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政府齊搭臺 鄉賢唱戲聚人心
新鄉賢引領渝水新風尚
鄧毅達和他的愛心團。
改革開放四十年,一大批敢于追夢、敢于奮斗的開拓者為著創造美好生活和實現人生價值,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逐波前行。他們有的在城市打拼,有的在基層扎根,盡管環境不同,使命不一,但一輪明月望鄉愁的初心卻從未改變。
在渝水區就有一批這樣的奮斗者——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扎實工作的基層干部、品格高尚的道德模范和反哺家鄉的渝郎代表。他們正是鄰里鄉親心目中德高望重的新時代渝水新鄉賢。他們生于茲,長于茲,奮力開創進取、大展宏圖之際,不忘奉獻渝水人民,積極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弘揚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渝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起于改革,勇立潮頭樹標桿
正如英國作家狄更斯曾經所發出的感慨:“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正是我們國家與人民的黃金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渝水人砥礪前行,緊握奮斗之槳,高揚奮斗之帆,勇立潮頭踏浪行。
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企業干部的余德安,1970年至1985年,他先后在分宜鋼鐵廠、新余冶金機械修造廠擔任電影放映員。期間他勤學苦干,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政治修養,于1985年5月光榮入黨。退休后他不忘發揮余熱,受邀擔任新鋼街道關工委副主任,成為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百姓宣講團、市關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成員之一,先后榮獲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全省離退休老干部“正能量之星”、全省優秀報告員、新余市2017年“新余有愛”年度人物等榮譽。繁忙的宣講中余德安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機遇難得,人生幸事;雖苦猶榮,樂在其中!”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渝水新鄉賢通過自己的奮斗為群眾做榜樣,事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乎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但他們的汗水正是滋養這片土地最好的養料。
王喜忠(中)與居民交流。
王喜忠,十年如一日扎根社區,穿梭于千百條小巷,以社區為家庭,視居民為家人,用大愛詮釋“新余好人”。2005年10月,他所在的江西電工廠因為效益不好遭遇破產,電工廠改制成電工廠社區。按照組織安排,他由電工廠一名中層干部轉變成為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成立伊始的電工廠社區一窮二白,八九百人下崗失業問題、小區臟亂差問題困擾著他,但他并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在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14 年當中,他敢于擔當,盡職盡責,扎實工作,在找準社區工作方向的同時,努力尋找適合社區對路的工作思路,提高社區生活品質。王喜忠和他帶領的電工廠社區可以說是一塊金字招牌,在14年的時間里,王喜忠所獲的榮譽達120多項,其中全國性的榮譽就有9項之多,電工廠社區也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示范社區、全國科普示范社區等22個國字頭榮譽稱號,還有市、區、街道辦頒發的380余個光榮獎證。
改革開放仍在繼續,青年一代將成為中流砥柱,完成一代人的接力。1994年,沈建軍父親所在的國有企業改制,作為改革開放的前行者,其公司經營得有模有樣,但是傳統工藝技術改進停滯不前給拓展市場帶來了困難。2007年,24歲的沈建軍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到渝水區人和鄉傳承家業。他憑著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在傳統工藝上進行科技改良,從父輩的手中拿下接力棒,帶領新余市南方硅灰石有限公司進軍國際前沿,打開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大門,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繼承者。如今的沈建軍不僅僅是一名優秀的企業家,還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國家級專家。今年4月,在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上,沈建軍當選為中國非金屬礦專家委員會專家,是所有專家中唯一的80后。6月,沈建軍又當選國家非金屬礦產品及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助于桑梓,不忘根本蔭鄉親
眾所周知,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往往單向從農村流入城市,造成一些農村嚴重“失血”甚至于“貧血”,制約了農村農業發展。鄉村文明鄉風,誰來培育和涵養?鄉村治理和精準扶貧,誰來帶頭和實施?
