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二道區始終堅持“民生為本、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打牢一個基礎、把握兩個抓手、關注三個人群”的“一二三”工作法,全面推進創業就業工作。
一、打牢一個基礎
二道區立足轄區人員情況、商業載體、區位特點,以解決群眾創業就業問題為主線,不斷加強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標準,強化就業基礎能力建設。
建立勞務輸出基地。把轄區內重點企業建成勞務輸出基地,把開發勞務輸出基地、搞好勞務協作、打造勞務品牌作為重點。同時派專人與勞務輸出單位進行現場考察,搜集用工信息,選擇用工多、條件好、待遇有保障的企業進行洽談,建立合作關系,為求職務工者提供更多的單位、更多的工種、更大的區域選擇,基本做到了隨時報名、隨時培訓、隨時輸送、隨時上崗。全年新增充分就業人員12010人。
舉辦各類現場招聘會。積極籌備組織開展“春風行動”、“再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等公益性人力資源專場招聘會,今年累計組織公益性人力資源招聘專場活動15場次,活動期間,共有110余家單位進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達2300個,吸引人員累計5000余人次進場求職。
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隨著二道區“創新驅動、兩業帶動、三區聯動”戰略的深入實施,涌現出大量服務性行業,組織專人對轄區內及周邊區域的個體經營場所進行排查,對符合條件的人員進行政策宣傳,對有貸款愿望的人員進行指導填寫資料,及時與商家聯系溝通,為下崗失業人員挖掘就業崗位,經常性地開展用工洽談會,廣泛宣傳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幫助社區內有創業能力困難家庭,積極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截止今年10月末,共申報小額擔保貸款117件,放貸2350萬元。
二、把握兩個抓手
二道區把促進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堅持把握“兩個抓手”,力促創業就業工作穩步推進。
首先是以“做好政策宣傳”為抓手。二道區大力推進社區顯示屏、微信平臺、手機短信等新媒介宣傳渠道的同時,創新宣傳方式,以“創業就業政策主題宣傳年”為契機,梳理、匯總全區各系統、單位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編印創業就業政策宣傳單,并免費發放,進一步提高了創業政策知曉度。
其次是以“建好服務平臺”為抓手。繼續加強標準化就業服務社區建設,大力開展“SIYB”創業、家政、電商等培訓,減少勞動者創業風險。今年共舉辦各類創業培訓班8期,參訓人員達到500余人。同時依托覆蓋全區的基層創業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解讀、項目選擇、創業指導等一條龍服務。二道區還加強了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建立大學生創業園3個,開設大學生見習基地1家,新建創業孵化基地1個。
三、關注三個人群
二道區采取大力宣傳、積極引導、重點幫扶等措施,密切關注就業困難人員、農民工、下崗職工這三個群體,積極推進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實現了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動態消零的目標任務。
發揮技能培訓促進作用。充分發揮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作用,將就業技能培訓納入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實行按月督查,序時推進。充分發揮社會培訓機構的優勢,不斷挖掘潛力,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同時,二道區著力開展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等地方服務特色培訓,重點打造二道家政、二道護工、二道月嫂等“二道”勞務品牌,特色勞務品牌在區內外受到好評,發展前景較好。
加強就業服務信息化。二道區不斷加強基層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在街(鎮)建立了社區公共事務服務中心,開設服務窗口,開展全方位一站式就業創業服務。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平臺,就業信息網絡不斷向街(鎮)、社區(村)延伸,滾動播放創業就業政策和企業用工信息。
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援助。二道區引導有社會責任感的企事業單位騰出一批適合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保安、保潔、普工等崗位,采取“兩包兩送”的政策措施,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建立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常態機制,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困難群體崗位援助經常化。今年補充招聘公益性崗位75人。
北海市質監局傳達學習2018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和全區質監工作會議精神
省林業廳王章明副廳長一行來金檢查指導三筍坑省級自然保護區創建工作
公安交警部門強力整治貨車改裝超載等違法行為
省科技廳高新處調研龍湖工業園區
地畝補貼和糧補是否可以補?
[二道區]深入實施改革創新 全面助推創業就業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
6支參賽隊秀廚藝
“麻龜”想看海 車陷沙灘險被淹
春耕助耕 翠屏區農林畜牧局青年志愿者在行動
落實主體責任推進問題整改 舉一反三規范土地利用管理 鄒瑾主持召開市政府第41次常務會議
山西省學生棋牌錦標賽10月11日至12日報名
【誠信建設萬里行】今年重慶已有45家企業發布召回公告 累計召回產品140余萬件
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在應縣引發熱議
太和醫院與韓國峨山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郎溪縣扎實創建安徽省質量強縣
國內知名醫院爭相“安家”三亞
廉江市:湛江市縣鄉人大工作培訓班開班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全市政務服務系統舉辦文藝活動
雙牌把車間建在村民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