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的山,清澈的水,青山倒映在水面上,水也變成翠綠翠綠的了——— 這是記者日前走進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同仁村時見到的青山綠水。
近年來,興安縣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水生態文明建設,采取強化水利綜合整治,嚴格水行政執法,深化體制機制建設等措施,做活“水”文章,打造“生態水利”,優化縣域水生態環境。
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配套 強化水利綜合整治
興安縣境內河流密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38億立方米。如何創建良好水生態、水環境,讓其成為提高群眾獲得感的新增長點?該縣首先從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配套著手,強化水利綜合整治。2017年以來,該縣爭取水利建設資金1.54億元,規劃實施防洪堤及護岸建設23.838公里,維修山塘、堰壩20處,渠道防滲加固44公里,改造渠系附屬建筑物274處,恢復灌溉面積0.1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0畝。
開展河流治理,實施生態護岸建設,增強河道自凈能力,沿河設置親水平臺,供人游玩戲水,推動形成華江千祥、漠川李家灣等一批“山水田園繞城郭,人居美景入畫來”的和諧水環境景觀,促進了當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深化片區規模化節水灌溉建設,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結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完善供水計量設施,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加強水源地保護,對重要水源地建立物理隔離、生物隔離等立體保護體系。同時,為加大古水利工程保護力度,深入挖掘水文化內涵,優化水生態環境,重點實施靈渠文化研究保護展陳、靈渠南渠復航、靈渠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靈渠補水工程以及靈渠公園及水街改造提升等項目建設。舉全縣之力,靈渠先后成功申報第十七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及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近年來,我們以保護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來創建良好水生態。”興安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以來,興安縣先后開展聯合執法3次,執法巡查152次,出動執法人員943人次,車輛203臺次,共查處非法采砂案1起,調處水事糾紛6起,完成水保水資源費收取382.57萬元,投入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體制機制建設 推進農村“改廚改廁”
為完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及水資源保護,深化體制機制建設是該縣采取的又一項有力措施。
一方面該縣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機構及績效考評體制機制,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以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等制度建設為平臺,以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水源地保護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水資源論證、水質監測、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審批為手段,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為此,該縣先后編制完成了《興安縣水源地安全評估報告》、《興安縣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報告(2017-2030年)》、《興安縣水資源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報告》、《興安縣工業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等規劃、論證,以及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用水用途管理、地下水管理和保護、用水定額、計劃用水和節水管理、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估等9項制度,強化技術支撐和制度規范。
到2017年底,共創建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12個、節水型企業6個、市級節水型標桿灌區1個、節水教育基地1個。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3.51億立方米,較目標控制下降0.39億立方米;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目標任務下降率達14.0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目標任務下降率達9.68%,15個重點取水戶全部納入監控平臺,數據上傳率達100%;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13;重要入河排污口監測率達10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8.533%;主要河流水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100%;交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
除此之外,該縣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采取上級給一點、政府補一點、群眾出一點的“三個一點”籌資方式,扎實推進農村“改廚改廁”工作。近年來,全縣共完成農村“改廚改廁”15000多戶,有效解決生活污水、糞水直排問題,治面源、整環境,守護“青山綠水”,保護水生態環境。
踐行“以河為貴”推行河長制
6月14日,2018年聯合禁漁和魚苗放生活動在漓江源頭——— 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委潘家寨自然村舉行。此次活動以“保護母親河,青年在行動,社會同參與”為主題,桂林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華江瑤族鄉等單位工作人員,以及高寨、楊雀村等村民代表共100多人向漓江源頭投放7萬余尾魚苗,放生的魚苗品種有鯉魚、草魚、黃顙魚等。
歷年來,該縣堅決把保護漓江、湘江作為生態建設最首要的戰略任務,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理念,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是涌現出了一批整齊、潔凈、生態、文明、宜居的美麗鎮街、美麗村莊,譜寫出城鄉建設的新詩篇。
為保護水生態環境,該縣全面推行河長制,踐行“以河為貴”理念,創新領導體系,堅持“黨政主導、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部門聯動、全民參與”,打破以往“九龍治水”的河流治理格局,實行黨政雙責,在組織體制上構建“驅動力”;推進部門聯動,形成治水合力,在格局建立上形成“凝聚力”;強化問題導向,因河施策,在管理模式上提供“牽引力”,編制縣域內“一河一策”方案,針對河道水污染、排污、采砂等問題,制定措施,對癥下藥;注重宣傳引導,在群眾基礎上激發“推動力”;同時健全長效管理辦法,實行20分鐘內流轉、2小時到場、24小時內上報的“三個二”快速運轉處理機制,實現了全縣139條河流478名河長“有名”,10個鄉鎮河道保潔員就緒,編織了一張張覆蓋全縣河道的“管護網”。
為進一步保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興安縣還多次在漓江流域、水庫等地展開多部門聯合執法,打擊非法捕撈。通過聯合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斧子口水庫非法網箱養魚,螞蟥江非法盜采金礦,桂江、湘江、靈渠非法電魚、毒魚、炸魚得到全面整治;清理以五里峽、上桂峽為代表的水庫庫區迎水面垃圾,防治水污染,保護水庫水生態環境。
同時,還加強靈渠的保護與利用和靈渠河道的綜合環境整治,清潔湘江上游三源和靈渠全流域,包括白石河、海洋河、西坡江和靈渠全流域的北渠全段、南渠至靈河全段,帶動全民參與,保持以靈渠為典范的河道、溝渠干凈整潔。
興安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把“水”文章做活,強化“水”治理,創建良好水生態,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該縣將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圍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業污染防治、全面貫徹河長制等內容,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大力提升水環境監管能力,深入實施河道清淤疏浚,確保水清河暢。
記者莊盈 通訊員鄧桂榮 唐寶秀
關于新榮區新大線、新陳線實施道路養護提質工程的通告
市政協督查重點提案辦理情況
邵陽縣巖口鋪鎮農民“冬閑”變“冬忙”
淮北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擴大)會議
我市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興安:做活“水”文章 創建良好水生態
【湟源縣】湟源筑牢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基礎
孟津縣舉行第17次全程機械化演示現場會
村民多“倔強” 荒崗披綠裝
現場觀摩安全生產標準化情況
開封召開煙草業轉型升級工作會議
172家武漢事業單位開始招聘 取消人機對話環節
“五一”國內游客達1.47億人次 周邊游長線游各領風騷
江寧區進出口商會成立 助推本土經濟發展
避擁堵繞行攻略,請收好
市委統戰部開展不忘初心為貧困群眾送溫暖活動
關于對2018年度第一批建筑業企業資質評審情況的公示
加盟VIP,銷量就能往上漲?
切實找準關鍵 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違法鳴笛抓拍神器已布設溫州主城區 交警部門:設備會隨機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