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昌縣城40公里的大山深處有練使村,該村外練使自然村村口,有一株枝繁葉茂的銀杏樹,銀杏樹掩映著一座老宅——鏡澄埠。
鏡澄埠,始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呈南北走向,是一座改良版的老臺門。在這個老臺門里曾崛起過一個商業傳奇。1929年,一個叫做楊寶墉的人看中了鏡嶺江的通航優勢,變賣家中田產后在練使村買下一片沙灘,砌筑防水壩,建立筏埠頭,并在江邊建起了鏡澄埠。鏡澄埠并不是簡單的交易市場,而更像是現代的商業綜合體。“它是一所集教學、娛樂、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新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楊寶墉建商埠的夢想沒有實現,但他敢于嘗試的精神值得尊敬。近日,我們走進鏡澄埠,去見證曾經的商業傳奇、探尋那個時代的生活印跡。
北門入口處
a 這里曾是交通要津
從新昌城關出發,沿著曲曲折折的農村公路一路向西,其間要經過鏡嶺鎮。出了鏡嶺集鎮后,我們繼續向西行進,鏡嶺江在山的那邊拐了一個大彎后繼續陪著我們前行。
外練使自然村村口,鏡澄埠的灰墻黑瓦在一眾新建的房子中異常顯眼。銀杏樹巨大的陰影投在老宅的北門,大門洞開,黃友銀老人的躺椅就支在老臺門的門樓底下,長長的弄堂透著厚重的年代感。
黃友銀,今年84歲,老家在鏡嶺鎮外婆坑村,“土改”后,他隨著家人一起搬進了鏡澄埠。“當時一共有5戶人家10多個人一起搬進來的。”老人說,那時這里是當地最好的房子。
相比當時還十分封閉的外婆坑村,練使村可算是繁華之地,不但商業興盛,而且有歷史底蘊。據新昌文史專家唐佳文說,練使村系宋代古村,當時有一個叫戴質的人,跟著岳家軍平楊泰亂,授青州團練使,死后葬在這里,村子就叫練使村。練使村由外練使、里練使組成。
據了解,古時,練使村是交通要津。陸路,它有直通天臺、東陽等地的古道;水上,有竹筏可沿鏡嶺江、澄潭江直通嵊州。當地山民將煙葉、茶葉、藥材等土特產聚集到此地出售,外商又將食鹽、布匹等日用品販運往此地供應山民,村里往來客商不斷,很是熱鬧。
“以前都是靠竹筏、木筏運送東西去澄潭、嵊州。”黃友銀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東陽、天臺、磐安等地的人們沿著古道來到練使村,然后再通過竹筏將茶葉、木板等貨物運往嵊州。老人說,最多的時候村里一共有30多位撐排工,水上運輸繁忙由此可見一斑。
黃友銀老人就曾當過兩三年撐排工,沿著練使村往嵊州販過木材:先將樹木鋸成木板,然后拼接成4米左右的木排,其它木板就放在木排上,他帶著它們順水而下,到嵊州后將木板拆開賣錢,他再沿著山路走回鏡澄埠。“一次差不多能運四五千斤木材。”黃友銀說,當時水上運輸的運力是陸路無法比擬的。
b 楊寶墉的商業夢想
練使江上繁忙的景象很快引起了回山人楊寶墉的注意。楊寶墉是當時回山一帶的首富。
“我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楊寶墉站在山頂看著練使村,看到這里人很多,就決定來這里建商埠。”71歲的董煥章告訴記者,爬上練使嶺就是回山了,站在山頂就能看清山下的情況。
楊寶墉到底有沒有站在山頂看著山下人來人往的繁忙景象,如今已經無從考證,但1929年,楊寶墉確實帶著家人來到了練使村,并出資購買了一片沙灘,砌筑防水壩,建立筏埠頭,并在江邊建起了鏡澄埠。
鏡澄埠,南北走向,中軸線上設門樓前后兩幢,北門樓為三層高樓,二樓置戲臺,供做戲與集會所用,三樓設教室用于辦學。北門樓北側立面包檐砌筑,拱券磚制門飾上陽刻“鏡澄埠”三字。門樓一樓均有大門,大門一閉,這里就是一個獨立的空間。鏡澄埠內,臨街的兩邊各有19間二層樓房,底層為商鋪,二樓作倉庫和營業者住宿之用。
為表自己永久經營商埠的決心,楊寶墉變賣了家中所有田產,又在鏡澄埠附近建了一座三合院——鏡澄廬,將一家老小全部遷至練使村。可惜的是,十七八年前鏡澄廬毀于一場大火。
