項目先后入圍第三、四、五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社會創新項目百強。金三角社區成為國家衛計委實施的“新家庭計劃——家庭發展能力建設”項目試點。
聚焦社區協商 居民自治呈現新氣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陽泉市城區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精神,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總體要求,以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為目標,著力構建以五級協商議事廳、六個協商程序、五個協商機制、十條協商路徑為主要內容的“56510”城鄉社區協商陽泉城區模式。
建立五級協商議事廳,搭建城鄉社區協商平臺。“協商議事廳”既是社區民主協商議事的空間場所,也是社區溝通交流、集思廣益、協商民主、統一思想的組織形式。結合城區實際,分別在區級、街道、社區、網格、樓院五個層面建立協商議事廳。每個層級的協商議事廳均組建民主協商理事會,作為城鄉社區協商的常設議事機構。理事會成員組成方式,參照“6+3+x”模式,由各個層級結合實際確定。“6+3+x”模式,即將黨組織代表、居民委員會代表、駐地單位代表、居民小組代表、有一定威望的同志、社會組織等六個類別人士納入到協商主體中,每個類別選舉三名代表參與協商議事,并根據議題需要適時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法律人士參與其中,提高了協商議事的效率。全區共建立區級協商議事廳1個、街道協商議事廳6個、社區協商議事廳50個、網格協商議事廳273個、樓院協商議事廳1321個。
嚴格六個協商程序,步入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嚴格“民事共提、民事共議、民事共決、民事共辦、民事共評、民事共督”等六個協商程序,為社區居委會還權、賦能、歸位。民事共提,即征集需求,梳理議題,提交金點子,形成議案;民事共議,即形成動議、陳述、附議、反對、辯論、表決六步議事規范流程,并將議事廳功能分為主持席、代表席、監督席、發言席、旁聽席、列席席、簽到處等7個功能分區,保證議事協商有效進行;民事共決,即代表投票表決,民主協商達成共識,拿出具體解決方案;民事共辦,即采取一個項目一個實施小組、一項實施一個方案的方法,大家的事大家辦;民事共評,即事前有標準、過程有跟蹤、事后可追溯,通過一事一評一反饋來檢驗成效;民事共督,即成立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堅持問題導向,把居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城鄉社區協商的評判標準。共發放建議議案征集表4614份,召開征詢意見座談會270場。通過媒體征集、網絡平臺征集、電話征集、入戶走訪方式,分別征求意見37條、170條、626條及1990條,參與居民達到12124人次。
創新五個協商機制,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意識。充分利用社區居民會議、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樓院戶代表大會、民主協商日、政社互動面對面等載體,創新應急動員、公眾參與利益調處、社區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程序技術規范、文化感召凝聚等5個城鄉社區協商機制。依據羅伯特議事規則,運用開放空間會議、社區涼亭會議、展望未來論壇等新型會議形式,積極開展對口協商、專題協商、定期協商,形成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共召開街道層面議事協調會22場,有23名政協委員、33名人大代表參與了街道議事協調會;共召開社區層面議事協調會292場、網格層面議事協調會594場、樓院層面議事協調會1065場,總計13426人次參加,其中有38名政協委員、48名人大代表參與。
拓寬十條協商路徑,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拓寬黨建引領、社區會議、政府部門協助、社會組織承接、業主委員會自治、物業公司服務、專業組織實施、駐地單位共建、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居民自己實施等10條城鄉社區協商路徑,突出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紅色引擎作用,厘清基層社會治理權責邊界,駕馭好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三社聯動”,加強基層協商與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社會組織協商制度的有效銜接,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全區共確定日常生活類項目118個、社會安全類項目44個、環境秩序類項目101個、公共服務類項目86個、社區建設類項目66個、黨群工作類項目104個,其中市、區相關部門協調解決實施項目16個,街道層面實施項目20個。
聚焦補齊短板 社區服務實現新突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陽泉市城區深化供給側改革,推進社區減負,加快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步伐,使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深化供給側改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社區供給端和需求端存在的對接距離,面對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社區環境、治安、健身醫療、社區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需求,全面落實省民政廳、省委組織部等10部委聯合出臺的《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活動場所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共爭取項目建設單位建設資金147.42萬元。全區50個社區社區服務活動場所平均面積達到417平方米,22個社區建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推進社區減負。制定《陽泉市城區關于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增效工作的意見》,共厘清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22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30項、依法依規履行監督職責事項4項,明確社區居委會日常出具證明事項12項;取消社區考核評比事項15項,取消社區工作機構24個。
陽泉市城區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試運行。共分可視化大數據、社區公共服務綜合管理云、社區互動指揮、社區治理成果展示4個模塊。以衛計、綜治、低保為突破口,擬選擇2個街道的2個社區優先配備便民服務一體機,全區50個社區全部配備高拍儀、身份證讀卡器,實現公共服務事項“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作,管理全程監控”,讓社區居民享受更方便、更快捷、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努力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
2017年6月,民政部中期評估組對陽泉市城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各項工作進行評估,給予充分肯定、高度評價。評估組認為,山西省民政廳選樹陽泉市城區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這個典型選得非常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強的輻射力,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提供了模板、做出了示范,走在了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前列。
《經濟日報》:三問大數據——看潤澤科技的別樣選擇
伊川縣農機局積極備戰三夏農機生產工作
我市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新增造林10.4萬畝
黃山市好人館設計方案評審會在市美術館舉行
14歲女生不幸患上惡性腫瘤 社會各界為她捐款17萬余元
陽泉城區:新時代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探索
寶馬、豐田同日發布召回公告 共涉及8千余輛汽車
東臺市安豐鎮高定位打造電子信息產業
擦亮“群眾之窗” 提升服務質量 — —港南區打通農村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探秘
省農村信用聯社主任孫開連來菏調研
福州作風建設督查組開展“兩節”期間作風問題集中督查
民革綿陽市委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淮南落實河長制切實保護綠水青山
市農委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昌黎縣荒佃莊鎮:以嘹亮之音唱響農民新時代
周異決主持召開市四屆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
蘇家屯區秸稈禁燒確保“零火點”
新時代新農民:雷州種糧大戶莊為銀
特事特辦!寶雞將從三方面為殘疾孩子提供更好教育
綜合二黨支部組織2017年度黨建工作述職市領導黃力強、于海、于慶偉參加會議副市長牟傲風列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