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的學習筆記
把握新機遇 實現新作為
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
1月5日,人民網“一把手學習筆記”專欄刊發欽州市委書記王革冰的學習“十九大”筆記。
廣西欽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革冰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的歷史方位,全國各地迎來了重大歷史發展新機遇。我們要準確把握中央在新時代的新戰略新部署,抓住新機遇,將中央的戰略部署落地生根,轉化為創新推動工作的思路舉措,搶抓先機、占據高點,增加優勢、促進發展。
一、要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期,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未來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既是新要求,也是新機遇。特別是明確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等新部署,為具有西部大開發、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以及億噸大港、眾多開放平臺等疊加優勢的欽州,賦予了新一輪的歷史發展新機遇。同時,隨著“渝桂新”“隴桂新”“蓉歐+東盟”等海鐵聯運班列的開通,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正在迅速形成,欽州處于這條大通道的陸海節點,進出口集裝箱都經過欽州港出海、上岸,欽州的樞紐城市的地位優勢日益凸顯,為承接重大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欽州積極抓住重大發展機遇,著眼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把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發展新格局作為欽州新時期發展新目標新思路。這一新目標新思路,既抓住了黨的十九大賦予的重大歷史機遇,又把握了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成的現實機遇,貫徹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部署,體現了欽州人民對于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新一輪趕超發展的極大熱情和干勁。
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務實的辦法、超常規的措施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確保終端見效、促進發展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重在結合實際,落到實處,促進發展。欽州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重點在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發展新格局。
第一,構建大開放新格局。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是欽州實現新一輪趕超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的本質要求。一要牢固樹立開放合作包容的思維。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在開放的思想觀念上進一步拓展,從更高層面、以更廣視角謀劃欽州的發展。二要建立健全以開放為引領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著力突破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放寬市場準入、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金融跨境合作和監管、行政管理等方面大膽先行先試。三要充分釋放“欽州平臺”的開放效應。加快建立欽州保稅港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欽州產業園“四區統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疊加集聚效應,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搭建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臺,全面提升平臺功能和發展水平。
第二,構建大通道新格局。通道是欽州堅持陸海統籌,實現內外聯動開放發展的基礎,是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的基礎工程。大通道不能是單純的過道,而是互聯互通、通達便捷,陸上連通西南、西北、華南等地區并直達渝新歐國際通道,海上聯通我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及整個東南亞,是縱貫我國西部的南北貨運大通道和完整的國際陸海貿易環線。一方面,要加強“硬通道”建設,全面提升集疏運能力。在對外連接上,完善欽州至西南中南重點城市的鐵路大通道。在港口集疏運體系上,進一步提升進港鐵路運輸能力,加強鐵路集裝箱辦理站等大型綜合站場建設,解決海鐵聯運“最后一公里”問題。在連接縣域上,以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為重點,進一步暢通中心城區與縣域的交通動脈,促進人流、物流往港口、中心城區集聚,同時又使縣域接受港口更多的產業輻射,解決臨港和縣域發展脫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軟通道”建設,全面提升港航服務水平。著眼降成本、提效率,建設完善便捷、高效、智能化的通關體系,提升港口核心競爭力。全面推進口岸優質服務示范區創建,爭取在欽州設立北部灣中心海關,探索推進中新、中馬“兩國一檢”機制。同時,要加強信息通道建設,完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物流信息平臺,促進各類航運服務要素集聚。
第三,構建大港口新格局。港口是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的核心資源。瞄準打造千萬標箱大港的戰略目標,推進港口向大型化、集約化、國際化升級發展。深化與國內外港航物流企業的合作,開通加密覆蓋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主要港口的集裝箱直航航線,培育至歐美、非洲等遠洋航線,拓展國際或區域水水中轉,提升欽州港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提升港口大進大出的能力,加快開發大欖坪、大環、三墩等集裝箱作業區,盡快建成30萬噸級碼頭及航道,加快10萬噸及20萬噸級集裝箱航道和碼頭等建設。拓展與南向通道沿線省份節點城市的物流戰略合作,推進與腹地城市合作建立內陸“無水港”,將欽州港打造成為腹地企業進出的首選地。