村民們說,鏡澄埠剛開業的時候著實熱鬧了一陣子。“聽父輩們說,這里來往的人多,非常熱鬧,時常請戲班唱戲,最久的一次一連唱了十天十夜。”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這一帶的馬路開通,水上運輸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加上筏埠頭毀于一場洪水,鏡澄埠風光不再。“楊寶墉曾在鏡澄埠經營過茶廠,又在埠外開了煉油廠。”董煥章說,雖然楊寶墉做了各種嘗試,但結果并不樂觀。
“雖然楊寶墉在這里并沒有成功,但他探索改變舊社會封閉的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嘗試值得稱道。”新昌縣文管辦副研究館員曹鑫江表示。
c 老人們的臺門情結
北門口二樓的古戲臺
鏡澄埠漸漸老去,楊寶墉的商業野心只留在了這座老臺門里。2002年7月,鏡澄埠被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點。
走進鏡澄埠,記者發現鏡澄埠的建筑格局已經不完整,東側店鋪只剩下4間一弄,剩下的地方都是矮矮的泥墻房子,是大家用來養豬和堆放雜物的。
村民們告訴記者,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因建造石門水庫的需要,緊貼南門樓的15間店鋪被整體拆遷,移到水庫邊重建后作了工地用房。
到了“文革”期間,南北門樓大門上頭的兩幅立體圖畫又被破壞了,至此已經無法看清全貌。不過,北門樓二樓的戲臺還面目可鑒,雕花的橫梁和立柱都還在,但已經無法演出。
“原先一樓的樓面全是排門,拆掉就能做生意,二樓的所有房間是相通的,坐在二樓打開窗子就能看戲。”董煥章老人告訴記者,他記得小時候還曾在北門樓的三樓上過學,后來,村里將學校搬到了鏡澄廬。
黃友銀老人說,最多的時候鏡澄埠里一共住著10多戶人家,所有房子里都住了人,原本相通的二樓也被住戶隔成了各自的房間。從此,南北門樓里的的大門就不再關閉,隨時歡迎其他村民串門、聊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人漸漸走出了老宅。鏡澄埠也在漸漸老去,加上年久失修,瓦片破裂,屋面滲漏,蟲蟻木蜂侵害,整組建筑破殘嚴重。
但住在這里的老人們依然還在堅守,哪家出現漏雨或者樓板蟲蛀嚴重的情況,他們就合力進行小規模的維修,以期盡量延長臺門的生命力。
鏡澄埠外景
本市召開區級預算單位預算執行全覆蓋審計培訓研討會
杭州西湖邊的“櫻花王”走了 現在看到的是新版
黨員示范崗激活群眾文化“一池春水”
浪街“浪”個夠經驗學不停
國際資本投資福建對接會在福州舉行 對接合同項目89個
鏡澄埠:一座老臺門里的商業傳奇
長春市召開“全面加強創城宣傳 扎實營造濃厚氛圍”創城宣傳工作現場會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懸掛紅燈籠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羅湖“兩個率先”開創掃黑除惡“打建結合”良好局面
霾黃色預警
“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園行”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活動從3月26日持續到年底
武漢9部門聯合出擊 “6.18”“雙11”“雙12”將重點監測
車頂超人是拉風還是安全隱患 交管:或處五百以下罰款
晉城:“美麗石末”全民徒步攝影大賽啟動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立法調研 電動自行車管理立法要確保務實管用
一名游客顱外出血 一名老人生命危險
寧鄉市天氣步入“涼爽路線”今明兩日有短時強降水
春節期間12315接到165件消費者投訴
市城鄉規劃局參加“強本領、優環境” 主題學習知識測試活動
我心安處是故鄉 心田終將是心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