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極局地30℃需要擔心嗎?
近些天,有關“北極圈附近地區氣溫飆升至30℃以上”的報道廣泛流傳。北京青年報記者正身處北極地區,隨隊采訪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從7月30日雪龍號科考船進入北極圈至今,室外氣溫一直保持在-3℃左右,并未發生氣溫異常上升的現象。針對上述報道談到的情況,北青報記者采訪了雪龍號隨隊科學家。
氣溫異常與氣候變化概念不同
“由天氣原因引起的氣溫異常,與通常意義的全球變暖并非一個概念。”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氣象首席預報員宋曉姜說,天氣觀測是一天或幾天范圍內“小尺度”的事,而氣候的衡量尺度要大很多,二者沒有必然聯系。“舉個例子,幾年前的冬天,我國北方迎來過一次‘boss級寒潮’,致華北地區大幅度降溫。但這只是天氣尺度上的異常降溫。降溫持續幾天或十幾天,并不意味著我國北方的氣候就由此變得更冷。事實上,對比幾年來我國冬季的平均氣溫,整體是變暖的趨勢。”
所謂天氣異常,是用當地以往的數據作對比,如果把氣溫、降水和風都算上,天氣異常的現象并不罕見。如,“上海大年初一氣溫超過20℃”“2008年中國南方凍雨”“北京7·21暴雨”,宋曉姜隨口便舉了幾個大家熟知的天氣異常的例子。具體到“北歐陸地氣溫達到30℃以上”一事,她同樣認為這只是天氣尺度上的異常現象,具有很強的局地性,“可能是受持續的暖高壓影響,這種天氣的成因是很復雜的”。
局地高溫對海冰影響仍需觀察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海冰組組長雷瑞波表示,雖然科學界普遍認同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北極海域海冰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北歐局部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否會直接導致海冰減少還有待觀測和研究。
“要正確看待北歐局地高溫,這里要弄清兩個‘差別’。”雷瑞波告訴記者。第一是局部地區和整個極區的差別,北歐這時出現30℃以上的高溫雖然罕見,但從空間上看,這僅僅是一個局部的特例,和整個北極地區相比它還是太小了。另一個是陸地與海洋甚至與冰區的差別,陸地氣溫相對更容易波動。
“北冰洋本來就不是北極地區夏季最熱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區或大海上,太陽即便再猛烈,冰融化、海水蒸發都會吸收大量的熱,相當于是一個升溫的緩沖,其溫度變化會相對平緩。夏季海冰消融,吸收太陽輻射和熱能,可緩解夏季北冰洋地區的升溫。冬季海冰‘生長’,釋放熱能,可緩解冬季北冰洋地區的降溫。” 雷瑞波說。
北極2040年無冰是預測的均值
“近40年來,北極海冰快速減退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雷瑞波坦言,截至7月31日,今年北冰洋海冰的覆蓋范圍已達到1979年以來的第四低值。“北冰洋海冰覆蓋范圍最小值出現在2012年9月,今年會不會繼續消融至歷史新低,還要看未來一個月的天氣。”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我國今年初首次發布的北極白皮書中提到,有科學家預測2040年北極或將無冰。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嚴峻?
“國際上很多研究機構都會做氣候數值模式,但對比全世界這些模式對北極海冰的模擬結果會發現,有的模式在預測海冰的某一方面比較準確,有的模式在預測海冰的其他方面比較準確。總而言之,世界上還沒有哪家的模式是絕對準確的。”雷瑞波說,而在幾個誤差相對小的模式里取一個平均值,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2040年至2060年間,北極地區可能會出現相對無冰的情況。
如何理解“相對無冰”?雷瑞波說,科學家設定了一個最小值,即假設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100萬平方公里以下,就認為北極相對無冰。“如果我們把所有模式都算進來取平均值,其預測結果的范圍會更大,最早的2030年就沒有冰了,最晚的到2100年還會有冰”。
為何不同機構做出的預測差異會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北極海冰的觀測不夠、了解不夠。雷瑞波稱,我們現在研究北極參考的數據,多數還來自于北冰洋沿岸國家氣象站,但往更中心的地區則沒有氣象站。“北極氣候變化的復雜性正體現出我們對它了解的薄弱,以及更大程度關注北極地區的必要性。”
我國的霧霾或與北極環境有關
北冰洋海冰的減少除了會給北極生態系統帶來威脅,還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地區,中國也包括在其中。
“海冰減少會影響到西風帶的強弱,而西風帶在極區和中緯度地區之間充當了屏障作用。西風帶強的話,寒流就較難從極區進入中緯度地區,反之就更容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如2008年中國南方的凍雨天氣,以及近年來北美、北歐地區的暴雪等災害性天氣。”雷瑞波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我國北方冬季的霧霾或許和北極也脫不開關系。雷瑞波說,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極的氣候變化可能影響到我國華北地區冬季的風。對于我國北方每到冬天都會面臨的霧霾問題,風至關重要,如果風小,霧霾便不容易被驅散。“該項研究指出,2013年北京霧霾之所以嚴重,就是因為當年冬天的北風較弱,而當年的北風之所以弱,和北極的環境變化、大氣形態是有關的”。
此外,針對媒體報道中“北極熊或因海冰消融滅絕”的說法,雷瑞波不置可否。
“海冰的減少確實會影響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總量,影響大型哺乳動物的生存環境,北極熊或因此失去捕食場所。但這個過程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北極熊在這個過程中并非沒可能找到適應新環境的辦法。”不過他也坦言,北極熊現在的生存狀態的確不容樂觀。“北極熊難于觀測和跟蹤,我們對其的研究多來自原住民的記載。對比這些記載,現在的北極熊體型偏瘦,還出現了吃同類甚至餓死的狀況。”
面對有可能的變化和挑戰,雷瑞波認為,“我們只有對北極進行全面、深入的觀測和了解,才能為預測和應對提供科學支撐”。
文/本報記者 李巖
責任編輯:張義凌
市交通委排查在建交通工程情況
我市全面整改主城區涉氣企業(點位)
高川深入到困難老黨員、貧困戶家中送溫暖
市交警支隊一周累計查處闖紅燈1000 余起
趙國泰將軍故居將修繕
北極圈現30℃高溫需要擔心嗎?科學家:僅是特例
31日永華大街部分燃氣用戶停氣
我市組織收聽收看生態環境部2018-2019年
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啟動會暨強化督查人員培訓視頻會?陳平在廊坊分會場作經驗交流發言
市教體局扎實開展歲末年初學校安全工作大檢查
@重慶妹子,這份九價HPV疫苗成功預約攻略請收好
【政府辦】城中區領導深入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調研走訪
石家莊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預計2019年試運營
喜訊!龍安區新增兩家國家級旅游景區
假扮醫生護士引誘患者有人花萬元做了沒必要的手術
潮南區部署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工作
龐國梅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 大力學習弘揚踐行“紅船精神” 努力開創新時代云浮改革發展新局面
今年再建10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2020年前將建至少200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8年來,杭州共有727名殘疾人拿到駕照
恩施州城市民開啟年貨買買買模式
十五屆省運會我市代表團載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