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消除安全風險,控增量、優存量、提質量 八十七家危化企業退出北京
疏解退出有儲存的危險化學品企業87家,專項整治81處危化品罐區、610處加油站,推動二商集團冷庫等3家外部安全距離不足的企業隱患治理……近年來,市安全監管局嚴控“增量”,做優“存量”,提升“質量”,發力重點行業領域,有效降低了企業風險,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通州60家危化品企業退出
2015年7月,小而多且具有一定高風險的危化品企業退出工作被列為通州區安全監管局2016年的頭號工程。在2016年10月31日前,全區除保障城市運營的油庫、加油站外,60家經營(有儲存)危化品企業需完成退出工作,其中包括44家化工原料經營企業、16家工業氣體經營企業。
過去,通州危化品企業數量一直位列全市的前三甲。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企業是由本地人創建的家庭作坊,少則兩三人,多則上百人,企業規模不大,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從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安全隱患多發。
“為什么是我們搬走?”許多企業不解。
“一開始他們有抵觸情緒,不愿意退或申請延期退,我們就一對一談心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的仍做不通工作。”通州區安全監管局副局長吳寶祥舉例,液化空氣(北京)有限公司系一家經營工業氣體的法資企業,由于經營效益較好,不愿退出。盡管多次找該企業負責人談話,請企業的屬地政府一塊做工作,但還沒成功。為此,該企業負責人甚至找到了市安全監管局。
“政策是一刀切的,全區16家經營工業氣體的危化品企業一視同仁,不可能給一家開小灶。”吳寶祥說,經過歷時近7個月的工作,這家企業最終疏解退出。
6000多萬元鼓勵疏解退出
企業退出后,企業再選址、員工再就業問題也隨之而來。“企業的出路我們也要管。”吳寶祥說,政策確定后,安全監管局主動與河北唐山市曹妃甸開發區、天津市靜海區和武清區等地溝通,組織招商會,為企業進行有效對接。經營化工原料的北京通正萬華商貿有限公司就先后前往曹妃甸、滄州等工業廠區多次考察,最終2016年10月落地天津靜海。
而像通正萬華商貿有限公司一樣,最終落戶津冀等地的企業總共有12家。通過與區人力社保局溝通,安全監管局還組織各類招聘會,提供企業名單,安排相關培訓,幫助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
為了鼓勵企業積極響應疏解退出,市安全監管局還為調整退出的危化品企業設置了6000多萬的獎勵資金,經第三方評估后可兌現資金。
“在不影響城市正常運行、支柱產業的運轉、科研機構的保障前提下,我們一直嚴控‘增量’。”市安全監管局監督管理三處處長孟慶武介紹,從2016年以來,全市共疏解退出有危化儲存的企業87家,其中通州就占了60家。按照計劃,到2017年年底,再退出12家危化品經營企業,2018年全市疏解退出5家。
本市通過關停4座不具備改造能力的油庫,停用30處危化品罐區,注銷6家生產企業的許可證,淘汰了規模小、安全管理水平低,以及落后的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保障了產業結構優化。
與此同時,全市開展了涉氨制冷企業專項整治、油庫自動化改造、加油站貫標改造等5大類專項整治,做優“存量”。目前81處危化品罐區、610座加油站完成改造,到2019年底前全市1010座加油站將全部完成改造。
消除3項市級掛賬隱患
組織隱患排查,提升“質量”,也是全市安生監管重點發力的工作之一。二商集團下屬3家冷庫、燕山石化儲運一廠液化氣總站和中石化沙河油庫被列為市級掛賬安全隱患后,市安全監管局通過深入企業實地調研,指導企業進行隱患整改。
二商集團下屬3家冷庫地處市區,周圍商戶人流密集,但隨著周邊地塊的陸續開發,冷庫逐漸被住宅區所包圍。“冷庫使用的制冷媒介是液氨,液氨一旦泄漏將形成氨氣,通過空氣傳播,將對周邊的老百姓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企業最初很不理解,畢竟企業建設在前,居民區形成在后,隱患的形成并不是企業的責任。”孟慶武說,通過請國內知名專家現場診斷、召開協調會、現場調研,取得了企業的支持,最終確定采用其他冷媒來代替高風險的液氨,目前大紅門冷庫已經完成了施工改造,其他兩座冷庫將于春節前后完成施工改造,徹底消除隱患。
此外,燕化儲運廠液化氣總站隱患目前也已經完成治理,通過了驗收。沙河油庫也已完成整改。(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