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新鎮鎮淇門東街村72歲的姚成科曾是一名語文教師,退休后熱心“搶救”家鄉文化。他歷時4年采寫出30余萬字《千年古鎮淇門村》書稿,其內容是對《淇門村志》的很好補充和完善,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退休后熱心“搶救”家鄉文化
初見姚成科,看上去他與莊稼漢并無兩樣。“我也是一個莊稼漢,要說有啥本事可談不上,只是發揮余熱罷了。”姚成科謙遜地說。
1968年,姚成科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初中畢業生成了村里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年輕時他常聽父輩們講述家鄉昔日的輝煌,便對家鄉淇門一帶的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不但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而且根據村里的抗日名將以及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撰寫了《夜襲古狼窩》等戲曲劇本。
“淇門村的歷史故事很多,光靠口口相傳早晚會失傳的,況且村里的很多故事有待進一步考證。”姚成科說,村里的老人們意識到應該想辦法讓家鄉文化傳承下去,“比我年長的老人大多行動不便,大家便推舉我來做此事兒。”
日騎行60公里走訪成常態
萬事開頭難,雖說村里有《淇門村志》,但姚成科深感知識儲備以及手邊材料匱乏,從2014年便開始了“取材之路”。
聽村里老人講述是獲取第一手材料的一種渠道,但和老人們溝通并不是件容易事兒,村民們常看到姚成科蹲在地上拿著筆和本,一邊記錄一邊和老人們比劃著。
姚成科在“搶救”家鄉文化這件事兒上非常執著,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真實情況,他除了在村里做大量調查、花2000余元購置大量書籍外,還走訪了周邊各縣,請教了上千人,想盡辦法印證材料的真實性。
“淇門離延津縣不遠,我了解到‘沙壓胙zu)城’傳說和淇門一帶有關系。”姚成科便一年內4次騎著自行車到延津縣實地走訪,獲得第一手材料。“一趟60公里,一走就是一天,這樣的實地走訪幾乎成了我的‘日常工作’。”姚成科說。
一年用掉上百根筆芯
因為不會用電腦,姚成科只能手寫材料。老伴兒劉秀云說:“老姚都七十多歲的人了,為整理材料,幾乎每天五六點就起床。”
姚成科說,之所以一大早起來寫,是因為早上頭腦最清醒,“不能不服老,現在一天只能寫兩三千字,晚上要想好第二天早上起來寫哪一部分”。在姚成科的書桌上,一頭是堆得滿滿的書和稿子,一頭是他走訪采寫的成捆書稿。這些都是他的寶貝,是走訪中從各個村落里一點點搜集整理出來的。一年來,姚成科已用掉了上百根筆芯。
希望為后人留下一筆財富
就這樣,經過2年半的走訪,又經過1年半的撰寫,幾千頁的初稿經過了3次修改,最終被姚成科整理成30余萬字的書稿。《千年古鎮淇門村》書稿涵蓋了淇門古鎮的由來、景點、歷史名人、教育、農業、文化、今昔變化等十一部分的內容,是對《淇門村志》的很好補充和完善。
“姚老師整理家鄉文化材料這件事兒大家都知道,都很支持他。這不僅是對家鄉文化的記錄和補充,更能讓全村人,尤其是年輕人更好地了解淇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淇門東街村黨支部書記姚成勛表示。
姚成科說,這些工作僅憑他一人之力是無法完成的,里面凝結著大家的心血。好友趙殿有聽說姚成科在“搶救”當地的文化,便送來了《文化新鎮》等書籍。前段時間,書稿整理完成后,他教過的學生提出幫助打印成冊。
“目前,書稿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人提供幫助,一起探究曾經輝煌的千年古鎮。”姚成科說,他打算把書稿印刷成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這些東西作為財富留給后人,讓家鄉的輝煌歷史不斷被傳承下去”。
第三屆“巴山檢魂·尋找最美檢察官”頒獎典禮舉行
常德市社會科學原創文藝作品評審公告
肥鄉政府區長李書平實地調研脫貧攻堅、冬季供暖和散煤清零工作
從“憑票購買”到“刷臉支付”
潮團實務交流協作平臺新春聯誼會在潮州舉行
一年用掉百根筆芯!浚縣語文教師4年寫30余萬字書稿
一位作家心聲:美麗合肥激發靈感 愿寫透大湖名城前世今生
南寧市食品藥品檢驗所開展2018年“3·15”食品安全宣傳進社區活動
息烽縣“三夯實”升級校園安全管控
省人大調研組來莆開展大氣污染 防治立法調研
“個轉企”后可以享受哪些優惠扶持政策?
?《中國醫藥報》頭版頭條報道雁塔區“路長制”監管并配評論文章
戰斗英雄麥賢得重游故里
宿州市糧食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 傳達貫徹市委史翔書記關于糧食安全工作指示精神
興平干部學法律補齊能力“短板”
南充成全省唯一紡織服裝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市機關作風整頓領導小組深入市質監局進行調研指導
為躲人撞樹男司機被困傷勢較重 消防員救出
我市新增公交快線并對11路公交線路進行調整
第一季度我市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4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