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路路中的榕樹。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攝
江濱三路路中的木棉樹。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攝
端州區人民北路開通后,路中三棵榕樹依舊挺立著。西江日報記者吳威豪攝2
人民北路路中三棵榕樹依舊挺立著。 西江日報記者 吳威豪 攝
陽春三月,植樹時節。然而,新苗要種,大樹也要保。近日,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在端州城區新開通或者擴建的道路中央,有不少樹木挺立不倒、隨風擺動。城市道路建設者不挖走、移走它們,相反還采取措施保護它們。據端州區農林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路中樹能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它們是古樹或古樹名木的儲備樹。記者采訪發現,每一棵路中樹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人民北路細葉榕:曾是避暑圣地
端州區人民北路開通后,原本位于道路中段拐彎處的三棵細葉榕樹依舊存在。政府部門為了保護這三棵榕樹,專門設置了花基,為了保障道路通行能力,又征用兩邊更多的土地。這三棵榕樹因此也被稱為“路霸三兄弟”。
“以前,這三棵榕樹像空調,能帶來涼快,陪伴村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夏季。”端州區城西街道下瑤社區居民黎志才告訴記者,今年他73歲了,可是那三棵榕樹中有兩棵的樹齡比他還大。
以前,西側的兩棵榕樹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樹下都很熱鬧。黎志才回憶,白天舉辦慶宴活動在樹下,正常乘涼歇息也在樹下,晚上特別是炎熱夏晚,村民們還是選擇在樹下睡覺。“那時候沒有風扇,每晚有30多人,不分男女,圍在樹下的土地上,有的拿張草席墊底、有的直接睡在石塊上,那真是涼快。”
“東側的那棵榕樹主要是為了遮陽。”黎志才說,當時村里唯一一個取水點是在那棵樹下,村民們都過來取水。人多需要排隊,陰天還可以,炎熱天氣排隊那叫苦。于是,有人提出種植一棵榕樹,用來遮陽。
江濱三路木棉樹:曾是往返“驛站”
端州區江濱路正在擴建改造當中。記者走訪發現,路邊一些樹木已被砍伐或者遷移,而位于江濱三路路中的一棵木棉樹依然挺立著,迎風搖擺。
“木棉開花時火紅奪目、漂亮,既能美化環境,又能吸引人群聚集。”端州區城西街道閱江社區居民伍振光告訴記者,他今年80歲了,可是這棵木棉樹比他還大。
伍振光回憶,從記事起,他就看到有這棵木棉樹。那時候,這棵木棉樹生長在路邊,后來,江濱路擴寬了,木棉樹才變成了路中的“路霸”。以前,因為這里有棵大樹,經過的群眾都會停留歇息。后來,群眾習慣了來這里歇息,無論是路過的、外出務工的、務工歸來的,還是居住在附近特意出來聽八卦的人,都會停留一下。
“這里非常聚人氣,一些表演粵曲、舞蹈的人也喜歡來搞活動。人氣旺的時候,附近村民有些人端著飯碗夾上菜,就跑出來觀看了。吃完菜,有的回家再添、有的吃白飯,直至演出結束。”伍振光說。
龍安路榕樹和梨樹:村口的“地標”
記者在端州區龍安路路口看到,兩側人行道上矗立著兩棵大樹,位于高樓大廈間,格外顯眼。
“這兩棵樹,一棵是榕樹、一棵是梨樹。位于村口位置,是我們村的‘地標樹’。”端州區城西街道下瑤社區南安村小組居民陳先生告訴記者,他今年56歲了,他母親嫁過來的時候,這兩棵樹就存在。這里屬于村口位置,是居民的主要出入口。因為樹大好乘涼,所以經常吸引群眾聚集。“以前,大家有什么事情要談論,到這里來,準會有一番激辯。村民有什么要咨詢的,也會到這里來找人詢問,基本上能有個答案。”
陳先生表示,幾十年過去了,如今人們不需要在這里聚集討論問題,也很少在樹下乘涼,很多事情在變,不變的是路口的樹依然存在。“每次回家,遠遠地看到這兩棵樹,感覺特別親切。因為這里有我的家,有我的回憶。”陳先生感慨地說。
西江日報記者吳威豪
加強環保監測和監督 不斷提升企業環保水平 四川石棉工業園區持續推進園區環保工作
滿載客車高速上拋錨 交警緊急救助護送維修
五通橋區學習貫徹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
微信建群組織麻友“卡五星”賭博獲利,丹江口市兩人被拘
奮力建設主城功能核心區高端產業聚集區宜居宜業示范區
城區新改造道路上一批大樹得以保護下來每棵“霸道樹”背后都有一段情懷
南京上調老軍工老知青老職工社保待遇
西安市交通運輸局西安城投集團召開李永蘭同志先進事跡表彰大會
鹽田區委政法委到海山街道調研基層協管隊伍改革運行情況
鎮江交警發布清明小長假出行提示 清明期間綠色出行更方便
市知識產權局調研東麗區知識產權雙創工作
莽張鎮加強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
“萬元起購”銀行理財來襲 市民投資理財又多新選擇
中山市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設備采購項目招標公告
洪江市開展安全法治知識進校園活動
金盆小學:規范教師行為強化作風建設
各地掀起學習曾翙翔同志先進事跡熱潮
環保部將制定藍天保衛三年作戰計劃
牡丹文化節期間100輛客車應急
農融在南寧會見多家知名企業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