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古琴向來便以其獨特的“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而被奉為“琴棋書畫”四大雅事之首。
在舟山,有這么一位古琴“發燒友”,他醉心傳統藝術,深耕文藝理論研究,平時常撫弦自娛,有客來訪,談興一發,長撫一曲,有時還高歌佐之,儒雅隱逸如是。
他說,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與精神。“重新恢復中國人原有的音樂思維,用優美的傳統古琴音樂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為之奮斗的事業。
他就是浙派古琴名家、民盟舟山市委會文藝支部盟員王政。
琴棋書畫琴為首,古韻古聲古琴中
3月14日晚6時30分,新城怡島路緣來茶道館。
這是一間幽雅沉靜的茶館,室內擺設古色古香。一張長長的實木茶桌上,幾個青花色茶杯,如古琴上的十三徽般排將開去。與茶桌相鄰的就是琴臺。夜幕降臨,好風雅者陸續而至,一場古琴雅集開始了。
雅集,是古代文人墨客活動的一種稱謂。彈琴吟詩、喝酒作畫,王羲之就是在與好友雅集時創作出了《蘭亭集序》。
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鄔浙雷的一曲《岳陽三醉》,讓人如癡如醉。“當年,呂洞賓想度化眾生,來到了岳陽樓……”王政在旁輔以闡釋,或談特點,或言掌故,這已經成為古琴雅集上不可或缺的“佐味”。
他說:“彈古琴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調適自己的情緒。未悅耳,先悅心。 ”
館主祝紅瑛是王政的第一批古琴學生,因為喜歡琴、茶,舍棄了旅行社的工作,辦起了茶館,以方便琴友們來找她彈琴。學琴這些年,她曾先后6次背琴出國,在不同場合為外國人彈奏。“反響特別好,好幾次熱淚盈眶,我深感,這輩子與古琴分不開了,要讓古琴走向世界。 ”她說。
為古琴著迷的,還有90后四川姑娘蒲亞。她是重慶“斫樂府·古琴社”的一名志愿者,一次機緣巧合,結識了當時前往重慶交流古琴文化的王政,并為他的琴聲、琴藝所折服,特地從重慶飛到舟山,租了房子,潛心跟王政學習古琴。“王老師是我見過的所有古琴家里琴德最好的。他的雅集,智慧、隨性、貼近內心,我想把這樣一種古琴雅集的形式推廣到重慶。 ”她說。
像蒲亞這樣從外地來的學生不在少數。“來自江西的玄隱,為學琴在舟山租了半年房子。最近,在寧波上大學的兩個北方女孩也與我聯系,想來學琴。”王政預測,今后,這樣的人會更多。
“古人不可見,古人琴可彈。彈為古曲聲,如與古人言。 ”撫琴讓王嗣杰的生活充滿古風和韻味,他覺得,人與琴是互通的:當琴聲歡愉時,人也感覺舒適通暢;當琴聲激昂時,人也感覺血脈僨張;當琴聲嗚咽時,人也陷入憂傷之中。借助琴音抒情遣懷,讓他在世事紛擾中感受到別樣的清幽。
當然,要想真正體會古琴的美好,還要聽曲。王嗣杰在現場彈奏了《洞庭秋思》《采真游》等多首古曲,其中一曲《流水》,令多名聽者動容。一些被琴音感動的琴友,紛紛坐到古琴前,撫弄琴弦,靜聽知音。
興之所至,王政邊彈琴邊唱起古人的詩歌《慨古吟》。鬧市中,聆聽古琴悠悠。撫琴、品茗,古人最鐘愛的兩件雅事,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一樣能激起意蘊悠長的漣漪……
一見鐘“琴”,為“琴”立業
“我初遇古琴,似已神交了三生三世。 ”王政從小愛好文藝,學過不少中西樂器,第一次見到古琴,是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
劇中,林黛玉在瀟湘館的竹林中優雅地彈奏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發出的深沉的散音、輕靈的泛音和變化多端的走手音,深深地嵌入王政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立即決定拜師學藝。
拜師的過程并不順利,那時古琴幾近失傳,有“音樂化石”之稱,在舟山找不到會彈古琴的老師。 1984年夏天,王政聯系上了身在杭州的“江南簫王”宋景濂,在他的引薦下拜師當代浙派古琴宗師徐匡華,也就是后來在張藝謀影片《英雄》中飾演盲琴師的那位老藝術家。隨后,又跟宋景濂學習洞簫和江南絲竹音樂。在兩位大師的引導下,他走入了中國古典音樂的最經典領域。
至今,王政的琴齡已有30余年,從學琴到2010年開設琴館授徒,中間隔了20多年,是什么原因讓他遲遲不肯收徒?
其間,不斷有朋友上門,勸他出來教琴,但都被拒絕。“很多人就奇怪,為什么有這樣的專長卻長期不利用起來? ”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那份執著,王政說,那段時間,他潛心鉆研中國傳統文化及美學、文藝理論,寫了不少文章,發表在國家級文化研究刊物。藝術理論研究花掉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他也就沒有心力去教琴了。直到恩師徐匡華駕鶴西行,他才改變初衷。
2007年2月13日,徐匡華因病去世。在老師的追悼會上,悲痛之余的王政在心中鄭重地告誡自己:“老師走了,繼承與弘揚古琴文化的任務,我應當承當下來。 ”
2009年,花了近一年時間,他在普陀山幾位法師和俗家弟子的幫助下,編寫了教材《雙泉琴譜》。 2010年底,他從單位停薪留職,全身心投入到弘揚古琴文化的工作中。
談琴:“非樂器也,乃道器也。 ”
古語有云:“琴者,非樂器也,乃道器也。 ”何謂道器?
