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今年2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在農業綠色開發、水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產地環境與治理等方面進行了制度設計,為江蘇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高質量再添務實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對標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目標任務,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推動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對此,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要下大力氣補齊拉長生態環境這個突出短板,走牢走好江蘇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每一步。
全力以赴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了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江蘇以“生態環境高質量”為目標,以“263”專項行動為突破,以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為保障,聚焦治氣、治水、治土打好三大戰役,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陳杰說,近年來江蘇積極探索符合江蘇特點的系統治水之路,去年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河長制,把加強水污染防治作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水環境質量不降反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治水任務依然繁重。江蘇將繼續開拓創新,大力實施黑臭水體整治、活水暢流工程,通過大建設來盡快改善河湖水環境面貌。”陳杰說,江蘇將力爭每年投入不少于450億,全面加快重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設,按照省政府出臺的生態河湖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河湖生態建設,繼續加大國家確定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水流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河湖流域化管理,努力為全國積累經驗、探路領向,力爭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位于鹽城市的大豐區,生態基礎好,有濕地、岸線、灘涂、海洋等,生態容量高,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最大。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強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科學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75%,林木覆蓋率27.8%,被評為國家生態區、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鎮實現全覆蓋,跨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示范行列。全國人大代表,大豐區委副書記、區長宋勇表示,有良好的基礎未必意味著就能持續,要保護現有環境還要有更強的生態保護意識。
“下一步,我們將牢固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出治氣、治水、治土,舍得把錢拋向空中、撒入水中、埋進土中,打贏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大豐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創造更多的綠色gdp。”宋勇說,大豐會持續實施“藍天工程”,培育壯大新能源、海洋生物、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降低煤炭消費總量,減少化工園區有機揮發物排放,確保pm2.5平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以下。深入實施“碧水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截污控源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飲用水源地、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大力實施“凈土工程”,開展農用地污染狀況詳細調查,摸清底數,有序修復,高標準建設危廢填埋場,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還將建好“一片林”——總面積3000畝的城市森林公園一期上半年建成,年內新建兩個沿海萬畝新林場,爭創國家森林公園(試點),林木覆蓋率達28%以上。
生態優先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好生態環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建設和產業發展作出系統規范,不踩紅線,不越“雷區”。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區區長凌屹表示,通州將著力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嚴把環保準入門檻,嚴守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圍繞生態打造產業鏈,推進生態經濟化、產業綠色化;提檔交通干線、重要節點景觀綠化,打造“點線面”結合的綠色生態空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高新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園區。推廣綠色建筑、新能源汽車等環保產品,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們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來引領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第一是要著眼長遠,在長江沿岸一律不新上化工項目,二是著眼整體,統籌各區域的資源來共抓大保護。”凌屹表示,將著力健全生態治理體系。健全園區、鎮村網格化監管體系,把環境監管向最基層延伸;實施企業排污許可證管理,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差別化環境政策,督促企業把環保責任落到實處;強化環境污染有獎舉報,逐步構建全域覆蓋、全民行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麻建國建議,推動淮海經濟區生態合作發展,加快構建我國綠色發展新增長極。“作為國內最早提出的跨省經濟合作區域,淮海經濟區歷經30多年不斷建設發展,在國家發展總格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這一區域面臨產業結構偏重、跨省際河流眾多河流系統治理難等困境,期待盡早將淮海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強化生態共建,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
麻建國建議,積極推動淮海經濟區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優化分工布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充分整合現有旅游資源,打造淮海經濟區名山大川游、歷史文化游、名人古跡游、紅色文化游等品牌,實現綠色發展和富民增收。支持四省相關城市打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淮海經濟區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交通運輸樞紐、健康醫療服務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產業橫向交流合作和資源共建共享,發揮各地比較優勢,促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綠色經濟成為區域發展新動力。
為美麗江蘇構建制度保障
實現綠色發展,不僅需要先進理念和具體實踐,也需要制度支撐。全國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劉聰表示,只有夯實制度保障,才能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劉聰介紹,江蘇將努力構建礦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管理新模式——加強對開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嚴格要求,促進礦山開采先進技術應用,實現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去年,我省完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不存在有效礦業權。下一步,我省將扎實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各類保護區礦業權清理工作,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以企業為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以行業為主推進全產業鏈綠色發展,以政府為主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科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懷平看來,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應加快相關立法。當前國家推進依法治國理念,污染防治攻堅是黨和人民共同的意愿,相關法律是否能夠支撐這一場“戰役”成為根本。
“比如,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環境保護法》中一些并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條款就需要修訂。現在大家公認環境需要第三方治理,但《環境保護法》中也并未提及,使得這項工作的推進無法可依、難以落地。”劉懷平說,設區市現在已被賦予立法權,應因地制宜,加強生態立法。“當然,污染防治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不僅僅是環保產業的事。政府立法創造條件,排污企業自覺執行,環保產業做好支撐,全社會要上下聯動,共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勝利。”
“水利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陳杰在兩會上就湖泊保護立法提交了提案,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制定《湖泊保護法》,加快太湖等湖泊綜合治理,創新淺水型湖泊生態清淤技術,促進湖泊資源永續利用,同時推動建立太湖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上海浙江等地不斷擴大從太湖取水,江蘇引江濟太工程建設和運行投入壓力加大,需要建立跨省補償機制,合理分攤建設運行費用。”
劉懷平呼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有一定難度,還要加大人才和科技的支撐。廣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應順勢而為,在人才培養和相關研究項目立項上,給予精準扶持和差異化保障,“環保是新興產業,人才和科技創新還在培植期,不僅是國家和院校,產業界在這方面也要有所作為。”
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來延調研
政府送溫暖居民齊點贊
榆林幼兒園女教師與5歲男童打斗 園方:涉事老師已被停職-騰訊網
Give me(咪) five 第5屆咪豆音樂節唱響五一小長假
石門寶峰街道中心學校齊心協力開啟新征程
代表委員熱議“持續攻堅克難 走在發展前列”:生態環境高質量,扎實扮靚“美麗江蘇”
溫州:打黑除惡成效連續六年全省第一
三大平臺讓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找到支點
“百點千人”聯勤執法 整治交通違法行為
陽泉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 每人每月1360元
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第一引擎 江永工業全面提速
南陽市總工會:開展聯誼活動 服務單身青年
廉江市:市領導陳典聰到石角指導打擊鶴地水庫非法抽砂工作
岳麓區博才咸嘉小學開展“玩轉科學、探秘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教育活動
斑馬湖社區以賽促學發揮基層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
長寧縣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司機任性停車造成路面擁堵
金山區心啟航惠民服務社開展“高溫酷暑,你我牽掛”暨老三八紅旗手上門慰問活動
我市2018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啟動
加長版的三伏天正在清倉 今天多云,局地有雷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