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年畫村留影
一份來自四川綿竹的邀請函,即將送到蘇州。綿竹有關方面邀請當年參與對口援建的蘇州干部們,在“5.12”十周年之際回到綿竹,看看綿竹這些年的變化。
2008年8月-2010年10月,蘇州的43名援建干部在綿竹度過了令他們終身難忘的兩年。兩年中,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高質量地完成了綿竹市6個鄉鎮的援建任務。
2008年、2009年、2010年,本報記者曾多次走進綿竹,見證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忘我工作,感受他們的“責任與鄉愁”。
本次新聞行動特派采訪組出發前,記者再次與當年的部分援建干部面對面,發現那段援建工作的經歷,已經深深地刻進他們的生命與靈魂。
蘇報融媒特派記者高戩攝影范群
綿竹市孝德鎮
難忘受災群眾搬進新家時的笑臉
何靜清
原蘇州市對口支援綿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揮組副指揮
現任蘇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我做了大半輩子工程,在綿竹度過的兩年最難忘。”何靜清說。
汶川地震發生一個月后,時任蘇州市住建局建筑市場管理處處長的何靜清,以蘇州市建設系統援建大隊副大隊長的身份走進綿竹,為受災群眾搭建過渡安置房。7月初完成搭建工作后返回蘇州。7月26日,何靜清作為蘇州援建先遣隊的成員再次入川;8月6日,蘇州援建指揮組成立,何靜清擔任副指揮,分管工程建設。
壓力山大——這是何靜清在2年多的援建工作期間最深的感受。
壓力一方面來自上級的高要求,更多的來自對受災群眾艱難生活的感同身受。那時,綿竹的孩子們在板房教室里讀書,夏天悶熱,孩子們身上捂出了痱子,冬天陰冷,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看到這些,他的心就像被針扎般的痛。
2008年8月26日,綿竹市孝德鎮中小學重建工程開工。“建筑面積幾萬平方米,外加體育場等配套設施,如此體量的工程,按照常規施工速度,建設周期至少要兩年,”何靜清說,但孩子們期盼的目光迫使他們打破常規,他和項目組決定:一年之內要讓孩子們搬進新校園。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玩命干。為了實現兩年工程一年完工的目標,何靜清拼了,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中午頂著烈日在工地上指揮,晚上和項目組開會研究討論,以致當地的建筑工人覺得蘇州人很奇怪:他們中午不睡覺,晚上愛開會……
2009年5月9日,兩年工程一年完工的目標提前實現,一座“川蘇合璧”風格、功能齊全、能抗地震8度破壞的孝德中小學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兩年的高強度援建工作和四川潮濕多雨的氣候,讓何靜清落下了風濕的毛病,至今,他的右臂在陰雨天還會酸痛。
“但我也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始終對人民群眾懷有一種樸素的感情,做任何事都要全身心投入。”何靜清說,在現在的崗位上,他有著和當年援建綿竹時一樣的緊迫感,當年,“綿竹受災群眾期盼新家園盡快建成,現在,蘇州住房條件困難的群眾期盼著早日搬進新居。”
何靜清回蘇州工作已經8年了,但當年綿竹受災群眾在拿到新居鑰匙時綻放的笑容還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在蘇州,保障房交付使用時,我也看到了“同樣的笑容。”
孝德鎮年畫村
在綿竹,我做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姜超
原蘇州市對口支援綿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揮組副指揮
現任蘇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調研員
愛攝影的姜超,8年前從綿竹帶回來一個移動硬盤,里面裝滿了他在援建工作期間拍攝的照片,直到現在,他還會經常翻看這些照片。
他看得最多的,是綿竹市孝德鎮射箭臺村的照片——即便在綿竹當地,知道“射箭臺村”的人也不是很多,但這個村的另一個名字“年畫村”,在綿竹乃至整個四川省都赫赫有名。姜超以為,“年畫村”是他一生中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那是我剛到綿竹不久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射箭臺村很多房屋的墻上畫著傳統年畫圖案,就拍了幾張照片。”后來,他遇到了綿竹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談起了射箭臺村的年畫,對方告訴他,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傳統年畫之一,而孝德鎮射箭臺村,聚集了以陳興才為代表的一批年畫藝人。
姜超回憶說,當時綿竹共有30多家年畫作坊,規模普遍很小,而且從業者分散在綿竹市區、孝德鎮及周邊村里,彼此之間互不往來,“2005年,蘇州市開始推進‘一鎮一品’特色產業工作,我在去綿竹搞援建之前主要從事這項工作。看到射箭臺村的年畫,我突然產生靈感:能不能把綿竹的年畫作坊集中起來,在孝德鎮打造一個年畫產業基地?”