第四,構建大產業新格局。大產業是實現新目標的動力引擎和核心要素。要落實好發展“向海經濟”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用好南向通道的機遇,將更多的資源、更多的項目、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欽州,避免“過道”現象,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構建現代陸海產業體系。一要優先打造臨港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總投資228億元的華誼化工新材料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石化、裝備制造、造紙等產業集群,不斷延伸產業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二要推進海洋第一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海洋牧場,大力發展海洋漁業,建設現代化漁港,延伸發展海洋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漁港經濟區。三要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濱海生態休閑旅游,提升三娘灣、茅尾海國家海洋公園、七十二涇、沙井島等景觀品質,建設集旅游、購物、娛樂休閑、運動、養生、會展、房地產等于一體的現代濱海旅游示范基地。四要拓展投資合作空間。擴大與南向通道沿線城市的產業投資合作,推進臨海產業園建設,發展“飛地經濟”,搭建產業轉移企業走向東盟市場的平臺。以全產業鏈為方向,積極承接沿海和西南地區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吸引腹地企業和東部沿海企業到欽州設立生產加工基地,推動我市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五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體推進鄉村產業、文化、生態建設,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增點擴面升級三年活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構建大產業發展新格局,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持“白海豚、紅樹林與大工業同在”的生態品牌,保護好欽州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
第五,構建大物流新格局。現代物流是南向通道建設帶來的最直接的產業。現代物流業貫穿一二三產業,連接生產與消費,既是基礎性的產業,也是綜合性強、滲透力強的復合型先導性產業,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要以南向通道建設為契機,編制完善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系統謀劃現代物流業發展。一方面,要著力解決現代物流業瓶頸問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優化物流節點空間布局。深化物流領域改革創新,制定完善現代物流業發展扶持政策措施。建設一批大型物流集聚區,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另一方面,要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創新合作模式,打造港口、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三,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風,以新氣象新作風實現新作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為持續深入推進作風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查找“四風”突出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表現,要針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針對庸政懶政怠政等頑癥痼疾,采取過硬措施,堅決加以整改。
在服務發展上,我們把2018年確定為“服務企業年”,把服務企業作為穩增長的重中之重,市四家班子齊上陣、各級各部門聯動發力,組成綜合服務團隊對企業進行精準服務,千方百計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做大做強,推動企業投產、達產、穩產,增加企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強化抓落實,以過硬措施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程跟蹤問效,強化追責問責,推動重大決策部署充分落地生根。運用好《欽州市激勵干部改革創新勇于擔當容錯糾錯實施辦法》,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程考核獎懲,使優秀干部有崗位、不善為干部調崗位、不作為干部離崗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
我們相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把握好新機遇新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一定會加快建設,譜寫出新時代欽州發展的新篇章。
首批環保督察“回頭看”已問責6219人
寧波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直屬機關幼兒園公開招聘幼兒教師公告
“海事通”APP成功應用于全省內河船舶水上交通安全集中檢查
紅色山水間,扶貧碩果
衡水市召開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暨重點工作調度會議
把握新機遇 實現新作為 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
市扶貧辦對市直單位幫扶文明村的扶貧工作進行績效考評
寧江區15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21.7億元
盧氏縣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
市局召開投入產出調查業務培訓會
荔灣區委領導班子召開巡視整改專題民主生活會
市領導檢查梨樹安全生產工作
未密閉運輸并沖崗 兩輛散裝貨車被扣
紅河州7月旅游收入增長50.63%
同江市開展節前安全生產大檢查
城區著力推進水體污染整治 今年來投入480萬元清理整治后徑排洪渠和13處重點河段
天津新聞 (2018-07-22)
黎學東來桐調研民生工程建設 徐雄陪同
江華:小石頭鑿出“大財富”
和縣一項目團隊入選省級2017年度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