無疑,基層干部是沖鋒在前的建設生力軍。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而新鄉賢則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成為了連接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可以說,渝水新鄉賢在鄉村中樹立了榜樣,引領了艱苦奮斗的價值觀,破除了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帶動著渝水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為再創渝水新輝煌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
鵠山鄉桐村村村委會主任簡國順被稱為桐村頤養之家入家老人們的“菜籃子”。“四年了,他一直為頤養之家義務買菜。”鵠山鄉副鄉長廖珊珊深有感觸地說,“簡國順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村委會干部。他的事原本就比較多,還堅持趕早集,利用天剛亮的時間到菜市場買菜。”關于菜品,最有發言權的自然是頤養之家的老人們,簡國順帶回的菜都是精心挑選的,不少菜還沾著露珠。在與老人們的攀談中,老人們對他贊不絕口。
拆“三房”、建“三園”工作,渝水新鄉賢發揮出重要作用。新溪鄉城頭村黨總支書記劉根根每天天不亮就出門,晚上月亮高懸才回到家。每到一戶,他都細致講解政策,耐心了解村民需求。他還帶頭拆除自家嶄新的圍墻,為村民樹立了榜樣。珠珊鎮石山村人李榮杰卸下榮勝建筑公司董事長一職,接任家鄉黨總支書記,在拆“三房”、建“三園”前期,走村入戶、詳細摸查,制定石山規劃新方案,修路、修溝渠、改水改廁、村莊綠化工程說干就干。
黨的十九大首次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并且首次寫入了《黨章》。“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在鵠山鄉上塘村委湖塘村,村里很多房屋閑置。2017年,何小勇回到老家,看到家鄉這么多的“空心房”,不禁感嘆不已。為了留住鄉愁,把村里的自然資源和充滿兒時記憶的“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結合家鄉拆“三房”建“三園”的契機,何小勇主動找到村委,談了自己發展民俗經濟的想法,得到了村委的高度認同。于是,他經常往返新余和上海兩地,利用自己專長義務設計方案,光效果圖就出了厚厚一摞。如今,上塘村委利用湖塘村屬于拆“三房”范圍的49間土坯房和空心房,重新設計改造為民宿,同時注重挖掘當地的人文特色,建設村史館,傳承和發揚好歷史文化。目前,幾家企業與上塘村達成初步協議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大力培育和開發鄉村豆腐、糯米酒、米餅、手工米粉制作、開心農場等體驗經濟。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解決貧困戶就業,還能促進村民增收,有力地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共享共利。
沈建軍率隊走訪敬老院。
“沈建軍不僅帶領公司創新取得新成績,更不忘回饋社會。”人和鄉黨委副書記付建軍介紹說。沈建軍在人和鄉出資近300萬元進行鄉村公路建設,捐助近50萬元給當地中小學校用于改善教學條件。沈建軍為人和鄉建設添磚加瓦的善舉,贏得了鄉民的交口稱贊。此外,沈建軍還積極響應產業扶貧項目號召,為人和鄉解決40名農民工就業,年均收入達50000元。為增加對貧困戶的造血功能,采用“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將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入股產業項目的本金,確保實現穩定收益。人和鄉政府入股南方硅灰石公司產業扶貧項目資金57.6萬元,年度分紅不低于10%,分紅金額統一發放給貧困戶,扶助的貧困戶為110戶,扶貧人數達192人。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渝水新鄉賢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歇,不僅僅是何小勇、沈建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支持家鄉建設發展,共同譜寫鄉村振興的時代華章,還有一些退休干部也發揮自身的余熱,運用深厚的文化和知識力量引導人民群眾,教育群眾積極投入新時代建設。
余德安在制作宣講教具。
余德安自2009年退休以來,不忘黨的培養,開始宣講之路。翻開他的宣講登記本,清清楚楚記載著這么一行行數字:從2009年8月27日,在新鋼街道辦會議室對機關工作人員講第一課“愛國主義暨形勢任務教育”,到2018年6月1日在新鋼街道辦含笑社區講“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長征路”這一課,已累計宣講281場,聽眾達80668人次。作為一名退休干部,他堅持離崗不離黨、離職不離學、退休不褪色,將黨的政策方針在基層群眾中播下思想的種子,被群眾贊為“金牌宣講員”。
