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教師節,自古以來,教師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傳承著知識和力量。他們用淵博的學識,正直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每一位學子,作為“靈魂工程師”,教師們有著無私和大愛的精神。
年輕的一代老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何看法,在實踐過程中,有著什么樣的變化?近日,記者采訪了多所學校的新老師,了解老師們的內心世界。
洪萬里:
積極思考新教學方式
教師職業的“變”,是老師們用心地改變教學方式,讓學子們最好地獲取知識,“不變”,則是要堅持做一位非常用心的老師。
2018年第34個教師節前夕,珠海市第三中學剛剛參加工作兩年多的洪萬里老師,因一個數千里外的電話而一直感動著。
電話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邊陲小城蘭坪一中一位高二楊同學打過來的。電波跨越千山萬水,楊同學向洪萬里老師祝賀教師節,感謝洪老師在高一的時候作為蘭坪一中珠海班的數學老師,對她的關心和教育。她匯報說,她現在數學成績居于年級前列,是洪老師點燃了她的數學興趣,讓她一直討厭的數學變得有趣易懂。
“那是一個學習很努力的好學生”,這個來自云南怒江的電話,一下子把洪老師拉回到2017年的支教歲月。
2017年暑假末,承載著珠海校領導的重托和對個人能力提升的愿望,洪萬里響應國家支教政策,帶著憧憬和希望,來到怒江州蘭坪一中任教高一數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怒江州支教生活。“楊同學學習很勤奮,但苦于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沒有打好基礎,數學基本功較弱,高一入學的時候只有80分,對數學不感興趣。來到珠海班之后,我發現她思維比較敏捷,反應較快,就著重引導她掌握數學思維方法,楊同學數學進步很快,從討厭數學變成了喜愛數學,成績也提升到一百多分,位于班級前列。”
通過聽取支教學校教師的意見及授課中對學生的觀察,當地學生的數學基本功較弱,洪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講解細致,并且放慢速度,少一些題型,少一些內容,讓班上的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基礎問題。“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如有出現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立即提出來,課上有不明白的問題要及時解決。”他說。
支教期間,洪萬里老師珍惜在怒江珠海班工作的每一天,終日忙碌,越過高山去家訪,帶去珠海教育人的一片丹心和赤誠。他定期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并積極為同學們提供幫助,和這群可愛的白族學生打成一片。
深耕細研知識點,不斷開發新教學方法,一直是洪萬里老師的“特色”。2016年8月,從澳門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的他,在珠海市第三中學工作的第一年,就主動申請做了班主任,以“三個學習”完成了一個新教師的快速進步。他經常積極主動虛心請教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同時向學生學習,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修正自己的教學。此外,他深耕細研自學,并且不斷思考新的教學方法,設計適合學生們的上課方式。
“我會根據同學們的情況,改良教學方法,數學的教學還是相對比較傳統的,一般是用黑板書寫和ppt。為了讓學生們對數學有更直觀的了解,在教三角函數時,我通過數學軟件生成圖像,讓學生們能看到圖像的伸縮變換和動態的過程,更加直觀了解這個變動過程。而如果僅用傳統的板書方式,需要學生自己去想象,并不一定能夠理解。”
在洪萬里看來,教師職業的“變”,是老師們用心地改變教學方式,讓學子們最好地獲取知識,“不變”,則是要堅持做一位非常用心的老師,一位全身心投入這個職業的教師。
陳婷婷:
不希望被貼上“偉大”的標簽
為學生們付出愛和精力,這是她眼中教師職業的“不變”,而“變”,是希望將最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幫助孩子們往更好的方向改變。
“小朋友們,小手拉好了,再伸出一根小手指,集體跟著老師做,點呀點呀點豆豆,點呀點呀點豆豆。”近日,在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啟智班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陳婷婷,正帶著孩子們做課前的熱身游戲,在老師燦爛的笑容感染和音樂的帶動下,孩子們慢慢跟著動了起來。
陳婷婷老師的班級里一共有10個孩子,別看一個班里10個孩子不多,但是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們來說,需要付出的精力,比普通學校的班級老師可能需要得更多,這10個孩子中,有5個唐氏綜合癥的孩子,5個智力落后的孩子,孩子們的進步,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過程。
