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早,夷陵區黃柏河畔,三伏天的太陽,烤在身上火辣辣的。
清漂船在黃柏河上犁出層層漣漪,河面粼粼的波光此時無比刺眼,柴油機的轟鳴聲振的耳朵嗡嗡作響,水草的腥味直鉆鼻息……船上的每分鐘都讓記者覺得難以煎熬。
此時的畢家培瞇著眼睛,像雷達一樣,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尋著水草。
畢家培是黃柏河清漂隊隊長,今年已滿63歲,在這條河流上干清漂工作已經14個年頭了。
很快,就發現一片瘋長的水草。畢家培擺正船位,將船前的“籠子口”對準水草,稍壓低籠口,一伸一絞,一條條水草就甩著水花被履帶送到了船艙。
黃柏河,長江一級支流,發源于夷陵區樟村坪鎮,承擔著宜昌200萬人口飲水和100萬畝農田灌溉。
“絕不讓漂浮物漂到長江。”畢家培說,夷陵區是黃柏河匯入長江的最后一段,要守好這“最后一道防線”。
每年7月至9月汛期,黃柏河上漂浮物增多,畢家培比平時更忙碌。
“這艘船是前兩年換的,比我原來的‘1號船’小多了,現在每天就是開著它清漂。”畢家培邊打撈邊介紹。他說的“1號船”叫“夷陵環保1號”,是2004年夷陵區組建黃柏河清漂隊時買的一艘最大的船,當時造價250萬元。
這條畢家培親自參與設計的“夷陵環保1號”,從2004年6月出廠,一直工作到2009年。
“那時候河里垃圾多,尤其是一下大雨發洪水,垃圾、樹枝、雜草什么都有。”畢家培說,印象最深的,是十幾年前,黃柏河曾一度水葫蘆泛濫。從9月下旬開始,船都進不去。他和另外5個同事,吃住都在‘1號船’上,加上十幾條小船,一天要打撈70噸垃圾,前后干了103天,才清理完。
“后來水干凈了,慢慢就用得少了。‘1號船’馬力大,運行成本高,沒必要了。”畢家培說,當時“設計師設計的清漂裝置和裝載機一樣,放下水里去,再從下往上撈起來,速度慢,而且根本不適應黃柏河的情況。
當時黃柏河水藻多,船一下去水藻就只會往兩邊分開了。畢家培堅持改成傳送帶,帶上一個大鏈條的斗子,加上像污水處理廠的格柵,跟挖沙機一樣,不停地往上轉,速度快效果好。
從49歲到63歲,他每天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歲月的痕跡已悄悄爬上他的額頭。
“14年,差不多清理了3萬余噸。”畢家培說得輕描淡寫。談起清漂工作,畢家培稱,夏季和冬季比較辛苦。
冬天溫度低、空氣干燥,江風一吹,刮得人生疼。夏天溫度很高,“敲個雞蛋在船頭上,要不了幾分鐘就煎熟了,甲板溫度能到40-50攝氏度。”畢家培說,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著。因為這項工作事關子孫后代福祉。
“沒人接手,接手我也不放心。” 畢家培告訴記者,清漂隊以前有5人,后來走了兩人,現在只有3人了。他既是隊長又是船長,既是清漂員又是維修員。
“清漂員一般都是臨時工,流動快,基本上能干一兩年都算長的了,我一退就停擺了。”談起退休的事,畢家培有些擔憂起來。
“以前的采沙碼頭,現在都種了樹,你看那邊,全部建成公園了。” 畢家培說,這幾年,各界都非常重視環保,市民環保意識也增強了,我們的工作量也相應減少了。(記者 黃善國 通訊員 邱天星)
選調生宣講團到龍州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跨界思考 開拓視野鐵畫藝術走進高校
平昌縣入圍2018-2020年產油大縣獎勵資金項目縣
小車噴漆變粉車!深圳女車主路旁遮擋號牌被舉報
市政府召開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部署會
畢家培:黃柏河上清漂人
堅持安全發展理念 守住安全生產紅線
關注 | 《盂縣有個崔達道》講述盂縣老新聞工作者的故事
農家書屋為農民“傳經送寶”
楊紹武督查八大公山鎮“走訪慰問貧困戶落實政策送溫暖”活動并走訪
蒿慧杰主持召開 市委書記專題會議
原糧運到“云倉儲” 網上賣糧更便利哈市企業運用規模效應降低農業電商成本
水業集團舉辦名篇朗讀會 伴書香迎“三八”
濂溪區副區長陳典勤到新港鎮江磯村檢查扶貧攻堅工作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 鄧沛然參加會議并作專題報告
志愿康復活動 新年情暖福利院
今年濟南多個市級重點項目有新進展 北湖今春可形成至少50畝水面
河源市區一4歲男孩墜樓 幸得巡警及時救助
宜賓竹企搭上春天列車 打造竹食品全球產業鏈
知道不,家庭中控制對方的零花錢也屬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