電工廠社區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區“好人工作室”,讓新余好人正能量在全社區輻射、傳播。身為社區的黨委書記,王喜忠這個強勁的“火車頭”不斷帶領“好人社區”奔速前行。在社區注重宣傳工作,設立社區廣播站、社區日報、社區網站、社區公眾號,將黨的政策宣傳給社區人員,帶領社區人員學理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社區這片土壤,引導社區人員自覺遵守道德公約,提高社區人員的思想道德修養。如今這片肥沃的“好人土壤”成果滿滿,電工廠社區共有69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江西好人榜等好人榜單。僅今年5月,電工廠社區就有3人獲評“新余好人”。
圓夢盛世,旗幟飛揚引鄉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以史為鑒,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要借助傳統“鄉賢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為了不辜負總書記囑托,我區上下互動,凝聚新鄉賢,發展新農村。”渝水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智勇認為,在發揮新鄉賢文化上,黨委政府甘當綠葉陪襯,搭臺引路子,讓新鄉賢唱戲聚人心。
積極培植引鳳還巢的肥壤沃土。渝水區將人文情懷和綠水青山相結合,營造出“鄉土鄉愁喚游子”的氛圍。在拆“三房”建“三園”的過程,改善鄉村“臟亂差”的環境,在給農村帶來新氣象的同時,盡可能保留農村古樸的歷史文化風貌,避免“千村一面”迷失古樸的鄉村韻味,讓一條河、一棵樹、哪怕是村口的一口水井,都能成為游子心中的“鄉愁”。記住鄉愁,當然不是簡單的模仿和還原,更要從鄉土文化中汲取營養,渝水區深入挖掘當地鄉村文化,了解農村中敢挑擔子,愿為鄉親做實事的能人,通過鼓勵、表彰和嘉獎等辦法機制,把新鄉賢找出來。截至今年8月,渝水區共推選出25名新鄉賢。
融合“黨建+商會”,發揮公益團體力量。有了回報家鄉,造福家鄉的氣氛,全方向的渠道是不能少的。傅小冬是水北商會第十五聯絡處處長。作為一名黨員,在今年拆“三房”建“三園”工作中,他開始了短暫的“村官生涯”。在拆“三房”中他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帶頭將自家老舊房屋一次性拆除,同時, 依靠商會這個大集體,傅小冬幫助村民解決自來水問題,治理遭到污染的生活用水。
今年5月,城北辦康盛社區居民胡海兵帶領新余市“一家親”愛心協會所有成員,籌集捐款兩百余萬元,并設立聯絡組,對村里的老人開展精準扶貧。在了解一些老人存在病痛的普遍情況后,胡海兵與協會成員商議,聯合當地一家醫療機構合作舉辦了一次義診活動。
搭乘“渝郎回鄉”發展契機,引導“渝郎”反哺鄉里。渝水區新鄉賢文化不僅重視現有人才培育,也加強在外精英培育,建立內外部精英相互流通建設的機制,形成造血輸血并舉。羅坊鎮的胡三根從小懷揣夢想在外闖蕩,如今苦盡甘來,創建了深圳市贛森集團。他雖然身在深圳,但是心系家鄉建設。在羅坊鎮捐贈頤養之家,修建鄉村公路,為鄉親捐資治病,籌建蔣國珍紀念館,無不留下他的身影。姚圩鎮的鄧毅達有兩個身份,在外是深圳市華育信科教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內是新余市駐深圳辦事處黨委副書記。鄧毅達作為流動黨支部副書記十分關心老鄉在深圳的情況,依托深圳流動黨支部,積極配合姚圩鎮搭建在外黨員鄉賢凝心聚力、回報桑梓的平臺。2018年5月,一個旨在“團結互助、幫急扶困、激勵上進、回報家鄉”的同鄉基金會應運而生,用來支持家鄉建設。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今,渝水區新鄉賢文化蔚然成風,日漸成為推進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個歷史節點,必將有更多的渝水新鄉賢涌現,他們將與渝水人民一道,譜寫人生美麗書卷,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南寧市衛生計生委召開首府南寧迎接國家衛生城復審衛生計生監督工作推進會暨業務培訓班
遂寧市城鄉規劃管理局推進渠河飲用水源取水點集中北移工程管網走向工作
胡仁文:“漁家傲”唱富眾鄉親
福建:“快”車為旅游“提速”
岳西開展衙前河河道內菜地集中鏟除行動
新鄉賢引領渝水新風尚
[武侯區]武侯區專題研究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發展工作
方興湖現“最美花?!?/a>
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楊林興帶隊到合江縣調研
市發改局組織召開LNG高壓天然氣管道安全生產宣講會
全省今年計劃招聘農村特崗教師2400人
中共無錫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舉行
臨邑配齊配強基層監督隊伍 選任846名村紀檢委員
關于黑河市電信普遍服務工程建設項目通過驗收的公示
花溪區清明小長假游客量和旅游收入 同比增長均逾三成
《遂寧市市級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正式出臺
吉林市體育局冬季運動中心舉行夏季一般身體素質測試賽 150余名小運動員接受測試
寶清縣政協視察縣現代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
邵陽縣民政局助91名寒門學子圓大學夢
開展醫學救援實戰演練 確保高效應對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