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分水鎮富源村是一片紅軍鮮血染過的土地,紅色歷史記憶是屬于該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愛國教育的好教材,更蘊藏著振興村落的良機。近年來,村兩委帶領村民走上“講政治,求發展”之路,原先的蠶桑之村因此實現“紅色轉身”。
今年春季,桐廬首家體驗式紅軍長征主題愛國主義素質教育基地——憶長征紅色素質拓展基地在富源村正式啟動。短短時間內,來此開展紅軍長征主題體驗活動的團隊不少,聯系合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學校很多,至于到此攝影的、觀光的“自駕車一族”人數就更多了。
提到村落的“紅色轉型”,該村的黨委書記王關友激動地說:“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村的發展機遇!”
挖掘紅色歷史記憶 實施“紅色轉型”
據了解,富源村由原富家、老塢、張家塢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里共有1500多人口,這些年曾先后獲得杭州市衛生村、縣先進村、最清潔村、文明村,新農村標兵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15年,富源村成功創建“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村”。
富源村變美了,但如何才能變富呢?
該村兩委班子感覺壓力很大。一直以來,種桑養蠶是該村農民的主業。受土地制約,村里的蠶桑業規模始終做不大,而蠶繭市場的忽冷忽熱,導致村民錢包總“鼓”不起來。村域內雖然有山有水,卻缺乏亮點……這樣的情況下,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抓手又在哪里?
這塊土地上的一段難忘歷史“闖入”了人們的腦海——1934年11月29日,紅十九師3000余人在師長尋淮洲率領下,從淳安梅口出發,過岔口,翻探漢嶺,東向襲擊分水,與前來堵截的國民黨獨立旅王耀武部遭遇。11月30日,紅軍與王耀武部在富家金紫山一帶發生激烈戰斗。紅軍英勇善戰,以少勝多,擺脫了尾追之敵的羈絆,變被動為主動,乘勝進入皖南。但在戰斗中,15名紅軍指戰員光榮犧牲,當地村民偷偷就地掩埋了他們……至今這些紅軍戰士的英魂,仍然留在這方土地上。
村干部們意識到,富源村是一片紅軍鮮血染過的土地,紅色歷史記憶,不僅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愛國教育的好教材,更蘊藏著振興村落的良好發展機遇。
思路一變天地寬。村黨委書記王關友請來分水鎮上的王順慶老師挖掘整理村落的紅色歷史記憶,又帶著黨員干部代表到外地紅色旅游景點考察。見得多了,該村的黨員干部對發展“紅色旅游”信心更足了。
2016年,富源村通過引進杭州禧龍文化有限公司,規劃創建以“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核心、以打造紅色旅游度假村為目標的“富源谷”項目。
在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該村先行啟動規劃建設“桐廬富源村紅色拓展營項目”,由富源村農民之家創業服務社與杭州富鴻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實施。
觀念新天地新 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紅色轉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實施項目需要大面積流轉土地,許多農戶舍不得相伴了幾代人的老桑園,扔不下種桑養蠶的老技術。甚至有人質疑村干部是“瞎折騰”……項目實施過程頻遇難題。
為了促進村民思想觀念轉變,村黨委通過召開大會小會宣傳富源村“紅色發展戰略”,讓每個村民都成為“知情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針對一些“想不通”的農戶,村干部一次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宣傳“紅色規劃”。
村民的思想統一后,富源村正式走上轉型之路。“憶長征”紅色素質拓展基地、憶長征《重走紅軍路》紅色研學體驗活動兩個項目,在這片土地上順利啟動實施。
觀念新,天地新!依托當地紅色資源、借力互聯網經營的鄉村振興之路,富源村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憑借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合作單位每周二、四都發團過來。到這里體驗長征精神的,有白發蒼蒼的老同志,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還有帶著孩子的家長。當他們穿上紅軍服、戴上紅軍帽行走在富源村山水之間時,臉上常常浮現出自豪的神情。
最讓人高興的是,村民觀念轉變了,角色也轉變了。許多過去種桑養蠶的農戶,現在穿上紅軍服成為景點的服務人員。雖然一切都剛剛開始,但紅色旅游帶給他們的收益實實在在:農民流轉土地費每年每畝可得700元,而在景點打工每天可得130元,隨著游客增多,商機也越來越多。
如今該村確定了“一園兩區”發展規劃,即以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園、園林綠化區、糧食與水果采摘功能區為依托,走出一條以三產為主的生態型農業發展道路。未來,富源村村民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紅火!(本站編輯 賈曉蕓摘編)
上思縣開展了以“生命至上 安全發展”為主題的安全生產月咨詢日活動
交通銀行聊城分行多種舉措積極開展“3.15”宣傳
任學鋒到所在黨支部參加專題組織生活會
市委政法委:維護憲法權威做推動憲法的實踐者
昆明近三年新增21所普通高中和優質學位5.8萬個
思路一變天地寬——桐廬富源村“紅色轉型”記
廣府味 時代范 19輛花車華麗亮相
國慶假期哪里天氣最舒服? 看來看去還是杭州
中國平安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署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
懷化有序推進城東污水處理廠、太平溪污水一體化應急處理工程建設
于廣秋參加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
周末到重慶科技館體驗“復活”圓明園 還可3D打印心中“萬園之園”
提前奪冠+沖超成功!梅州輝駿創造了梅州足球歷史
鐵路清明假期運輸方案出臺 鎮江站、南站增開多趟臨客
南湖鎮:聚力打造城鎮管理的“南湖模板”
全市教育為民辦實事項目暨公辦幼兒園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
楊市鎮多部門聯合執法 全力為平安端午節保駕護航
南陽市第十一小學:翰墨寄情遠 師生情誼長
濱海“三叉戟”起飛正當時
"水墨風度"國畫展臨沂美術館開幕 展出作品132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