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龍展示喜籮編織技藝。
福州日報記者 余少林 文/攝
在福州民間的姻緣嫁娶喜事中,經常可以看到喜籮的身影。如今編織喜籮的人已不多,但長樂49歲的李紹龍從28歲起學習這門手藝,至今已堅守了21年。他在傳承中改進創新喜籮工藝,并且將其發揚光大,傳遞著匠心精神。
昨日上午,長樂吳航街道東關村李紹龍的手工作坊內,大小不一的紅色喜籮整齊擺放在角落,彌漫著喜慶的味道。李紹龍告訴記者,喜籮作為福州本土的民間手工藝品,在方言中,“籮”與“老”諧音,既有盼望兒孫老成持重的愿望,同時也承載著長輩希望子女婚姻幸福、白頭偕老的美好祝福。
李紹龍說,他的岳父祖上就是編織喜籮的,喜籮手藝世代傳承,家中至今仍藏有一件“鎮家之寶”——一只清朝咸豐年間流傳下來的喜籮。
28歲那年,李紹龍師從岳父學習喜籮編織。起初,他有過抵觸情緒,總認為這是老人做的事。“可一學起來,卻像著了迷,收不住。”他說,編織喜籮過程中,手指不知道被竹條割傷過多少次,但強烈的喜好讓他堅持了下來,足足花了5年時間,他才將技藝完全掌握熟練。
選竹、破竹、拋光、裝、綁、串……20多道復雜工序,如今對李紹龍來說是駕輕就熟。他制作的喜籮畫有喜鵲、梅花、鴛鴦,甚至有的編有長樂琴江滿族旗花等特色圖案,這是他對喜籮工藝的傳承創新。
李紹龍告訴記者,早期制作的喜籮都是簡單的竹條編織,他通過改進,對喜籮上色,并畫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圖案,讓喜籮更具有喜慶祝福的寓意。
由于堅持純手工制作,工序繁雜,即便像李紹龍這樣的高手,一天也頂多編制兩三個,加上早些年利潤薄,年輕人多數不愿傳承,做喜籮的人日漸少了。而李紹龍的匠心堅守,卻換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3年前,李紹龍的喜籮手工技藝入選長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他年年參加福州市民俗文化活動,去年還參加了第五屆海峽青年節,其喜籮手工技藝大放異彩,聲名遠播,福州城區、閩侯、連江、羅源等地的人經常找上門來定制。
隨著規模逐漸發展壯大,李紹龍的喜籮手工作坊現在吸納了村里10多名賦閑在家的村民。這些村民除學會編織喜籮外,平均每月還有2000多元收入,減輕了經濟負擔。
如今,在李紹龍眼中,喜籮不再單純是附庸婚姻喜事的商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工藝品。“我初心不改,愿將畢生用于傳承發揚喜籮文化。”李紹龍說。
潛山:天仙峽旅游扶貧招商項目成功簽約
畬鄉物流參展“2017浙江農業博覽會”受歡迎
喜看家鄉新面貌 ——宜春大道改造項目今日開工
周口市工商局強化網絡誠信宣傳 倡導網絡市場品質消費和經營風尚
湖南省巾幗巧手扶貧公益項目在湘西州啟動
長樂漢子李紹龍堅守二十年 傳承創新喜籮老手藝
省政府對嘉興放心農貿市場創建工作進行考核
距離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市家政市場逐漸升溫訂單接不過來 有些預約要等10天后
捐造血干細胞傳遞大愛,他是菏澤第39人
我市將建設20個文體中心
老人防走失需要社會多角度多層面關注
株洲首張“中國綠卡”昨日發放,中車株機德國工程師喜領證
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榮獲安慶市“三八紅旗集體”光榮稱號
“眾人拾柴”助力昆明打造“中國健康之城”
市水務局召開迎新春老干部茶話會
白云區聯合執法 開展入戶登記
離退休干部集中“充電” 發揮老同志 正能量作用
切實打好掃黑除惡主動仗攻堅仗整體仗
王建華在縣委辦黨支部組織生活會上號召全體黨員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2018年度陜西省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視頻會議舉行