說起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以及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看法,這位出生于1993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年輕老師有著不同的見解。“一般人聽說你是特殊學校的老師,馬上覺得你很有愛心,很偉大,但是,我并不是很喜歡被貼上這樣的標簽,為孩子們付出愛心,這是肯定的,但是我更看重的是教育的專業性,對于特殊教育行業,老師們的專業知識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再是愛心和耐心。”
她接著解釋道,因為孩子們的情況很特殊,老師們光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專業能力不夠,面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將很難去面對和解決,不能為孩子們提供合適的教育方式。
因而,在進入學校兩年來,陳婷婷老師從未懈怠學習專業知識,除了學校的培訓外,她還自己報名參加了“應用行為分析”知識的網絡課程,兩年時間里堅持學習,不斷提高對孩子們行為的干預能力。
在不斷向有經驗的老師們請教,以及自己的努力學習下,她帶的班級孩子們有了不小的進步。“其實剛從學校畢業來到特殊教育學校的時候,我做的是副班主任,當時帶的孩子們,有的是智力落后的孩子,有的是腦癱的孩子,有的是自閉癥兒童,還有的是多重殘疾的兒童,那個時候,帶我的指導老師給了很多幫助。”陳婷婷說,而自己也在不斷想辦法去幫孩子們解決問題。
記得上學期有位11歲智力落后的男孩,由于想引起老師們的關注,他在上課的時候出現了愛跑動或者躺在地上的情況,想讓老師去追他或去跟他說話,并且很長時間情況都沒有改進。“那個時候我挺焦慮的,后來慢慢分析和觀察他的行為,搜集了他的行為數據,用應用行為分析的理論知識,找到了辦法,最后,孩子的變化很大,良好行為逐漸建立。”說到這里,她露出甜美的笑容。
還有一位10歲的自閉癥男孩,長得很可愛,小男孩不與人眼神接觸,也不主動與人交往。但是,他的認知能力很好,會用電腦,懂得用拼音搜索喜歡的音樂,甚至認識不少英文單詞。“我看到這個孩子的潛力很大,想提高他的表達性語言,所以和另外兩位班主任商量,以電腦為突破口,幫他進行強化訓練。”陳婷婷說,她設置了一個情境,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小男孩沒辦法直接打開電腦,在老師的引導下,最后開始學會了說“陳老師,輸密碼”。
“男孩剛開始打不開,不知道怎么辦,非常氣惱,捂著耳朵跳起來,后來我教他說:‘陳老師輸密碼’,他有仿說能力,復述了一遍后,第二次的時候,我只提示了一個‘陳’字,他就完整說出來了。我們希望創造機會去幫助他表達,并且不斷強化。”
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可能比較難像其他學校的老師們一樣,在教師節當天收到很多祝福和卡片。“除了高年級的孩子們可能懂,但是大多數孩子們,節日和日期的概念并不大,孩子們也不太懂得主動去表達,但是,我們從來不會說會因為沒收到孩子們的卡片就沒有幸福感,只要是每天,能看到孩子們有進步就很開心,因為,這些都非常的來之不易。”陳婷婷眼神真摯地說,雖然,自己還是一位“新老師”,教學風格也仍在進一步成熟中,教學理念也在進一步成型中,但是她會一直努力著,不斷學習,為學生們付出愛和精力,這是她眼中教師職業的“不變”,而“變”,在她看來,是希望將最新的知識去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幫助孩子們往更好的方向改變。
倪丹丹:
變的是心態 不變的是熱忱
教育是一門需要智慧的事業,“變”的是心態,“不變”的是對教育的熱忱。
走上教師崗位這一年,珠海理工學校的倪丹丹感觸頗多。“我的學生和我以前學生時代接觸過的學生都不一樣,他們更需要教師用耐心、愛心、細心、責任心去呵護,教育是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業。”她說。
入職這一年多,倪丹丹感覺自己最大的變化就是心態的轉變,“剛入職的時候遇事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學生,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現在我更能把自己代入教師的角色了。”
雖然她的心態和教學技能不斷精進,但是他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一直未曾改變。倪丹丹的姑姑和嫂子都是教師,從小耳濡目染,讓她對教師職業充滿了向往,“成為教師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促使我始終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作為一名“90后”,倪丹丹與這群孩子只相差八九歲,所謂代溝在他們之間并不明顯。她批給學生的教學評語中經常會有“66666”“別浪”等用語,學生們驚奇地感慨:“哇,老師,你竟然懂我們的世界。”當然,這也帶給倪丹丹不少煩惱:“學生跟你沒代溝,有時就會跟你‘沒大沒小’不服管,所以親和中有嚴厲才是正解。”