姜超的想法得到了蘇州援建工作指揮組的一致贊同,上級也同意從援建資金中拿出2000萬
元打造綿竹年畫產業基地。
“然而,作為當地年畫權威的陳興才一開始極力反對打造產業基地,而他的態度足以影響整個綿竹年畫界。”姜超說,陳興才之所以反對打造年畫基地,是擔心年畫作坊集中在一起會影響他家產品的銷售。于是,姜超開始設想給陳興才“洗腦”。姜超第一次登門拜訪,陳興才態度冷淡,一言不發,自顧自地畫他的年畫,仿佛姜超不存在,但姜超既不氣餒也不惱火,而是坐在畫室里靜靜地看陳興才作畫,同時找機會和他的孫子陳強交流,向他灌輸產業集聚發展的理念。第二天,姜超又上門了,還是靜靜地看陳興才作畫,找機會和陳強交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陳興才被姜超的赤誠打動了,他緩和了態度,開始和姜超交流年畫產業基地的規劃,并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具體設計提供建議。
2010年,一個集村民聚居點、年畫產業基地、鄉村旅游特色區等功能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式建成。不久之后,這里被綿竹市正式命名為“年畫村”。
目前的年畫村,已經成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農文旅”有機融合的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8萬元——這一切,超乎姜超的意料,卻又似乎在他的預料之中。
經歷了生死,方才明白人生價值所在
周福勇
原蘇州市對口支援綿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揮組辦公室主任
現任吳中區區級機關黨工委書記
“每一個在綿竹搞過援建的人,都會被改變。”周福勇說。在綿竹工作的700 多個晝夜中,有兩個日子,周福勇永遠不會忘記——
2008年9月23日,那天下午3點多鐘,綿竹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一場罕見的雷暴降臨,“暴雨傾瀉而下,平均每兩秒就有一個炸雷,震得人耳膜發痛,連大地都在顫抖。”
如此強烈的雷暴,是蘇州所有援建干部都沒有經歷過的,援建指揮部立即通知所有工作人員返回駐地。雷暴和暴雨持續了十幾個小時,山洪和泥石流隨時可能發生。周福勇說,那天夜里,大家都穿好衣服坐在車上,沒有人入睡,心里隱隱感覺到“有可能回不去了”。
另一個日子是2009 年6 月30日。這天凌晨2點,周福勇被一陣劇烈的搖晃震醒,他意識到發生了地震,立即雙手抱頭蜷縮在宿舍的一個角落里,“當時,我們住在一幢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損的危房里。事后得知,這次地震的震級為5.6級,震中就在綿竹,距離我們的住地不到10公里。”
地震發生前,援建指揮長沈國芳恰好返回蘇州參加市里的“七一”活動。地震發生后,前方的援建工作人員給他打電話匯報情況,沈國芳在活動現場作報告時流著眼淚說“我的弟兄們剛剛經歷一場生死考驗……”
還有一個日子,周福勇已經記不清楚了,但這一天發生的一件事同樣令他難忘:一位綿竹老大爺騎著自行車來到援建指揮部,自行車的后座上馱著兩個大口袋,老大爺指名要找沈國芳,沈國芳接待了他,問他有什么事,老大爺說“沒啥事,我也姓沈,和你是本家。這是我自己家種的柚子,送給你們嘗嘗。”沈國芳要付錢,老大爺怎么都不肯收,把柚子放下轉身就走。
從這三件事里,周福勇感悟到:能快快樂樂地生活,踏踏實實地為群眾做些事,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現在,周福勇仍堅持這樣的人生價值觀。
“雙節”旅游預訂迎來高峰路費、住宿費等價格普漲
我市企業獲“火炬杯”創新創業大賽行業總決賽初創組第一名
袁聞聰到通江縣掛聯企業調研
2018泰山國際登山比賽9月7日鳴槍開賽
我省高速公路將實現全程視頻監控
重訪綿竹援建干部:他們改變綿竹,也被綿竹改變
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美環境助民生
特殊的守歲——記春節期間的“白衣天使”
聚焦“五個現代化天津” 建言獻智共話發展
國家部委基層黨支部走進農村共謀鄉村振興
教育讓新區更美麗
2017年廣東年均工資漲了8%左右!掙錢最多的是這些行業
小店區人民防空辦公室學習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憑著一股“牛精神”,他脫貧走向致富路!
“嵊州小吃”,一個店名闖天下
海寧袁花考察團參觀消防教育館 親身體驗滅火
縣人武部部長任職命令大會召開
滿園春色景色新
咬定目標 狠抓整改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媒體組團采訪我市食品藥品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