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萬丈高樓始于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家風純,則社會正,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家風也是一種無形的標簽影響著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構成元素和推動力量。本版從即日起開設“宿州好家風”欄目,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獲得榮譽的家庭,感受良好家風傳播的正能量,用好家風為宿州文明城市創建添磚加瓦。
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不同,在碭山縣周寨鎮張莊村的權素貞老人看來,能吃飽穿暖,兒女孝順,能幫助別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你們年齡小,不知道解放前的日子有多苦,現在的日子有吃有喝,好得沒法說,我要把節省下來的錢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權素貞用樸素的話語詮釋了她的“幸福觀”。
今年81歲的權素貞老人,年輕時吃了很多苦,多年的關節炎和肺病,使老人每天都和藥丸相伴,每月還要輸幾天液,雖然身體不好,但在兒子、兒媳的悉心照料下,晚年生活非常舒心,她樂呵呵地說自己很幸福。權素貞說:“兒子好,兒媳婦也孝順,孫子孫女很爭氣,都有出息。他們經常給我零花錢,政府每月還發給我75元的養老金,我也花不完,就把這些錢節省下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也能開心地生活,我覺得這就是幸福。”
老人不識字,平時不讀書看報,閑來沒事看電視聽新聞是她最大的愛好。老人雖然沒文化,但有一顆博愛的心。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從電視上了解到“非典”疫情的權素貞,決心為抗擊非典出一份力。第二天,她就讓兒子陳濤替她向衛生部捐款200元。2005年春節前,權素貞老人從電視上看到泰國人民遭受海嘯摧殘的悲慘場面,便把兒子喊到跟前,掏出一沓10元紙幣:“這是我存的200元錢,你替我寄給泰國人民吧,讓老人和孩子過個好年。”兒子聽罷,立即騎車到縣城郵局給泰國駐華大使館寄錢。
陳濤說:“母親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經常吃藥,有時候連件新衣服都不舍得買,為什么捐錢給一面不識的外國朋友呢?因為她堅守著中國幾千年來扶困濟貧的良好傳統。”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權素貞給中國紅十字總會寄去抗震救災款100元;2013年5月,四川雅安地區發生大地震,她又給中國紅十字總會寄去100元……回想這些往事,權素貞老人說:“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救災了,就把零花錢捐給災區人民吧,讓我為救災出份力。只要大家都出手幫一把,災區人民會好起來的!”
就這樣,從2003年中國非典到2004年泰國海嘯,從四川汶川大地震到雅安地震……10多年來,權素貞老人只要在電視上看到有困難的人,就偷偷地讓兒子給人家寄錢。陳濤說:“10多年來,母親每次捐款,都只讓我一個人知道,不讓兒媳婦、孫子知道。她怕別人說她傻,怕孩子們不理解,其實母親的行為在我們眼里并不傻,她做得對,全家人都很支持她,她正做著中國成千上萬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
權素貞老人一家都是農民,也不富裕,但她很節儉,把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心里總是想著困難的人。雖然老人的捐款都不多,只有一兩百元,但每次老人都能收到從遠方寄來的感謝信。看到國家衛生部、紅十字總會、國家信訪局給自己寄來的感謝信和收據,老人很開心,認為只要自己盡力幫助別人,生活就很有意義。
2013年年初,老人從中央電視臺看到“最美鄉村醫生”蒙超英的事跡。廣西大化縣板升鄉村醫蒙超英失去丈夫后,仍帶著幾歲的兒子翻山越嶺為人看病。權素貞老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助蒙超英,資助蒙超英的兒子上學。權素貞老人說:“你看人家山區的一個女醫生,背個藥箱子,每天上山下山,給大家看病,還帶著個小孩。我對兒子說,要是沒有我了,你要接著資助人家,一直到小孩18歲。”她把兒子陳濤叫到跟前,讓他給蒙超英的兒子寄去200元錢,并寫信鼓勵他努力學習,好好生活,愿意幫助他直到長大成人。就這樣,她每年都給孩子寄錢,一直堅持到現在。
2015年10月,權素貞被評為“宿州好人”后,從縣婦聯了解到還有一些貧困兒童急需幫助,便通過省婦聯“心連心”辦公室與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一年級女生陳薌銘結成幫扶對子。陳薌銘父親摔傷致殘,母親有病,經濟困難。權素貞讓兒子給陳薌銘寄去500元,囑咐她買學習用品和衣服。權素貞堅定地說:“我還是那句老話,我要一直資助她考上大學。如果我老了,就讓兒子和孫子幫我繼續完成心愿。”
權素貞兒子陳濤說,現在老人雖然身體不好,但是跟兒子和孫子生活在一起,每天享受天倫之樂,做著想做的事情,也很幸福。老人雖然沒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小事,體現了她的一片愛心和人生價值,也為兒子、孫子們樹立了一面鏡子,時刻鞭策、照亮、引導著兒孫幾代人去實現她的“夢想”。
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60歲的兒子陳濤加入了“愛心幫扶”隊伍,從母親手中接過了“愛心接力棒”。2015年12月,陳濤從廣西衛視《第一書記》欄目里了解到,廣西大化縣貢川鄉龍眼村選派第一書記肖何平帶領全村群眾修路脫貧,并幫助村民韋海龍養雞和栽植桃樹,但山區缺乏生產技術。他被這個積極為群眾辦實事的“第一書記”所感動,決定幫助他們。“我們安徽省碭山縣是全國著名的水果之鄉,盛產酥梨和黃桃,水果管理技術較先進。你可以帶領一些敢闖敢干的年輕人,到我們村學習水果管理技術,吃住在我家,全免費;也可讓韋海龍來我們村學習養雞技術……”陳濤主動給肖何平書記去信聯系,并給龍眼村貧困兒童蒙海常寄去200元學費和一封信,表示愿資助蒙海常上學直至他高中畢業。
2016年1月8日,碭山縣婦聯主席朱玲到周寨鎮張莊村看望慰問了權素貞老人。朱玲稱贊:“老人雖然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小事,感染和激勵著廣大群眾,她的博愛義舉,不僅對其家人是好的引領,更對全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圖 李艷龍
張彤參加會見出席旅博會的嘉賓
陳建華率團赴澳門出席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
“青少年生涯發展輔導師認證培訓班”開始報名
隆安至碩龍高速公路開工
中國共產黨濱州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召開
權素貞老人的“幸福觀”
惠濟區副區長黃國彥組織召開城市精細化管理“路長制”工作現場觀摩會
小恐龍迷的夢想:寫本恐龍小說
筑巢引風、多元并舉 一批新型企業入駐花垣工業集中區
臨沂人民公園樹木統一“刷白”防蟲害保暖又美觀
蘇州歷年規模最大 85名優秀中小學教師將援疆一年半
第四屆著名作家看山西——呂梁行采風活動圓滿結束
魏縣糧食局積極開展企業庫存小麥質量檢查工作
市城建委扎實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祝祖國69周年生日快樂
深圳交警龍崗大隊開展元宵“獵虎”專項整治行動
新化縣千余人參加全省扶貧工作暨作風建設年動員大會
[文廣新局]督查巡視各直屬單位節日期間安全生產工作
平和崎嶺鄉強化“一二三四”夯實“河長制
惠陽區:總床位數增至1500張
讓“悅讀”扎根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