作為班主任,她的班級比其他學校學生更容易出現棘手問題,“如果一個人品行不好,再怎么有才也不能成為人才,所以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她說。
剛入校的時候,倪丹丹上的第一堂課就讓她意識到,她以前掌握的知識理論性強,跟學生需要的實操技能并不契合,所以她除了備好自己每周十六節的課程外,還旁聽了同一模塊老師的所有課。她說:“雖然累,但成長特別快。”
作為汽車專業的女老師,倪丹丹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對我不服氣,第一因為我是女老師,第二因為我個子小,而汽車部件拆裝都需要力氣。但這難不倒我,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反復練習實操內容,拆裝無數遍。有一次上制動系統的課,鼓式制動器是非常難裝的,有些學生裝了大半節課都不一定裝進去,但是,學生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裝制動器既需要力氣,也需要技巧,我在學生們面前露了一手,很輕松地一下就裝進去了。”此后,學生們都對她這位新老師非常佩服。
倪丹丹覺得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為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她對待自己專業學習非常苛刻。除了下企業實習,她還會利用每周中午參加教師的發動機培訓,每天晚上放學后時間,還要去到學校的實訓室參加汽車維修二課堂的學習。
這一年不僅她自己在改變,學生也在很大程度上變得不一樣了。在她看來,教育是一門需要智慧的事業,“變”的是心態,“不變”的是對教育的熱忱。
張佳佳:
不忘教育初心 每天多點進步
教師這個職業,“不變”的是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師生間要保持的真摯感情,“變”的是不斷要調適的教學腳步和方法。
珠海市香洲區鳳凰小學204班的語文老師張佳佳是一位“95后”,長得嬌小可愛。去年剛入職時,她的學生們稱呼她為“小鴨子”。
相比一年前剛入職的時候,她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面對任何事都保持積極的心態。記者了解到,去年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畢業后,張佳佳如愿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可剛入職,她就體驗到,教師的路上并非一路鮮花。
入職初,部分家長聽說有新老師接班,心生焦慮,希望能換成其他有經驗的老師。這使她教育熱情受到了打擊。可不久她轉念一想:方法總比困難多!
張佳佳說:“我每天都在和學生賽跑。”剛接管班級時,早午讀氛圍不夠好,學生說話,動作拖拉。為改善情況,她主動出擊,每天早上、中午第一個到班,提醒孩子們入班即學,限時收拾物品,這樣班級整體的早讀時間就能提前了。隨后,她發現學生的朗讀熱情不高,便大力表揚朗讀好的學生,并設置加分激勵制度。
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都養成了進班即安靜學習,大聲準確朗讀的好習慣。張佳佳的一天天的“早到”,也打動了家長們的心,“現在我看家長也不緊張啦,我們都愛我們的孩子”。
在教學過程中,張佳佳認為,讀懂孩子非常重要。有一次,班上一女同學和同學發生矛盾,女同學的媽媽善解人意,凡事都覺得是自己孩子的錯,可越這樣,孩子越常和人發生爭執。張佳佳留意到女同學和人爭執時經常抱緊自己手臂,心理學上屬于自我防御。于是她告訴孩子的媽媽,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關愛,這樣孩子就不會經常通過爭執來進行自我保護。于是,家長調整了教育方法,現在,孩子在校的矛盾少了,快樂更多了。
在張佳佳看來,教師這個職業,“不變”的是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師生間要保持的真摯感情,“變”的是不斷要調適的教學腳步和方法。
警校共建文明交通
朱開國到東營區督導基層安全生產工作
彬縣取締19所違法非法校外民辦教育培訓機構
考生注意!湖南高考理綜第8題選A選B均給6分
和平佳苑小區|成為聯運垃圾分類服務項目試點小區
不希望被貼上“偉大”的標簽積極思考新教學方式年輕教師眼中的“變”與“不變”
東營職業學院開展“中國夢·人生夢”報告會 給畢業生上好最后一課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南京市協調聯絡組工作會召開 解決突出問題改善環境質量 擔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使命
龍安區全力推進黨報黨刊征訂工作
閻良區對轄區自發性市場及“三小”行業食品安全監督檢查
胡頤新出席谷城縣紫金鎮孫家溝村美麗鄉村規劃成果匯報會
黎川陶瓷產業觸“電”“加速跑”
2017深圳市文化館聯盟公益性藝術培訓成果展示活動在市文化館舉行
監管春運 食品安全
建安區召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息歸集操作系統培訓會
關鍵時刻,總有警徽閃爍
孔子雕塑落戶牛泉鎮希望小學
喻文調度汨羅市重大項目建設與環保問題整改
郵儲銀行滁州市分行多舉措助力個商業務高位發展
謝學龍:開拓進取 認真履職 開創黨管武裝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