王政說,在古代,人們彈琴基本上是為了“修身養性”,作為古代文人四大修養“琴棋書畫”之首,古琴更多是作為國民的教育工具,而非商業藝術表演的樂器,這也是古琴為什么能在傳統社會里超越一切音樂藝術品種而獲得尊貴地位的原因。
他編的古琴教材《雙泉琴譜》,與當今的其他古琴教材有本質的不同:不去“發展”古琴藝術,培養職業“古琴演奏家”,而是努力挖掘古人琴學中深邃的音樂智慧,揭示古人彈琴理念及實踐方式,恢復中國傳統音樂思維,在彈琴中獲“懷古之幽思”的樂趣。
翻開這本琴譜,記者看到,里面沒有練習曲,不用五線譜或簡譜固定琴曲旋律節奏,在介紹古琴調弦法后,便從《仙翁操》開始依次學習初級琴曲。“中國人主張‘樂由心生’,是向內求的,音樂旋律節奏在自己心中,胸有成竹才去彈琴,不像西方文化那樣向外求得。”他認為,西方經典音樂采用練習曲練琴,是機械性按譜循聲的“單重思維”,割裂了音樂與個人情感的聯系,難以引發共鳴,使學琴變得枯燥和困難。相比之下,中國古人的音樂思維則是充滿智慧的“雙重思維”,傳統樂譜的“備忘”功能,允許彈琴者對樂譜自由改動,它能使同一種音樂旋律經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和情感,使音樂旋律與彈琴者的個人情感產生自然共鳴,給人帶來快樂,“應該用中國人學音樂的方式,來彈古琴。 ”他說。
幾年實踐下來,王政發現,按這種方式學琴,效率特別高。許多根本不識簡譜甚至從來沒有學過任何樂器的人,在他身邊學了一年之后,都基本掌握了古琴的演奏技巧,能演奏幾首古琴曲,且不少人在學琴后更加熱愛傳統文化,會積極組織和參加古琴雅集,在性情陶冶、性格改善以及生活幸福感提升方面,都有可喜的變化。
如今,他的學生中,既有私企老板,又有公務員、醫生、教師、文藝工作者等,涉及各行各業。早年,普陀山雙泉禪院監院智宗法師邀王政至普陀山教僧人學琴,王政慨然應允,連續四五年每周末去普陀山,培養了不少釋家琴手。
“我的理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古琴教學法。 ”
“其實,教古琴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我的目的在于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古琴只是一個載體而已。 ”他說,古琴文化的背景與“四書五經”息息相關,古琴里很多理念從傳統文化中來,核心就是儒釋道的經典,不懂傳統文化的經典,便很難理解古琴文化。“彈古琴之難,并不難在演奏技巧,而是難在其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這也就是所謂的‘德成于上,藝成于下’。 ”他常在古琴課上與學生在練曲之余,酣暢淋漓地談論傳統文化,討論儒釋道,對比東西方文化。
為保持古琴文化的純粹性,他還以各種方式積極傳播古琴藝術。
今年1月27日,“浙派古琴名家王政·古琴學堂”在上海浦東川沙古鎮老祖禪堂正式揭牌。該學堂計劃組織古琴愛好者對古琴音樂進行研究,發掘和傳承南宋浙派古琴藝術,促進古琴藝術繼承、保護、傳播、發展,開展講學、雅集、展演等活動。“上海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音樂大師云集,藝術氛圍濃厚,又與國際接軌,到上海傳播浙派古琴,意義非同小可。 ”王政說,古琴學堂成立后,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但無論如何,古琴藝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項目,在中國發展傳承了3000余年,在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要關頭,在傳統文化回歸與興盛的今天,古琴作為傳統高雅樂器的重要品類,可以為中國人民的文化需求服務,它的復興意義重大,自己有義務也樂于傳承古琴文化。
他欣賞宋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說:“能把古人的傳統琴學研究出來,弘揚開去,不也是在做‘為往圣繼絕學’的事嗎? ” 【作者】汪超群
太和縣召開產業扶貧現場會
讓利民新信號釋放時代光彩
市工商局實施“雙隨機”抽查工作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政協瀘縣第十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隆重開幕
【擴散】微信兼職詐騙在亳州出現了 一定要提高警覺!
王政
濱州市獲多項全國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
黃山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系統使用培訓正式啟動
徐水市場監管局加大煤炭檢查站檢查力度
無償獻血,海鹽縣理工師生共度特殊“雙12”
吉林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四平市交辦第九批信訪件34件
陳冰冰在市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
市食藥局約談抽檢不合格食品生產企業
龍文區致力形成禁毒嚴打高壓態勢
黨建引領聚民心 服務民生促發展
太原持續推進文明交通綜合治理小街小巷仍是重點
“津門工匠”周忠軍:匠心不改的“倔老周”
副市長王冬林到滎經縣牛背山鎮檢查指導地災治理工作
永吉縣僑聯召開2017年度工作總結會議
我市五部門聯合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